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古文今解     
文力 《初中生》2007,(10):1-1,10
【古文】张耳、陈馀,皆魏名士。秦灭魏,悬金购两人。两人变姓名俱之①陈,为里监门以自食。吏尝以过笞陈馀。馀怒欲起,张耳蹑②之,使受笞。吏去,耳乃引馀之桑下,数之日:“始吾与公言何若?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  相似文献   

2.
张耳、陈余是对巨鹿之战有重要影响而被忽略的人物。巨鹿之战前,张耳、陈余立赵歇为赵王于信都;巨鹿之战中张耳、陈余请求楚救赵,陈余还给章邯写了劝降信,二人在巨鹿之战中起了重要作用;张耳、陈余分道扬镳后,人生结局不同,值得深思,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巨鹿之战"为巨鹿文明增添了历史神韵,也影响了张耳和陈馀的人生。战前的张耳、陈馀志同道合,为理想积极谋划;巨鹿一战,朋友疑忌,反目成仇;战后的张耳、陈馀分道扬镳,皆欲杀对方而后快。张耳、陈馀的人生经历和友谊破裂引发后人对友谊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4.
秦末农民战争最初的一批起义领导人中,除了陈胜、吴广而外,最有影响的恐怕就是张耳、陈余了.以故清人冯班认为,陈胜"可与张耳、陈余并为传".然而,长期以来,张耳、陈余竟被一些人认为是混进农民队伍的六国旧贵族的代表,说他们"明目张胆地恢复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我认为,这种说法并无充分的史实根据,兹作《新论》,请史学界指正.  相似文献   

5.
秦末汉初的动荡时代,张耳亡命外黄,获婚姻资助成为外黄令。巨鹿战后,追随西楚霸王项羽,封常山王;项羽兵败,张耳归汉封赵王,成为适时调整人生方向,不断寻觅和捕捉机遇,获得成功人生的典范。张耳在特定时代的人生选择是促成其社会流动和代际流动实现的主因。  相似文献   

6.
周杰伦的《千里之外》不知唱了多少遍,现在张耳就能听到“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的歌声,连我老爸也被传染了,一个劲儿地唱着走调的歌。一日,我突发奇想:现代人到千里之外轻而易举,那么古人呢?一千里等于500公里。于是,我开始了想象。  相似文献   

7.
古文今解     
[古文] 张耳、陈馀,皆魏名士.秦灭魏,悬金购两人.两人变姓名俱之①陈,为里监门以自食.吏尝以过笞陈馀.馀怒欲起,张耳蹑②之,使受笞.吏去,耳乃引馀之桑下,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若?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③"  相似文献   

8.
刘邦在争夺天下和取得全国政权后的一段时间内,曾先后封了几个异姓王,主要的是张耳、吴芮、彭越、黥布、卢绾与两韩信。其中长沙王吴芮传了五世,赵王张耳至其子而失国,其余诸王,都是在剖符就封后不久,就祸及于身,或被缚杀,或被征灭,其罪名都是“谋反”。  相似文献   

9.
“陈王”解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于秦二世元年起义于蕲县之大泽乡,起义军行至陈(今河南淮阳县),乃自立为王,号为"张楚",或曰"楚"和"大楚",所以陈胜称为"楚王",这是人所共知的.但当时的反秦力量也尊称陈胜为"陈王",如《汉书·张耳传》:"今陈王为天下首倡".又《史记·项羽本纪》说:"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  相似文献   

10.
二二四 冤家 冤家,一作怨家,本义是仇敌、对头。如唐张(旅鸟)《朝野签载》六:“梁简王之生,誌公谓武帝曰:‘此子与冤家同年生。’”又《史记·张耳传》:“汉九年,贯高怨家知其谋,乃上变告之。”后由此本义引伸为“所欢之暱称”。如唐无名氏《醉公子》词:“门外(犭口内)儿吠,知是萧郎至。划袜下香阶,冤家今夜醉。”宋黄庭坚《昼夜乐》词:“其奈冤家无定据,约云朝又还雨暮。”元张可久小令《一半儿》:“劣冤家,一半儿  相似文献   

11.
英语是一门语言,重在交流,互通情感,增进合作。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应试占据了主流,把活生生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变成了灌输知识的机械操作,教师疲于猜题夺分,学生则苦于识记拿成绩,其结果,学生张耳不能听,开口不能言,纸上答卷是高手,实际运用成低能。教师教无趣,学生学无味。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睁眼去看,张耳去听,开口去说,动脑去想,动手去做,用心去悟,应该是“全身运动”和“全心运动”。在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容易看到热情洋溢、能说会道的教师,但较少能看到静心倾听的教师;我们常常重视了教师的言说讲解能力,却忽视了教师的倾听能力。但倾听却是一个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之一,不能倾听的教师不可能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没有教师倾听的课堂不是一个和谐的课堂。倾听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能力上海特级教师陈钟梁执教《致橡树》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在一位同学朗读完诗歌,教师肯定了其…  相似文献   

13.
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其著作《两晋南北朝史》一书中说:“凉州之地距中原颇远,然与西域相交通,其地实颇富饶,而文明程度亦颇高,西南苞河、湟,又为畜牧乐土,故两晋之世,始终有据以自立者,其首起者则张轨也。”张轨(254-314年),字士彦,安定郡(郡治所今甘肃泾水县北)乌氏(县治所今甘肃平凉西北)人,西汉常山景王张耳十七代孙,家世孝廉,以儒学显。其父张温任西晋太官令。太官令,汉代始置,属少府,掌宫廷膳食及酿酒,献四时果实。张轨随父居住于晋都洛阳。史载张轨“明敏好学,有器望姿仪”,“与同郡皇甫谧善”。皇甫谧,字士安,汉太皇甫嵩之曾孙,学识渊博,著有诗赋诔颂帝王纪年历高士逸士烈女等数种著作。张轨与皇甫谧曾隐于宜阳女儿山。由此可知张轨亦是才学不凡。晋武帝太始(265-274年)初,张轨受封为  相似文献   

14.
学生在做翻译练习时,往往会把“人”译为people 或 person。其实,仔细分析,汉语中的“人”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人所共知”的“人”指“每人,一般人”;“长大成人”的“人”指“成年人”:“人云亦云”的“人”指的是“别人,其他人”;“人浮于事”的“人”指的是“人手”;而“军人”,“工人”的“人”指“某种人”;“人很好”的“人”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在“人不大舒服”中,  相似文献   

15.
关于四个人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人人”、“有人”、“任何人”和“没有人”四个人的故事。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要做,“人人”认为“有人”会做这项工作。“任何人”能完成这项工作,但“没有人”做这项工作。“有人”对此生气了,因为它是“人人”  相似文献   

16.
人是一本书。 看人如看书。人的外表不就是封面吗?人的内心不就是内容吗?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样高雅;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等粗俗。有的人,“封面”很不起眼,“内容”却精彩无比;有的人,“封面”如金似玉,“内容”却不堪入目。  相似文献   

17.
覃章俊 《湖北教育》2002,(23):24-25
传统的作文教学“人”“文”分离。个性化作文目标应该着眼于“人”,开发人的生命。面对现实作文中的“沉疴”,不要一味地责难,而要从本质上理清“人”与“文”的关系,使“人”融入“文”,“文”又高扬“人”。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写作时要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要尊重“人”,发展“人”的个性。  相似文献   

18.
“大”是象形字。《说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焉。象人形。”篆文“人”(人)晃人的侧立状,而“大”(大)则是人的正立形。“大”又是“人”的引申义。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曰:“人在天地间最贵,故以为尊。大字,亦引申之一也。”可见,天地间,人最尊贵,大即尊大义,是“人”的引申义。《左传》的“大”,即为引申义。  相似文献   

19.
叶的悲哀     
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在空中飞舞,落。“看到树在哭吗?”人问。“那是落叶!”人答。“叶为何要落?”人问。“因为春去秋来,四季交替,叶落是为了重生,正如人的轮回是为了新的人生。”人答。“那叶悲哀吗?”人问。“……”一片叶子从树上钻出,无数叶子从树上钻出,阳光洒遍了整棵大树,每片叶子都透出了晶莹。“看到那点点晶莹了吗?在阳光下闪烁。”人问。“那是什么?”人问。“那是叶子大哭!”人答。“不,是树在微笑。”人驳。“树为何笑?”人问。“因为新生的叶。”人答。“因为悲哀。”人驳。……满树的叶子郁郁葱葱。一片叶子调皮地和人打招…  相似文献   

20.
关注资源人     
继“经济人”、“社会人”之后,出现了“新人”——“资源人”。“资源人”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管理者应重视“资源人”的需要,关注人的资源性,以开发、充实、培育和运用人的资源为已任,使“资源人”的自我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在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