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组台湾中学生优秀散文,读来令人击节赞赏。[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由本刊举办的第九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已于近日揭晓,台湾省台南市东光国民学校蔡亭妤同学荣获一等奖。这是自“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举办以来,台湾中学生首次获此殊荣。“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已成功举办八届,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规矩最严的作文赛事之一,在历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获奖的学生,90%考上了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本届大赛不仅吸引了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中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且引起了包括西藏、甘肃乃至香港、澳门、台湾等地中学生的热情关注,不少学校集体组织学生参赛。  相似文献   

3.
“人皆有灵魂,但灵魂未必总是在场的。”当读到周国平先生《灵魂的在场》中的这句话时,我顿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句话不正是对当前中学生作中一些怪现象的最好概括吗?章本该皆有灵魂,但灵魂未必总是在场的。人若缺乏灵魂,就是行尸走肉;若缺乏灵魂,就是劣质的字建筑。[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说:“文章好不好,以及能感人否,在乎修辞。不过修辞是要有天才,教员只能教学生做文章,不能教学生做好文章。孟子说得好,‘大匠能予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世间懂规矩而不能巧者有之,万万没有离规矩而能巧者。”这启示我们:写作要循规矩,工巧之事顺乎自然。至于什么是作文的规矩,历来有种种说法。对于现代中学生而言,求实务本,遵循以下规矩,夯实写作基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由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海外中学生作精品》,2001年10月与广大读见面后,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许多同学觉得这本书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世界,而且让我们看到了自己作与海外中学生作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6.
开头,对一篇文章来说固然重要,而强调文章有一个好的结尾,更为重要。恩格斯说,文章"要有一个好的结尾。"好的结尾不仅能使主题得到深化,增强文章的思想意义,而且能勃发一种"勾魂摄魄"的力量,扣动读者的心灵之门,使他们"还想把作品翻过来再看一遍。"因此,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在平时写作时存在两种现象,有些学生写完作文之后,不管写得如何,交上去,让老师去批,有些学生写完作文之后,草草看两遍,划几笔就算修改了,交上去,让老师去改。于是中学生中便流行这样一句话:写自己的文章,让别人批去吧。很多学生的写作,在现实中演义成了写作文——交作文——看批语三步曲。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很难提高了。  相似文献   

8.
子国华 《阅读与鉴赏》2009,(6):51-51,53
创新是作文的生命。尤其是面对开放型的话题作文、材料作文,谁有创新意识,谁就能取胜。要写出创新、个性的作文,就要打破框框,争取笔墨自由,也就是写作内容广泛,文章形式开放,不受约束。作文创新可以从下列四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10.
陈吉芳 《甘肃教育》2007,(12X):29-29
作文是学生认知水平、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表现形式。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作文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不少学生作文依然“怕”字当头,叫苦不迭。每逢写作文,由于学生“底气”不足,无“米”下“锅”内而终难成其“炊”。  相似文献   

11.
当堂作就是要求学生在单位课堂时间内,用英语写出一篇有思想、有主体、语言流畅、笔清新、结构完整的章。它涉及一系列的问题,如写什么、怎样写、有没有写作的素材等。搞好当堂作,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分层次、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台湾的中学教育在写作教学上虽然十分注重,但因为语文课的时数越来越少,社会上各种影像、图像的诱惑又非常多,文字阅读在学生的学习时间里所占比例很少,所以台湾社会普遍觉得学生的语文能力越来越差,越来越令人失望。  相似文献   

13.
同是一个溪中的水。可是有的人用金杯盛它,有的人却用泥制的土杯子喝水。那些既无金杯又无土杯的人就只好用捧水喝了。  相似文献   

14.
朱纬辉 《现代语文》2011,(12):132-133
如果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架,那么点意就是文章的心脏。只有心脏被激活了,才能赋予文章以灵魂。生活中的感性体验、理性认识、内心自省等等,都可任人去立意发挥,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还是千人一面,独思异见极少。  相似文献   

15.
16.
17.
回新岭 《现代语文》2007,(10):121-121
作文材料,是作者为了达到特定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进而写入作文中的一系列事物和观念。材料在文章中起着体现内容、表达主题的关键作用,准确选取、恰当运  相似文献   

18.
19.
学生常感到作无材料。实际呢,换换角度,作材料却是俯拾即是。我认为,学生的课本,学生的人环境,学生的心理,都是广阔而具体,亲切而实际的材料园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