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欣 《教师》2010,(26):109-111
晴雯是一个如《芙蓉女儿诔》中的芙蓉花神般完美无缺的人物,还是一个有着性格缺陷的人物呢?文章着重对《红楼梦》前七十七回中晴雯的形象进行分析,试图探讨晴雯悲剧的性格成因。  相似文献   

2.
刘欣 《教师》2010,(23)
晴雯是一个如<芙蓉女儿诔>中的芙蓉花神般完美无缺的人物,还是一个有着性格缺陷的人物呢?文章着重对<红楼梦>前七十七回中晴雯的形象进行分析,试图探讨晴雯悲剧的性格成因.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在《史记》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性格各异、形象鲜明的社会下层人物,这些人物生动、真实,形成了下层人物群像.诸如刺客形象、游侠形象、商贾形象、医者形象、女性形象等.研究这些人物群像,探讨其意义价值,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史记》的伟大价值,也将有益于当今的世风.  相似文献   

4.
小说中的人物,是故事情节发生和发展的动因,也是使一个故事真正具有意义的根据。从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物的作用是推动情节的进展;而从人物自身的审美价值来看,人物则应当是具体生动的形象。这两个方面的意义构成了小说人物的二重性:即格雷马斯所说的,既是行动主体,是“行动元”:又是性格,是“角色”。(《行动元、角色和形象》)因此,大凡优秀小说所塑造的主要人物都应当是一个文学形象,一个性格;否则,  相似文献   

5.
通过具体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运用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充分塑造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6.
李雪峰 《新读写》2013,(11):16-16
读曹易伦同学的文章,第一感觉是他把自己要写的人物读透了——这两个人物不是纸上的.不是历史和故事中的,而是行走在曹易伦的心底,他不仅了解人物的形象,更洞察人物的性格:这是曹易伦把人物写得透彻心扉的巧处,他懂得从性格着笔写人,比从相貌和一个人的举手投足去不厌其烦地描绘来得简便,而且更能使人物栩栩如生,更具立体感和形象感。  相似文献   

7.
红楼群体形象囊括了近千人物,数十个典型,却又像一个人物一样神彩飞逸地驰骋于红楼世界之中,展现出封建时代五光十色的人生世相,给人以不尽的人生思考、美学品味,这个群体形象既是众多个体形象组合起来的有机整体,又制导着个体形象的性格活动;文思和谐有序,富有生命活力的网络整体,又呈现出超越具象描绘的艺术境界,其强大的生命活力正在于众多人物的性格合力运动形成的整体运动态势。  相似文献   

8.
著名剧作家曹禺笔下的人物个个生动形象 ,尤其是女性如蘩漪、陈白露、愫方等更是性格鲜明 ,各具风韵 ,极富典型性。分析剧作家笔下所创造的这些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及典型性格所形成的原因 ,对于揭示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性 ,即人物的命运 ,无疑会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徐一博 《文教资料》2012,(21):53-55
本文主要对比《龙门客栈》、《新龙门客栈》、《龙门飞甲》三部影片,分析了其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变化,包括剧中的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及女性形象的性格变化,同时还分析了影响这些人物塑造,导致其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著名剧作家曹禺笔下的人物个人生动形象,尤其是女性如蘩漪,陈白露,愫方等更是性格鲜明,各具风韵,极富典型性。分析剧作家笔下所创造 的这些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是典型性格所形成的原因,对于揭示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性,即人物的命运,无疑会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自然观的演变历程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以及人对自然的价值意义的反思。自工业革命以降,以机械自然观为指导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迫使人们对这种以唯科学主义为思想内核的自然观进行反思。而康德在《判断力批判》里对这种唯科学主义的机械自然观的"批判",对我们建立新型生态自然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而这种新型的生态自然观的建构是以生态审美为起点的。  相似文献   

12.
课程本质论     
课程的本质是经验。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争论有三:课程是实体吗?课程有本质吗?课程的本质可以认识吗?课程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叉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把人文精神凸显出来,作为人们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活动首先是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界发生着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生命的类来对待,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人类本身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产物,人类的语言是在人类同自然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产生,语文教学从生态学的视角探索,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其本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人性假设的视角来分析当今教师对学生的分析应该采取的人性假设。文中通过对传统师生关系的演变透析其背后的教师所采用的人性假设,认为“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人性假设是:学生的本性是恶的;而“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假设是:学生的本性是善的。但这些假设都是单一的、二元对立思维在教育领域的呈现,在这些假设指引下,教师的教学质量很难说是令人满意的。为此,本文在对上述两种师生关系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当今教师对学生的人性假设取向:学生的本性是复杂的。教师在此假设指引下,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三方面来落实和改进自己的教学,从而促进师生双方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5.
自然观表达的是人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它必然内蕴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人类实践之中,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建构科学的"自然观"。从历史上看,整体自然观、机械自然观、伦理自然观虽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是从对人之本性的片面理解出发抽象地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得它们的"自然观"必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实践是人特有的生存方式,人的本质在于实践。按照人的实践本性,从人的实践本质出发,人对自然应该永远抱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和信念,敬畏自然观才是最符合人之本性、自然之本性的科学自然观。  相似文献   

16.
生态学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由依附和利用大自然、无限度地掠夺大自然到寻找途径、恢复生态平衡的三个时期,出现了解决这种关系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然而都忽略了客观过程的辩证法,不能站在历史哲学的高度,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虽不是生态学家,在这方面未留下系统的论述,但其理论中关于自由、实践的观点却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哲学思路;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的观点为人与自然合理关系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但它绝不只承载着人类的社会性。人类对于其生物性,也会载录下来,传于后世,而后世基于其需要也必将代代相传,形成文化的另一种。但文化决非简单地承载着人类对其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反映,它常常会是人类生物性和社会性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18.
体现在生态哲学中的生态智慧往往透露着对自然的灵性理解,它看上去与古代万物有灵论十分相像。进一步的分析告诉我们,灵性地理解自然是对宇宙自我创生过程的肯定,它使人们对自然产生由衷的敬拜,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审美的和伦理的精神性关系,克服对自然的无条件利用和征服心理。  相似文献   

19.
犤华兹华斯的自然观是其整个诗学思想的基础。通过分析华兹华斯的几首自然诗,阐述其自然观,即:自然是神性、理性、人性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的系统关系,是指人与自然共处于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之中,二者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发挥1+1>2的功能。从人与自然这一系统的内部来看,人与自然都是构成这一系统的基础,但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一个首要前提是,人是自然之子,即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一个自组织演化的历史,这里,我们试图用定量的方法来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同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是非线性的、复杂性的。因此我们必须确立系统科学有关"对初值的敏感依赖性"这一新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