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课教育是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当前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不高,是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并且对传统的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方法和模式进行改革,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3.
开展活动化教学,是《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是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需要,是实现小学德育课程目标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分析西藏高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课程培养的人才专业化水平低,入职后无法满足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需求的现实背景,提出教学改革设想:强化专业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实习督导,抓好巩固强化,改革评价方式等。  相似文献   

5.
程赟 《科学中国人》2014,(8):162+164
2011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将这两门课程的性质确立为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因为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源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人发现品德生活化教学中常见的一些困惑说明现阶段品德课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根据这些现象,本文从走进儿童生活世界,创设有效生活情境;基于儿童认知能力,展开有效品德教学;把握儿童心理特点,提升品德课程理解;挖掘儿童生活素材,帮助学生探究思考这几方面阐释"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课程》指出:品德课程是一门指导生活的课程,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在进行教学时,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用生活实景触动学生的情感,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从而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强调:<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生命力的四个层面是:健康和安全地生活、愉快和积极地生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和有创意地生活.在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带领学生体验、探究、交流.品德教学才会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体现我们课程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雷艳芬 《科教文汇》2014,(8):187-187,193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体验是促使学生“心动”的催化剂,是解决知行脱节问题的关键。通过课堂、课外两大阵地的活动,让生活走进课堂,让体验充盈课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情感和内心体验,必须关注学情,设计弹性方案,开放教学过程,才能促进学生主体积极参与,将回归生活的、开放的品德教学生动有效地展现在课堂。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引导生活,学习做人,开辟出真实灵动的、富有积极向上的生命力的品德课堂教学天地,让广大师生充分感受到品德学科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9.
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以活动为载体,关注学生的差异,开发学生的潜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文章从趣味性、层次性、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创造性这六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在品德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极具引导性的学科,在提升我国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们的道德文化认知能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教学强调“生活化”的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从“生活化”教学出发,引导学生们在这种教学中展现最真实的自我,体现最真实的生活,从而逐渐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1.
龙门古镇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都可以成为我们《品德与生活》教学过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素材。笔者在有效利用龙门古镇这一富有特色、富有价值的文化资源,促进我们的《品德与生活》教学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对古镇资源进行了梳理归类,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以古镇资源为载体的儿童品德实践活动,并融合古镇资源采取领略峻秀山水、讲述民间故事、追寻名人足迹、沐浴民俗文化、感受建筑遗韵、捕捉宗族气息、体悟革命传统等策略进行了生活化品德教学探索。  相似文献   

12.
叶国胜 《科教文汇》2009,(17):59-59,91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而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育手段,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活起来。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从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网络资源、利用电视视频几方面,介绍网络技术环境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论述品德课堂的延伸,即教材向生活延伸从而赋予品德教育以宽度和深度;时间向课外延伸,从而实现品德教学的完整与统整;空间向教室外延伸,从而在开放中生成品德教学的厚度和广度。提出了品德课堂在延伸时要注意针对性和差异性、延伸形式的多样性等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形势,小学品德与社会跨学科必须大胆革新课堂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实施学案自主教学,放手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以展示、评价为契机,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切实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实现有效课堂。  相似文献   

15.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是无可取代的。这门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对于帮助小学生塑造他们的主体人格非常有帮助。应试教育下的这门课程由于受到各方面原因的影响,造成了孩子们缺少自信心,有些不好的习惯等。现今,新课程的实施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帮助孩子们积极参与社会,让他们学会做人的道理,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养成良好习惯和高尚品德的人。如果要想实现这门学科的教学目的,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关键。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能够吸引学生,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教学效果就会非常理想。那么,教师到底应该采用哪些良好的教学模式呢?为此,文章浅谈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门以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型课程,体验是品德教学的途径,活动是品德教学的载体。教师应该努力建构品德"真"课堂,从学生生活出发,开展"真"活动,获得"真"体验,使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得到认知与情感的提升,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实现品德教育知行合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深化改革,创新品德学科教学方法很有必要,一是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品德教学的重要地位;二是配备专职教师,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施水平;三是重视教师培训,开展品德学科的教研活动;四是建立评价制度,保障品德学科的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给学生提供思想和行为上主动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引导他们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自主地进行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敢想,敢问,敢说,使《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活泼的、富有创新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20.
品德展示的是一名学生的修养,在学生学习的初期就应该注重学生品德的塑造。在新的时期,教育全面发展,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小学品德与社会受到高度重视,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有许多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但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承认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是我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现状的简单分析。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