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百年来科学的收获如此其丰富:我们不是鸟,也可以腾空;不是鱼,也可以入水;不是神仙,也可以和几百千里外的人答话……诸如此类,哪一件不是受科学之赐?任凭怎么顽固的人,谅来"科学无用"这句话,再不会出诸口了.然而中国为什么直到今日还得不着科学的好处?直到今日依然成为"非科学的国民"呢?我想,中国人对于科学的态度,有根本不对的两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为什么多贫血?中国人为什么比日本人少活10年?中国女孩为什么80%以上减肥失败?糖为什么是一种慢性毒品?烹调为什么是一种罪过?癌症和多种文明病为什么都是化学病?为什么说人类只有一种疾病、两个病因、三大症群?《西木博士的营养革命》一书回答了这些问题。本刊摘自该书前言。  相似文献   

3.
记得前些年看过龙应台的一篇文章《中国人,你为什么不愤怒?》,说的是中国人在海外屡受欺侮,每每忍气吞声,委屈自己。读后颇有同感。问题是,中国人为什么胆小怕事而不敢愤怒呢?这里既有文化传统的原因,也有人穷志短的因素。此事说来话长,暂且不表。那么,胆小怕事、克制忍让的结果是什么呢?是让许多外国人尝到了欺负中国人的甜头,让他们知道了中国人好欺负。于是乎,在日本有人视中国人为三等、四等国民,称中国人为支那人,  相似文献   

4.
英年早逝的王小波先生曾经在《沉默的大多数》中说:"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对台湾的龙应台女士逼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说话不以为然.王小波先生甚至认为他从沉默到开口的转变犹如丧失了童贞.由此可见"沉默是金"对中国人有更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鲍鹏山 《图书馆杂志》2012,(7):97-104,113
前言我们与诸子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讲诸子?我们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到两千多年前诸子那个地方去,为什么还要认识他们?这实际上涉及历史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6.
以"忠孝"著称的齐鲁大地,为什么又是历史上农民起义最多的地区?因"中庸""保守"备受比评的山东,为什么又孕育出灿若星河的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本书共分为3个大部分:山东人的基因、山东人的性格、山东人的走向,可谓是一部"山东人大全"。  相似文献   

7.
最近,与一位地市报老总聊天.对报业市场上的风风雨雨,他提出一个明摆着却又容易让人忽视的问题:为什么地市报总是办不好? 按理说,地市报扎根一地,有政治优势、地缘优势、人缘优势和资源优势.以一地之市场和资源,养活一张地市报及其子报刊绰绰有余.现实是,很多地市报呈现出共有的"特色":内容一般、经营困难,吃饭困难、人心疏懒.为什么坐拥金山却成了"苦孩子"?这么多优势咋就不结果呢?  相似文献   

8.
在我的记者生涯中,曾有一位素不相识的人,先后4次给我写信. 这个人是谁?他为什么要给我写信?落款的名字前又为什么先冠上"一个真诚求助者"、后冠上"一个不该忘记您的人"、再后冠上"一个知恩难报的人"这类感情色彩浓烈的字眼?时间已过去10多年了,至今我与这位"真诚求助者"也尚未谋面,但他的一次次来信宛如发生在昨天.他的每一次来信,都是对我心灵的一次震撼,都促使我考虑该如何做人,如何当记者.  相似文献   

9.
前些时候一则关于大学豪华校门排行的消息,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其实何止大学,哪个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不在大门上下功夫,因为我们中国人有"大门"崇拜。一位善于观察的法国朋友对我说,中国人最喜欢大门。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你在巴黎街上看看,但凡是一个高大建筑,有一  相似文献   

10.
袁岳 《图书馆杂志》2008,27(5):81-88
袁岳: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每个人都身处其中,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很多人都说中国国情是什么?老外在我们中国做生意,我们会说他们不懂我们的国情,人家就请教你了"你说中国国情到底有些什么啊?"我们会发现国情也不容易说出来,我们到底是什么国情跟人家不一样?事实上在我们中国,国情有两样法宝.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所谓"公民记者"的时代,我们为什么写新闻?新闻若只是传递信息,那么,记者与一个同样可以传递信息的非记者何异?又与一部足以全息摄像的机器何异?人不是机器,因而,新闻也应该充满人的思考、人的温度.名记者郭玲春特别强调新闻写作中的那个"我",甚至于"常常不加掩饰地表露自己的倾向.有时按捺不住,会直白地呼叫、张扬我的观点."①今天,很多新闻难以打动人、震撼人,原因无他,就是来自记者作为认知主体的"我"不够强大、过于简单.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在《中国人》里曾作如此幽默的妙论:外国人竟提问“中国人有幽默感吗?”这无异于阿拉伯商队问人“撒哈拉沙漠里有沙子吗?”看来,中国人是幽默的人种。兴趣所及,我曾研读了几部关于中国人的著作,如《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传统与中国人》、《中国民族性》、《中国人的人生曲线》等,每翻完一部,却觉中国人的背上又添加了一座沉沉的山。中国人,你这幽默的民族,竟然活得这般滞重、苦涩、艰难……偶得一本《中国人的软幽默》,乃“中国文化风情丛书”之一种。著者薛宝琨先生以大度宽怀写下的文字所呈出的畅然笑意,则充满对自己的民族的自信和希望。  相似文献   

13.
去年,新周刊300期庆典的时候用了一个非常抓人的题目——中国怎么想?文中写道"中国的崛起为世界提供一个可贵的范例。……中国人是谁?中国人怎么看世界?随着中国崛起,这两个问题对世界很重要。"伴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理解中国,包括我们自己都需要在众多纷繁复杂的图景中搞清楚,中国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相似文献   

14.
一位万里之外的异域老人,为何要在人生暮年定居中国?又为什么会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在这位老人身上,究竟有着怎样不凡的传奇故事呢?2009年7月24日上午,"感动2006—中国十大真情故事人物"92岁的美国老人牧琳爱(Eunice Moe Brock)女士,从山东省  相似文献   

15.
"怕委会"的全名是怕老师委员会,由七八人组成,全是处,厅级领导干部.这为什么"怕委员"成员是领导干部呢?  相似文献   

16.
说起故事,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听,我们也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神笔马良"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等等.那么故事为什么让人爱看爱听?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有情节,有曲折,能够吸引人,二是有人物,有性格,有喜怒哀乐,能够打动人.  相似文献   

17.
人们为什么不喜欢开会?有个笑话是这么说的:到世界末日那一天,上帝把人分成了两类,好人让他们去了天堂,坏人呢,都送去了会议室.还有人说:"如果哥伦布有个委员会的话,那他现在还在岸上没能出发."这个世界上有没有谁喜欢开会胜过看电影的?估计没有.为什么?通常一部电影持续90分钟到2小时,会议也是.可是,会议是交互式的,但是电影不是.我们不能冲着屏幕叫:"别进那个房子啊,你这个白痴!"更重要的是,电影不能真正影响我们的生活,不能让我们因为故事的结果而做什么事.但是会议和我们的生活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我们对中国的无知几乎同样大。为什么不转而亲近中国人?只有亲近中国人,我们才能知道从这个‘天国'我们获得了什么。——威廉·盖洛两个西方人,时隔百年,相遇在中国的长城之上。威廉·盖洛(1865-1925),美国传教士兼探险家。1903年,他首次到中国旅行,为了沿长江逆流而上。他给自己取了个中国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山水画经历了漫长、曲折的道路。作为民族艺术,其发展历程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它是中国人独有的认识自然、社会、人生的思维方式的表现,内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山水画的创作过程,是人的精神情感的变化过程,表现在画家的作品上,就是"意境"。山水画的意境与中国的  相似文献   

20.
"他们什么都不缺,恰恰缺少意义和追求.他们不知道有什么在前方等待着他们.于是他们想:为什么我们活着呢?我们为什么做这件事情呢?父亲辛辛苦苦干的事情我为什么要去做?我自己如果有喜欢的事情我要去干,但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到底喜欢干的是什么东西.我就喜欢飙车,那么飙车到底又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