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前,编目员在编目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以下问题:依赖条例、权威观点,过多以公务目录体系视角组织目录,重描述轻主题,受编目传统习惯束缚较多,缺乏组织空间和主观能动性。为避免走上类似歧路,编目员要清楚目录的主要功能,界定编目工作的原则,在实践中积极思考,加强学术训练,提高业务能力。参考文献14。  相似文献   

2.
目前,编目员在编目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以下问题:依赖条例、权威观点,过多以公务目录体系视角组织目录,重描述轻主题,受编目传统习惯束缚较多,缺乏组织空间和主观能动性。为避免走上类似歧路,编目员要清楚目录的主要功能,界定编目工作的原则,在实践中积极思考,加强学术训练,提高业务能力。  相似文献   

3.
孤独的歧路     
和本雅明不一样,里尔克和卡夫卡都没有活到纳粹上台,没有被迫做出这样的政治选择,但是在纳粹反犹太浪潮到来之前,里尔克和卡夫卡的"孤独"之间出现了分道扬镳的迹象。  相似文献   

4.
民歌歧路     
有位音乐工作者去年在湘西土家旗地区采风时候,听到当地的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这首歌唱的是当年村寨里的男人跟红军走了以后,留下来的妇孺思念之情。当地村民的吟唱让这位采风人听得哗哗流泪。“太惊讶了!和它一比,我之前听过的国内知名歌手浪唱的版本完全是另外的东西,只有华丽和技巧。”他对本刊说。  相似文献   

5.
农村贷款冲动在广袤的农村大地,新农村的建设热情在蓬勃洋溢,人们脱贫的冲动在日益增长,而现代资本却往往"无暇"顾及.  相似文献   

6.
莫言之我见     
郑春光(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对国人来说,诺贝尔奖的符号意义远远超过了它本身.在这种能指与所指的断裂中,诺奖成了一块验金石.经济的腾飞,让中国骤然成了世界的巨人;然而底气不足,始终有一种名实不符的焦虑.多少年来,我们急切地渴望获得世界的赞誉,对诺奖也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情结.一种酸葡萄心理,曾长时间弥漫于社会.主流媒体对诺奖也颇有微词.如今莫言的获奖,成了一个契机,撩拨起了品尝到葡萄美味之后的自豪和虚荣.莫言的书一抢而空,铺天盖地的赞誉一浪高过一浪.一奖遮百丑,中国俨然一夜之间成了文化强国.其实,我们不过是被诺奖牵着鼻子走.对莫言、对华语文学、对中国来说,获奖绝对是好事,会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但是欢呼之后,我们要清醒,巨人的脚跟依然不牢固.  相似文献   

7.
消费莫言     
自从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就成为了众人围追的对象。这个名字的品牌效应让众多商家使尽浑身解数,而莫言本人则像个剪影,在喧嚣之中无奈地沉默"这个事情还没有人知道,我们还没对外说过。"莫言的大哥管谟贤在山东高密的家中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这个事情"指的是他本人已和山东人民出版社签了一本书的出版合同,暂定名为《大哥说莫言》。这个寒冷的冬天,"莫言热"并没有冷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众多中国的文学者之中,莫言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着诸多的因素,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是莫言作品中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文中主要以莫言的作品为例,对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9.
苏州车改暂时搁浅,皆因普通公务员呼吁改 革需公平、透明,不应成为部分官员的分肥盛筵  相似文献   

10.
正10月11日晚,我去一位朋友家取一本王世襄先生的书,未能收看电视节目和上网,十多年前去了日本、久未联系的作家黑孩,突然从东京打来电话。她说正在看电视新闻节目,得这次诺贝尔文学奖的不是日本的村上春树,而是中国的莫言:"莫言的第一本书  相似文献   

11.
莫言是一个极具本土性的作家。他始终执著于描写山东高密东北乡的故事,无论直面现实或重述历史,高密始终是莫言的精神圆心。年轻时的管谟业与大多数农村少年一样,拼尽全力离开故乡的土地,但多年后,作家莫言又以文学虚构的路径回到故乡。和很多成名后始终把自己悬挂在都市中咀嚼记忆的作家不同,他终于明确,自己不但需要在精神上重返乡土,而且从生存经验上必须始  相似文献   

12.
莫言再转身     
对于西方的批评——“不敢直面社会尖锐矛盾”,他嗤之以鼻。莫言认为自己的作品中“一向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名家谈莫言     
莫言在文坛孜孜砣砣耕耘三十年,终于获得被国人视为"最高"荣誉的诺贝尔文学奖.他在最初的"欣喜与惶恐"之后,却经验着不曾有过的压力. 诺贝尔文学奖,是对莫言文学成就,尤其是其文学的全球影响力的确证,可喜可贺.然而,诺贝尔文学奖的性质,正如莫言所言,是一个出自评委的奖励,而不是文学最高成就的代名词;莫言水平的当代中国作家,肯定不只他一个.如果国人由此在尊敬莫言及文学的同时,获奖的情结能够稍微减少,对文学本身及人的精神追求的关注稍微增多,那么,将是文学的幸事,也是中国的幸事.倘若因此真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大得不得了,足以傲视左右,那将留下笑柄.  相似文献   

14.
李杰 《报林求索》2012,(12):90-91
<正>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莫言,让莫言一下子跃升为中国最赚钱的作家之一。在他被捧上天,被疯狂消费和娱乐化之后,应慎思"莫言热"背后的泡沫。不久前,2012年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得益于"诺奖效应",莫言以2150万元的版税收入高居第二。两个月前,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莫言,引发全民关注。无论各地实体书店抑或网上书城,莫言的书一度售罄,在出版商连夜加印后,还是可以看到读者们排队购书的盛况。据了解,莫言作品以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作品系列"销售风头最劲。《蛙》和《丰乳肥臀》单本的印量约为60万册,《檀香刑》《生死疲劳》和《红高粱家族》都突破30万册。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的时候,莫言作品  相似文献   

15.
莫言在西方     
莫言是海外学界最熟知的中国作家之一,不可否认,对于莫言的获奖,众多海外译者、出版商、媒体和学者的"共构"起到了重要作用年届七十,瑞典汉学家罗得保还很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听到莫言的名字时的情景。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他朋友的家里住进了一位中国客人。罗得保曾在北京工作多年,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经常过去聊天。有一次问起中国最近有什么不错的作家,"莫言吧,他有本《红高粱》不错,"那位中国客人很简短地说。1990年,罗得保有机会再次来到中国。一到北京后,他就开始到处找莫言的小说。那位中国朋友所说的《红高粱》,还有一本《天堂蒜薹之歌》,当时也已经出版。他很  相似文献   

16.
民营书业,行走在歧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秀木 《出版参考》2006,(31):43-44
京丰会结束了,参会的人越来越少,熟悉的面孔也越来越少,场面更是越来越冷清,可是,原来只能在会场上四处转悠的特价书商,现在已经攻城掠寨地走入宾馆,俨然主人的姿态,一些盗版书商竟也冒天下之大不韪走上了宾馆的殿堂.真正的出版人在与同行交流、客户欢聚的同时,也在心痛,怎么会如此这般?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为莫言2010年12月4日在东亚文学论坛上的演讲。东亚文学论坛始于2008年秋季,第一届论坛在韩国首尔召开。论坛每两年举行一届,从文学的视角去探讨东亚地区的问题。中日韩三国轮流担任论坛主办方,2012年的第二届是由日本主办的。经过来自中日韩三国的与会专家讨论,第二届论坛的主题确定为"如何在21世纪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中描绘东亚",在这一主题下,又分别确定了贫富与欲望、地域的想象力、爱情与文学等话题。莫言当时选择的话题是贫富与欲望,本文题目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8.
黄健 《出版广角》2012,(12):86-87
2012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纽约时报》中文网在头条位置报道了这则消息,报道说,在过去十年,莫言是被出版商所偏爱的三个作家之一,用来打破批评家所指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被欧洲作家所垄断的局面。此时,我正在与文学界的朋友聊天,通过微博第一时间得到了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大约在二十分钟后,央视才开始报道这一让华夏大地欢欣鼓舞的新闻。  相似文献   

19.
王谦 《出版广角》2005,(1):36-38
他们是这样一类动物——如果我能每年组约到他们当中任何一位的一两部书稿,就能让出版社的头头常年见到我都会端出一副温婉如舂风拂面般的笑容。——不算题记  相似文献   

20.
研究背景2012年10月11日晚,瑞典文学院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诺贝尔奖,不仅是专业学术领域的认可,更是一种普世的权威尊重。尽管诺奖评选史上,也有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的诟病,但依然不能动摇诺贝尔奖在世界上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地位。文学实力不仅仅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其在国家形象构建上,起到更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