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志强 《中国图书评论》2014,(10):M0001-M0001
当前,山寨消费与奢侈品消费的心态竟然会暗中迎合。在诸多报道中,中国大妈们挤破伦敦奢侈品商店的门槛,只为能够获得打折销售的奢侈品:而在人们疯抢廉价奢侈品的行为中,乃是回国后炫耀自己拥有奢侈品的“自豪”。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汤显祖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上计时决然逆转仕途方向,弃官休居临川,远思近观下,对人生处境的新理解。笔者尝试从其转化中的人生观进而探讨汤显祖对境而生的"闲"情和可能涉及的美境。汤显祖上计期间自弃续任遂昌知县,不但表达他对人生方向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同时表现出他"性情"的底蕴。我们推想他家居临川后,对山水、诗文甚至戏曲的美学态度和价值,都逐渐成熟。人生安身于立"功"求名的领域还是心灵归依"闲"逸的世界,是他一直在探索的。家居后接触到的闲人闲境,令他更了解自己的真正心灵需求和生活方式。从另一角度看,由于他心灵向度的转化和提高,使他从日常生活里悟出"闲"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3.
电视是二十世纪人类文明的宠儿。为了认识和总结电视对当今人类文明的影响,人们正从各个角度、各个学科如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信息学、公共关系学、教育学等研究电视,美学当然也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角度。事实上,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电视是当代工业社会的绝妙馈赠”,电视“对于当代审美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电视既“全面刷新了传统的美学观念”,却又隐含着对“人类审美能力的伤害。’①可以说研究电视对人类审美活动的影响,是今天美学研究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今天美学家们的历史重任。与印刷文化相比,电视的最大优势是对人…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的美学继承了传统美学的优秀资源,并以西方哲人的理论学说为基础,阐释了艺术与审美的融合过程,最终形成其中西兼容的美学新类型。他的美学思想指导着中国美学的发展方向,是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5.
新闻需要发现,需要记者有一双慧眼对发生的新闻予以及时准确地发现。记者缺少发现的能力,就无法占有新闻资源。新闻为什么需要发现?按照现代传播学理论,新闻本质上是一种信息。而且这种信息是一种社会信息。事实上,信息有显现的也有暗含的。既然有的信息是暗含的,那么发现或者找到世界上迄今还没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泛传播的、鲜为人知的新鲜事实,是我们众多媒体每天所必须做到的。我们一些媒体,尤其是对于党报来说,很多新闻还是通过记者的新闻眼从众多隐藏着的信息中筛选鉴别出来的。这一类信息不是像发生了什么车祸、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6.
公今度的《无需“多情”》(见《新闻大学》第七期)讲出了我欲说还休的心里话,于是就一吐为快了。我的话题也属“自作多情”之类,为避掠美之嫌,改称为“一厢情愿”罢。有实践就有理论,所以关于新闻无学的论断我不敢苟同。可是也不讳言,我们的“学”是不够景气的,连一个起码的新闻定义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还有什么说的呢?也许是“一厢情愿”者多,以之考验于  相似文献   

7.
《河北日报》言论专栏“杨柳青”(储瑞耕主笔),已经办了12年,发文500余篇,获得了许多宝贵的荣誉。1999年11月底,“杨柳青”又获得了“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杨柳青”的成功,有关专家多有研究;笔者试图从美学价值的角度来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山寨文化”是技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一方面打上了技术时代的烙印.另一方面也深深凸显了“草根”追求时尚、彰显个性的大众消费理念。本文首先分析了“山寨文化”的含义和特征.然后以美学的视角对“山寨文化”进行审美解读.进而反思“山寨文化”的现象.并提出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杜恬 《新闻传播》2022,(15):31-33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短、频、快成为大众接受传播信息的重要审美特征,同时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小的屏幕或盒子成为大众快速接受与传播信息的方式,全民进入“微”时代。从“微”的审美特征与“微”的产物出发,对“微”时代的美学意义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马强 《今传媒》2015,(4):128-129
从视觉艺术领域的现代主义创新浪潮中,数字化“革命”为各个门类的艺术形态带来了美学思维中的重大转型.新媒体艺术的兴起与发展,不论从其创作形式、语言体系、美学理念、视觉思维等方面,都在这门古老的艺术——舞蹈中渗透着.舞蹈的美学思维已经开始与新媒体艺术的美学思维相互融合,新媒体在广阔的“艺术田野”里燃起了“星星之火”,其艺术魅力的鲜活,为舞蹈创新提供了更大的“舞台”.本文从新媒体舞蹈的具体实例为支点,分析其“重构美学”[1]中视觉思维的转型,并探讨新媒体与舞蹈融合的创新与发展之未来新路.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朱光潜先生无疑占有一定的席位。他作为著名的美学家、“主客观统一派”的代表人物,作为造诣深湛、成就斐然的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一生著(译)作等身,留下了丰硕的深具学术价值和艺术品位的“道德文章”。 这是一宗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一位教育家的毕生心血,是一位智者的美学丰碑,凝聚着人类探索崇高的美的境界的历史。鉴于此,安徽教育出版社不惮繁难,不惜巨资,苦耕六载,终于出齐了这套煌煌20卷本、洋洋700万言的《朱光潜全集》。  相似文献   

12.
<正>日本"开拓团"名为"开拓",实为殖民入侵,是日本对中国东北进行侵略扩张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大量日本移民进入中国东北的过程中,随着女性移民的增加",开拓团"家庭不断组建,加之"国策移民"时期"分村分乡"运动的开展,势必产生一个特殊的移民群体即大量的日本移民儿童。由于年龄比较幼小,日本"开拓团"  相似文献   

13.
考量当代美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整体成就,一个重要的对象和指标就是高校美学教材.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学原理为基本骨架内容的各类美学教材论著至少在300本以上,其中不乏国家级优秀教材和高质量的学术著述.对高校美学课程的教学来说,如何从这些林林总总的教材中选择最能体现新时期中国美学发展进程而且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和思考的专业教材,常成为施教者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书条”黄侃凡在日本买书的人一定会发现,每本书中都夹着一张两联的书条。书店每卖一本图书时,店员便撕下两联的书条,一联留作书店盘点库存、补书之用;另一联则盖上店章,寄给出版社兑换一元的奖金。这是日本的出版社为了精确控制自己出版的图书数量和便利书店...  相似文献   

15.
写下这个标题时,我从日本返回国内已经两个多月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我对日本的印象既有淡忘之处,也有加深之地。原因嘛,可能就是比照的结果吧。人们不是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嘛。  相似文献   

16.
闻里 《出版参考》2009,(10):8-8
日本组织几十位年轻妈妈到上海市民家做客,日本妈妈的教子方法使上海市民颇发感慨。 有一位一岁多的日本小男孩抓起桌子上的一只生馄饨就往嘴里塞。上海房东欲要制止,他妈妈却说:“让他去,这样他才知道生的不能吃。”小男孩咬了一口,果然皱着眉头吐出了生馄饨。  相似文献   

17.
当1973年《日本沉没》出版的时候,日本经济受到石油危机的冲击,物资价格暴涨,企业倒闭不断,不安笼罩在人们心头。由于印刷用纸不足和印刷物资价格猛涨,日本出版业也在危机与恐慌之中苦苦挣扎。但是,《日本沉没》一书却创造了销售350多万册的神话,成了出版业“战胜不景气”的救世主。  相似文献   

18.
步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御宅族文化越趋往动物化的方向发展,仅以"萌不萌"作为喜爱与否的标准,他们也越趋少与真实社会互动,进而越来越欠缺作为真实社会下人类的条件。这是一个后现代景况下的必然结果?也或者有其他社会结构的因素?诸如"宅"本身遭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污名化所以宅文化越趋紧锁在自己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晚清学者王先谦(1842—1918)在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维新运动时曾极力反对,认为这种做法过于激进。当今多数学者认为王先谦属保守主义者,对他外国的看法的研究很少。周启乾认为,晚清知识分子自19世纪中叶直至20世纪初期的日本观,至少涉及  相似文献   

20.
F-15战机所表述的这种日本式的“防御”对邻国的军事意义远远超过“防御”冲绳。[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