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系”是时下一个高频词,国内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佛系”现象。从符号互动理论来看,“佛系”现象是“佛系青年”表征身份的一种符号,逐渐形成新的社会认同感;从“镜中我”理论和标签理论来看,当某些人被贴上“佛系”标签时,他们的自我认知在不知不觉中修正了自我形象,产生了“自我实现预言”;“佛系青年”更多地是对自身内在的关注,而非对宏观社会结构的改变,投射了当代中国青年群体的某些精神侧面。另外,“佛系”非佛教,“佛系”与佛教信仰无关。  相似文献   

2.
窃国大盗袁世凯五十岁生日,在北洋公所大摆宴席,有谄袁之徒献上祝寿联:戊戌八月,戊申八月;我佛万年,我公万年。该联上联中的“戊戌八月”是指戊戌政变发生的时间,而这正是袁氏发迹之日:“戊申八月”即指当下袁氏寿诞之日。下联中的“我佛”指慈禧,“我公”即指袁世凯,意在祝颂慈禧、袁世凯长命万岁。  相似文献   

3.
南泉普愿禅学命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即心即佛”是禅宗的重要禅学命题,马祖道一对这一命题自觉进行了论证,并成为他禅学思想的标帜。南泉普愿提出并详尽阐释了“心不是佛。智不是道”的禅学命题。这是对马祖道一“即心即佛”命题的修正与发展。旨在纠正“即心即佛”所带来的“错将妄心言是真心”的“认贼为子”之“相似般若”现象。南泉强调“大道无形,真理无对”。真正的“大道”非见闻知觉之心所能体认。在扬弃“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命题的基础上。南泉提出了“平常心是道”这一重要禅学命题。“即心即佛”、“心不是佛”和“平常心是道”这三个重要禅学命题。构成了南泉普愿较完整的禅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各种网络用语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佛系”似乎成了新的潮流,“佛系少年”“佛系人生”等词语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人毫无竞争的概念,内心平和安宁的生活才是真理。但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从古至今,“佛系”的现象普遍存在。隐逸山林的隐士是“佛系的”,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骄奢淫逸的昏君是“佛系的”,他们贪图享乐,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现在,“佛系”摇身一变,成了人们不愿奋斗,安逸度日,虚度光阴的“完美”借口。  相似文献   

5.
动脑的结果     
佛瑞迪只有16岁。在暑假即将来临的时候,他对父亲说:“爸爸,我不要整个夏天都向你伸手要钱,我要找个工作。”父亲从震惊中恢复过来之后,对佛瑞迪说:“好啊,佛瑞迪,我会想办法给你找工作,但是恐怕不容易,现在正是人浮于事的时候。”“您没有弄清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要您给我找个工作。我要自己来找。还有,请不要那么消极。虽然现在人浮于事,我还是可以找到工作,毕竟有些人总是可以找到工作的。”“哪些人?”父亲带着怀疑问。“那些会动脑筋的人。”儿子回答说。佛瑞迪在“事求人”广告栏上仔细寻找,找到了一个很适合他专长的工作。广告上说找工…  相似文献   

6.
佛曰人生     
我看见了佛。他独自坐在一棵菩提树下,保持着一种寂寞的姿势,身边的树叶翩跹如蝴蝶般下坠。“佛,什么是人生?”“人永远看不破的镜花水月,不过我指间烟云,世间千年,如我一瞬,我带你到众界中,慢慢体会。”菩萨是一个诗人,他每天吟着孤独而悲伤的诗,他喜欢独自坐在莲花池边,看撕裂的晚霞。“菩萨,什么是悲?”  相似文献   

7.
耶律楚材纵横儒、佛、道三教,是中古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这个问题是一个鲜有的研究课题。作者认为,研究历史上这样一位少数民族政治家的儒、佛教观,选题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他的儒佛教观具有“宗儒”、“重禅”的特点,并有强调儒佛互补、调和儒佛的色彩。本文依次论述了耶律楚材“宗儒”观的形成及其表现,“重禅”观的形成及其表现,以及调和儒佛的“儒佛互补”问题。并通过论述剖明,在对待儒佛关系上他实质上偏重的仍是儒,这是同他的“济世安民”的抱负和“经国治世”的主张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张也大姐的歌还在唱,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听,直到现在走进初中这个“新时代”又一年多。我爱笑,所以别人都称我为“弥勒佛”。初中生活其实挺累并且挺快的。一晃就是一个星期、一个学期。我可以说是每天都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熊猫。Why?因为我有熊猫眼嘛——睡眠不足!每时每刻都是隔着玻璃看世界。好不容易盼来了双休日,这可乐坏了一群“傻瓜”,我就是其中最乐的一个。我可不要假装成熟,什么“花季”、“雨季”,我听了就不舒服。我永远是那个活蹦乱跳的小女孩,并且是个“假小子”!阳光跳进了房间,时针指向了八点。嘿,我可不怕你,因为今  相似文献   

9.
问佛     
<正>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  相似文献   

10.
我遇到一件事,觉得应该提出来,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小学课本第5册,第1课《放风筝》有两个生字“仿”、“佛”,孩子按老师要求将这两字各组两个词。“仿”组俩词不成问题,“佛”组俩词就难住了我,叫孩子查《现代汉语词典》“佛fú”。只有诃条“佛戾”<书>违背;违反。于是叫孩子将“佛戾”抄上,算是组了两个词。不想作业批改下来,却做错了,得重  相似文献   

11.
生命的滋味     
生命的滋味是什么呢?是酸、是甜、是苦,还是辣?佛洛姆说:如果我真正爱一个人,则我爱所有的人,我爱全世界,我爱生命。如果我能够对一个人说“我爱你”,则我必能够说:“在你之中我爱一切人,通过你,我爱全世界,在你生命中我也爱自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语文》2005,(9):30-31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托,蛛蛛便有了佛性。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修炼,蛛蛛佛性增加了不少。忽然有一天,佛主光临了圆音寺,看见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兴。离开寺庙的时候,不轻易间地:抬头,看见了横梁上的蛛蛛。佛主停下来,问这只蜘蛛:“你我相见总算是有缘,我来问你个问题,看你修炼了这一千多年来,有什么真知拙见。怎么样?”蜘蛛遇见佛主很是高兴,连忙答应了。佛主问到:“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回答到:“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点了点头,离开了。  相似文献   

13.
刘洋 《湖南教育》2023,(3):60-61
<正>“刘老师,今天晚自习你们班纪律不太好。”开学一个月以来,这是我第三次收到科任教师的提醒,自认为“佛系”的我再也压制不住心底的怒气。火速上楼,站在教室外往里一瞧,便对上一道心虚的目光。只一瞬,它便闪烁着逃走了。原本眉飞色舞的人瞬间停歇,教室里松弛的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所有人都开始规规矩矩、安分守己。这一切都归功于我——班主任的突然出现。  相似文献   

14.
翻开《书摘》2005年第3期,看到《侯宝林:我一生是为你们的笑而活着》一文中有一个小标题——“临终彻悟,羽化成佛”。心想,“羽化”怎能“成佛”?大概是印错了吧,应该是“成仙”才对。可仔细一看正文,“他说完了这句,双手合十”“侯宝林已入化境,成佛了”,竟真的是“成佛”!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错误并不少见。这里再举几例:  相似文献   

15.
直面新课改     
有这样一个故事,意味隽永,极富哲理,时时萦绕于我脑海。佛主问弟子们:“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想了半天,无人能答。佛主笑着说:“把这滴水放到大海里,它就永远不会干涸。”在激烈澎湃的课改浪潮中,我想,教师也犹如一滴水,应该融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大海中去,感悟新课程,体验新课程,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这样,老师的含义因富有时代色彩而丰富饱满,新课程因教师的参与更显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6.
在宋初“以儒为主,佛道为辅”政策的基础上,佛教虽强调自身参与教化的正当性,但这并不构成儒、佛对秩序重建主导权的“争夺”。在儒学大兴的背景下,庆历儒者在儒学之道的唯一性和排他性的基础上,否定佛教参与教化的正当性,这是北宋儒佛“争夺”秩序重建主导权的起点。契嵩应时而起,提出儒佛一贯理论,强调“道”的开放性和“心一迹异”的方法,消解了儒学之道的唯一性和排他性,并明确倡导佛教方为教化之本。后来的儒者围绕“道”的开放性和“心—迹”关系的争论显示,“秩序重建”既是北宋儒、佛关系的主题之一,也是超越儒、佛关系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17.
小叮当     
在我的床头柜上,有一个非常精致的小闹钟,我给它起名叫“小叮当”。它是我和妈妈去年买回来的,当时我在许多闹钟中左挑右选才选出这个“小叮当”的。 这个“小叮当”今年才1岁9个月。身体呈电话形。圆圆的钟面是电话的底座,两个闹铃像小弥勒佛,侧卧在它的上面,是电话的听筒,一个是深蓝色  相似文献   

18.
幽默与漫画     
吓唬守门员一个加布罗沃足球队的教练指着球门的拦网对第一次参赛的守门员说:“你看见这网了没有?价钱可不便宜,你要是让球踢进去把它撞坏了,就得从你的工资里扣钱赔上!”巧妙安排葬礼罗伯亚·德佛包夫的丈夫是一位足球教练,结婚30年多年来只要他的足球队一有球赛,便什么也顾不得,全神贯注于他的赛事。有一天德佛包夫的心情特别不好,但她丈夫仍顾不得安慰她而要去参加比赛。德佛包夫怒从心起:“弗兰克,为了一场球赛你甚至会连我的葬礼都顾不得参加。”丈夫极其冷静地对妻子说“:罗伯亚,你放心好了,我决不会在有球赛的那天安排你的葬礼。”鼓…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浮图”《游褒禅山记》一课中注解“浮图”说:“[浮图]梵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义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这样注解是不准确的。“浮图”还有一个含义:佛家把僧人中修行圆满到大彻大悟者称为“浮图”。这是对佛教徒的尊称。非泛指一般和尚而言。文中说:“唐浮图慧褒”就是“唐代高僧慧褒”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天主实义》基于天主教之天主论批评了佛道所谓的空无宇宙论,以及佛教的“我”或佛观念,由于对佛道的基本态度是“易”,致使《天主实义》的天佛(道)对话表现出否定的性质。尽管如此,对话也揭示了中西两种宗教思想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