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姜明 《新闻三昧》2007,(10):39-40
深度报道像一座山,横亘在每一张报纸面前。任何一位有责任心、有事业感的编辑、记者,每天在这座大山下忙碌着,绞尽脑汁寻找着登山的路径。他们明白,让报纸"重"起来,"深度报道"是一条不可不走的路!  相似文献   

2.
王海涛 《青年记者》2012,(19):42-43
近年来,报纸与新媒体相比,基本上处于守势.深度报道成为报纸应对新媒体的不多的杀手锏之一,但在深度报道的认识和操作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认为深度报道就是越“深”越好,从而制约了深度报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深度报道是对社会问题或重要事件进行广泛跟踪、深入剖析的报道。最显著的特征是题材重要和报道方法上的广度与深度相结合。如何提高对深度报道理论和实践的再认识,特别是在采写中如何科学地、艺术地处理好这一报道形式,以促使其日臻完善,这不仅是搞好深度报道本身的需要,也是新闻改革的重要课题。——从深度报道的形成看其发展趋势。我国报纸刊登深度报道较晚。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讨论以后,新闻界在思想解放的潮头上也开始了自身的反思。尤其是1985年举行的“如何办好大报”的讨论会上,一些报纸负责人指出:报纸的新闻报道“深度浅了”,“动态性经济新闻太多,真正有思想性的深度报道太少”。许多同志认为:“党报应注重有深度的、提问  相似文献   

4.
新闻要有可读性,就应在“深”度上下功夫。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报纸,特别是党报的重视,《新华日报》等还专门开辟了“深度报道”的专栏。华东地区9家主要报纸还曾开展过“深度报道好新闻竞赛”,其目的是要推动、促进各报提高深度报道的质量,凸显报纸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深度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近年来频繁地出现在一些报纸上,已为许多读者熟悉和接受。一般来说,深度报道在一张报纸上的地位是比较突出的,非一般的消息、特写等体裁可比,它能起到突出报道重点、深化报道内涵、体现组版意图、提升报纸分量的作用,业已成为许多报纸的“门面”和“金字招牌”。  相似文献   

6.
深度报道的崛起,预示着我国报纸报道结构的又一次调整,即从纯新闻报道为主向深度报道为中心的过渡;同时,也是当今新闻传播手段之间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扬报纸之长的二种较好的报道形式。如何顺应这一发展趋势,走活深度报道这盘棋,是值得每一个报社总编辑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深度报道,一般是重大题材的报道,即人们关心的“热点”,比较棘手的“难点”,左右不是的“疑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电视深度报道的发展现状 深度报道这个概念起源于西方新闻学。它的雏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解释性新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报纸面临着广播电视的巨大挑战,在原有的解释性新闻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从而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深度报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深度报道渐渐不再是报业的专利。在西方新闻界,“ENG的声画同步,一批在社会上有影响,有丰富新闻工作经验的资深记者担任新闻主持人。他们在屏幕上对新闻事态的分析、解释预测,为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968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推出的杂志型新闻节目《60分钟》就是一档典型的深度报道类栏目。《60分钟》的成功,掀开了西方电视新闻界进行深度报道的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现在已成为一张每周发行5期的日报,但在报纸定位上仍强调深度报道。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21》以深度报道起家,其渊源可以追朔到《南方周末》,“遗传基因”决定了这张报纸不可能主发那些消息类的新闻;二是,报社的决策层意识到,作为一张传统的报纸,在速度上无论如何没办法同网络竞争,但读者手拿一张报纸阅读深度报道的愉悦感却是纸媒体的优势之一。  相似文献   

9.
刘保全 《今传媒》2006,(5):40-41
现在报纸上不少新闻干巴、枯燥,引不起读者兴趣,可以说是新闻写作上的常见病。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浅而无味,缺乏深度是一个主要病根。新闻要有可读性,就应在“深”度上下工夫。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报纸特别是党报的重视,《新华日报》等还专门开辟了“深度报道”的专栏。华东地区九家主要报纸还曾开展过“深度报道好新闻竞赛”,其目的是要促进各报提高深度报道的质量,凸显报纸的特色。何为“深度报道”?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大辞典》的解释是:它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互联网设备及信息技术迅速普及,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报纸深度报道整合叙事策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报纸的深度报道方式由传统的“寻找故事”转变为了“整合故事”。报纸深度报道不仅是网络媒体加强舆论监督、提升竞争力以及吸引受众的有效手段,更加具有恢弘气势及谈古论今的思辨力及穿透力,因此,网络时期的报纸深度报道已经成为了新闻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新闻界传播者及手中的欢迎及关注。所以,在网络时代发展的今天,对于报纸深度报道工作人员而言,如何在网络时代推进报纸深度报道的整合叙事质量提升,成为了当今的首要工作。本文立足于网络时代的背景,探讨如何在网络时代提升报纸深度报道整合叙事工作的质量,并分析如何在网络时代进行报纸深度报道整合叙事。  相似文献   

11.
深度报道对提升媒体的影响力极为重要。没有深度、没有思想、没有见解的报纸只能算是“传声筒”、“黑板报”。《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报纸,均以深度报道见长。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深度报道引起了都市类报纸的高度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深度报道是各类报纸争夺受众、增强报纸含金量的重要法宝之一。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难点及突发事件、新生事物的报道,一些报纸都会想到采用深度报道的形式,把这些新闻向重、深、广的方向迈进,从报纸的内涵和品位着手,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和易读性,增加报纸在读者心中的分量。那么晚报怎样才能做好深度报道,让其真正“深”到读者心里?  相似文献   

13.
在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媒体生态和受众新闻消费习惯的当下,主流报纸的深度报道不但为众多新媒体平台提供了重要的内容支撑,而且凸显了舆论引导“压舱石”和“定海神针”的作用。深度报道要做好,必须创新选题开掘和呈现方式,提供折射时代精神的新观点新理念,从而使主流报纸深度报道更深更有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深度报道在都市类报纸上普遍开花,如新京报的“核心报道”,南方都市报的“深度”,新民晚报的“聚焦”。在杭州出版的纸质媒体中,有钱江晚报的“视点”、今日早报的“第一重点”、青年时报的“焦点”,每日商报的“重点”。从事深度报道的记者都会碰到一个颇为头痛的问题——选题从哪里来?笔者以今日早报的栏目“第一重点”为例,试谈深度报道的选题来源和突破。  相似文献   

15.
一、深度报道的界说及其属性 深度报道的雏形发端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解释性新闻,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四十年代,报纸为了与“电子媒体”的广播、电视新闻竞争,在原解释性新闻的基础上加以扩展,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渐被公认为独立于“纯新闻”与“解释性新闻”的专门体裁。它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这样,一则报道在深度上就可胜过广播、电视报道,甚或报界同行。随着深度报道自身的发展,自八十年代中期在我国兴起之后,深度报道已不完全同于原来的规范了,有了新的发展。 什么是深度报道呢?在我国新闻理论界颇有争  相似文献   

16.
深度报道,顾名思义,就是报道内容不是表象的,而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深度的东西,有人把它称为:“难度报道”。正因为难,就要靠规范的策划制度来保证。 何谓策划?策划就是从出点子到实施点子的过程。人们知道,对一家亏损企业来说,如果策划一个好点子可以救活这家企业,对报纸来说,要强化深度报道,提高办报质量,同样需要策划好点子。现在不少报社的老总发出感叹:需要更多的“点子主任”、“点子编辑”、“点子记者”。由此可见,精心策划深度报道是多么重要,一个好点子可以办活一张报纸,一个好点子可以在读者中产生巨大效应。 从五届中国新闻奖评比情况来看,江苏《新华日报》连续赢得5块“金牌”,他们最深的体会就是精心策划。《经济日报》报道为什么在全国读者中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主要一点也是精心策划栏目和精心策划深度报道,其中在一版开设的“旧闻新篇”和二版开设的  相似文献   

17.
深度军事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与军事活动有关的重大新闻事件.揭示其实质.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近年来。从军报到军区军兵种报纸.着眼党报使命特点和部队建设发展需求.相继推出了不少有影响的深度报道。笔者感到,写好深度报道。关键不是“怎么写”。而是“写什么”,也就是往哪儿“深”。选准主题。深入问题。选好题材是搞好深度报道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8.
(一)观察性深度报道。这是记者主要根据一系列目击材料写成的专题报道。(二)解释性深度报道。这是利用大量的背景材料,对广播、电视中已经报道的重大新闻事实和“热点问题”进行详尽地解释和分析的报道。这种深度报道是报纸跟广播、电视竞争的有力手段,是报纸工作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任勍 《新闻世界》2014,(7):26-27
报纸深度报道发展至今,已有着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中国报纸深度报道的现状如何?面临其他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的挑战,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对于新锐媒体网络,又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在信息时代大背景下,报纸深度报道又该如何把握机遇,发展自己?本文试从这一系列问题入手,对报纸深度报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作出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拜读了《新闻战线》上有关电视深度报道的几篇文章,收益匪浅。作为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我由衷地感谢贵刊对电视新闻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可以说是个大题目,在一篇文章中要阐述清楚这个问题,也不是太容易的,这里,我只谈两点。 (一)图像不等于浮浅海外有些新闻学者认为:电视新闻浮光掠影,是小报作风。我们有的同志也认为:“深度报道乃是一种能够发挥报纸之长,而克电视之短的新闻信息组合,是‘只有报纸才能充分利用的报道方式’”(见《新闻战线》1988年第8期)。在这里,电视新闻被排斥在“充分利用深度报道”的新闻媒介之外。为什么报纸、广播没有受到如此“冷遇”呢?我认为,这与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