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2008年9月1日开始,记者随远望二号航天测量船南下太平洋跨越赤道,挺进西南太平洋,执行神舟七号飞船海上测控任务。我在海上度过57个日日夜夜,远航1万5千海里,跨越5个时区,经历春夏秋冬的四季交替,在这片“浮动的国土”上亲身经历了神舟七号飞船远洋测控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王逸涛 《新闻记者》2005,(12):30-32
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我随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所属的远望三号船奔赴大西洋预定测控海域进行“神六”报道。远望三号船担负着测控飞船进行轨道维持、安全返回以及天地通信等多项重要任务.其航程历经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  相似文献   

3.
感受远航     
“这一趟有收获吧?”当诱人的蓝色慢慢地退向天际、远望二号驶入长江入海口时,靠在船舷上,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副主任郭裕芳曾经这样问我。终于见到岸了,兴奋的我忙不迭地应付:“收获不小”。说完就跑到船头去看江面上穿梭如织的船只。两个多月前,刚一踏上远望二号航天测量船的船甲板,  相似文献   

4.
大洋深处     
傅强 《军事记者》2011,(7):40-41
(一)2010年7月下旬,3艘"远望"号测量船——三号、五号、六号又一次从江南小城江阴起航。它们将在140多天的时间里,去太平洋和印度洋执行"嫦娥二号"卫星等多项海上测控任务。  相似文献   

5.
远望五号船是我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主要担负战略导弹和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发射试验的海上测控通信任务。该船9次远涉重洋,6次成功停靠印尼、菲律宾、斐济等4个国家的港口,圆满完成了以神舟七号、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为代表的19次国家重大科研试验任务。远望五号船准确把握全媒体时代特点,利用停靠外港休整、外事访问等契机.多途径开展对外宣传工作,有效展示了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和航天科技工作者的良好风貌,受到国际舆论好评。  相似文献   

6.
1999年11月20日,冬季的印度洋上,一艘舷号“远望4”的银白色海洋航天测量船依偎肴淡墨色的深空.静静地随大洋潆摇,船上巨大的雷达天线面向大穹一这艘由向阳红10号改造升级后的远望4号航大远洋测量船,将首次执行神舟一号飞船发射的海上测量通信任务。  相似文献   

7.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报道早已圆满结束。作为记者.我不仅有幸在第一时间见证和领略了大洋测控飞船的精彩瞬间和关键动作,而且对于有限信息传播环境中的科技新闻报道有了进一步理解。中国远望号海上航天测量船分别布阵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海域.担负着测控飞船入轨,变轨,轨道维持.返回以及天地通信等多项任务。在特定时空营造出的特殊信息场域中.如何将四艘船以及卫星海上测控部的信息及时全面地传输给受众,满足信息需求?记者认为.有效整合新闻资源.建构良性传播生态是实现优化传播的对策。一、开发信息资源,借助高强度信息流促进传播生态  相似文献   

8.
生命是一张弓,那弓弦是梦想。箭手在何处呢?——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公开的场合,范炬炜的话不是很多,可就是这位憨厚的老实人,在20多年的军事记者生涯中,他的名字与解放军报乃至全国新闻媒体的许多个“第一”联系在一起:第一个完成了环绕中国大陆的“周边行”连续采访,被全国记协和新闻界评价为“中国新闻史上的创举”;第一个随“远望三号”航天远洋测量船连续远航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大洋,完成了单船出海时间最长、跨越海域最多的海上航行连续采访,被该船授予“荣誉船员”称号;第一个登上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采访报道海拔5374米的…  相似文献   

9.
我航天远洋测控能力实现六大跨越我国航天远洋测量船队,伴随改革开放步伐,走过30年光辉历程,实现了从陆地到海洋、从航天器地球轨道到月球轨道测控等六大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远洋测控之路。该基地成立于1978年10月。30年来,以远望号航天远洋测量船为主体的海上测  相似文献   

10.
5月8日多云间阴,偏东风5-6级。今日,在南纬6°,西经129°47’洋面,中国海上航天测量船“远望2号”与中国海军舰队编队相遇。海军舰队编队是跨东西、南北半球,先后访问了美国的夏威夷、圣迭戈,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秘鲁的卡亚俄,智利的瓦耳帕莱索等四国五港,实现了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横渡太平洋。太平洋上白茫茫一片,中浪中涌。两船相遇时,是海军舰队编队从智利返航的途中。当巨轮鸣笛相互问候时,风声、雨声、欢呼声在甲板上此起彼伏,船员们用望远镜、照相机的镜头伸向右航海域。一次寓意深刻的相遇,似两位巨人的会见。是崛…  相似文献   

11.
像嫦娥一号工程具有五大系统一样,组织实施此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新闻报道,也非常复杂。其中,记者和通讯员分布在发射场、测控现场、海上测量船等不同“点位”,信息散落在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中科院、航天科技集团等参试单位,构成了一个横跨军内外、国内外的“大系统”。就这一点来说,比以往我们组织“神舟”系列飞船报道难度更大。  相似文献   

12.
1999年11月20日清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发射场。茫茫夜色中,数十只聚光灯把100多米高的发射架照得晶莹剔透,洁白的火箭和飞船静静挺立在发射架旁,宛若一尊高贵的女神像。此时是北京时间5时50分,由于这里与北京有近两个小时的时差,实际上应是深夜3点多。再过40分钟,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号就要升空了。 这时,我开始想念几位同样不眠的同事。为了全面、准确、及时地报道这次发射的全过程,新华社派遣了解放军分社的7名记者,分别定位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现场、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南大西洋远望三号航天测量船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飞船预定着陆地区。新华社因此成为惟一一家  相似文献   

13.
2002年5月15日至9月23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海军的首次环球航行。对于每一名记者来说,这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搞好环球航行的新闻宣传,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人来说,与其说是机会,不如说是一个艰巨挑战。海上难忘的航程已经过去,但这132个日日夜夜中所发生的一切,却历历在目。尤其是航行途中的围绕“新闻”二字展开的一场场有形或无形的“战斗”,更让人记忆犹新。借这个机会,我谈一谈环球航行的新闻采写体会。  相似文献   

14.
李锬 《兰台内外》2007,(1):64-64
对于四大洋的名称,人们都比较熟知,那么“四大洋”的名称是如何来的呢?太平洋——“和平之洋”公元1513年9月26日,西班牙探险家巴斯科巴尔沃亚从巴拿马海岸见到此洋,命名为“南海”。1520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受西班牙国王委托,率领船队寻找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4个多月的艰难航程,越过狂风恶浪的大西洋,穿过麦哲伦海峡,他们进入了新的大洋。时值这里天气晴朗,风平浪静,与前段航行海途截然不同,因此,麦哲伦便把这个叫作“南海”的大洋改称为“和平之洋”,汉译为“太平洋”。  相似文献   

15.
2004年,寻找地外生命的“战役”重新打响。欧洲航天局的“猎兔犬”2号火星登陆器与地面失去联系一周后,科学家于2003年12月31日使用美国宇航局的“奥德赛”火星探测器第八次尝试接收“猎兔犬”2号的无线电信号,但仍然没有结果,这意味着“猎兔犬”2号未能成功登陆火星。不过,欧洲航天局还是宣布,他们的“火星快车”探测器已于12月30日从火星赤道轨道成功进入极地轨道。未来“火星快车”探测器将继续全力搜寻“猎兔犬”2号登陆器。火星的魅力与“猎兔犬”2号相比,美国人的“勇气”号火星探测器却获得了成功。2004年月1月3日,美国国家航天和航…  相似文献   

16.
太空之吻     
11月1日5时58分07秒,中国“长征二号F”遥八运载火箭在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将“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13分53秒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神舟八号”飞船发射任务圆满成功!至此,  相似文献   

17.
2008年6月9日20时,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9号”广播电视直播卫星送入太空。这是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位于四川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航天发射。卫星将采取不加密方式传输节目,居民只要安装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就可收看。中国将由此进入直播卫星时代。  相似文献   

18.
近来,电视屏幕和报刊上频频出现中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四号宇宙飞船及“神舟”四号凯旋的镜头和大篇幅的新闻报道,激起了人们对“航天”这个神秘天疆的特别关注。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空间时代,新闻报道也拓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始遨游太空,从而揭开了我国航天新闻报道的序幕。经历过那个激动人心时刻的人们,心中都定格着这样一个镜头:卫星发射当天,人们聆听着收音机里的“东方红”乐音,举行了盛大的游行。在如潮水般涌动的人群中,套红的人民日报“号外”成为大家竞相争读的新闻“大餐”。 此后,我国自行研制的一颗颗通信卫星、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导航定位卫星、海洋卫星相继升空,“亚星”、“澳星”、“铱星”等外国卫星也由我国的“长征”系列火箭顺序送入预定轨道。空间探索多一项成果,航天新闻报道便向前迈进一步。经过30多年的发展,航天新闻报道已从单一到多元,从平面到立体,从纸质到网络,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9.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着手在当时最尖端最神秘的航天领域进行探索,并秘密上马了第一个载人飞船计划“曙光号”。尽管70年代末“曙光号”因种种原因下马,但科研人员的辛勤探索仍为多年后“神舟号”的顺利升空奠定下了坚实基础。早在1961年初的时候,钱学森、赵九章等一些老专家就在议论,中国要探讨星际航行问题,并且组织了星际航行座谈会。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1月26日,中国海军万吨级医院船"和平方舟"号结束了88天的海上航行,安全抵达舟山军港.在近三个月的航行中,"和平方舟"号访问了吉布提、肯尼亚、坦桑尼亚、塞舌尔和孟加拉国,先后为海军护航官兵和亚非五国民众进行体检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