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慧杰  范亚华 《文教资料》2005,(36):151-152
新课标要求作文教学要更加人性化, 更加个性化。本文认为要实施个性化写作,就需要在拓宽学生思路,关注学生情感,扣合作文与生活联系等方面下功夫。提倡、鼓励学生写活动作文、心语作文、自由作文、创意写作。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普遍反映“作文难”,化解小学生的“作文难”自然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帮助学生突破内容关、语言关,尽管被大多数语文教师认为是化解学生“作文难”的正确思路,但是在传统教学环境下收效甚微。把多媒体应用于作文教学,为贯彻这条思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一、让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好的文章是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学生在写作之前缺乏情感体念,没有表达的愿望,才会感到紧“张,作文自然也就成了学生疲于应付的苦差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光靠谈作文意义等抽象道理很难奏效,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  相似文献   

3.
作文的教与学一直让教师头痛、令学生畏惧。怎样改变这种老师难教、学生难写的状况,让作文变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创设情境,激活写作话题作文写作的激情源自对生活的热爱。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中去激发其写作灵感,提升写作热情,从而让写作变得愉快而轻松。1.创设想象情境,获取创作灵感想象是创造力,想象作文是拓宽学生思路的有效方式。在作文教学中,要让每位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说的话和想表达的情感,用真实的语言记录下来。如写想象作文《未来城》  相似文献   

4.
正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作文写作的畏难情绪,这样的消极情感对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会产生一定的制约。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工作实际进行认真的分析,重点研究学生作文消极情感的成因,并对教学各个流程进行优化,充分整合资源激发学生的作文学习兴趣,从而为作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针对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本文将做简要论述。一、借助形象指导授人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学生作文难,教师应在教学中采用情感教学,让学生把自己所看、所听、所想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在教学中我认为要给学生的写作创造良好的条件,设置情境教学,激发热情,要从四个方面考虑,其一:细致观察,丰富情感,其二:亲身体验,陶冶情感,其三:创设情景,激发情感,其四:阅读教学,升华情感。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4,(A1):41-42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作文教学,是教师借助网络并运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宽学生写作思路,丰富学生写作素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新型作文教学形式。经过长期探索与尝试,作者认为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作文教学是有章可循的。本文联系实际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要搞好作文教学,首先要少给学生套框框,让学生笔随心想,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其次要改变作文命题,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再次,要对学生的作文多一些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让学生懂得品评别人的作文,也是在学习别人怎样做人,学会关注他人,尊重他人。  相似文献   

8.
学生怕写作文,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是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得到激发。社会生活对学生的精神影响是深广的,由此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又往往是多元的。基于此,作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一、唤醒生活经历,激发直接体验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作文教学也是这样,认知与情感体验是紧密联系的,作为非认知因素的情感体验在作文中起动力作用,承担着作文的定向、维持和  相似文献   

9.
在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发现学生常常感到作文难,甚至发出作文难于上青天的感慨。笔者结合自身实践,认为主要是因为无米下锅,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拓宽学生写作的源头。毋庸置疑,作文不是文字游戏,而是用来表达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而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源自生活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强调,习作指导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习作期待”。而“习作期待”的形成有赖于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情感是作文的原动力,只有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才能使师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信息的转递和交流,享受成功的喜悦。一、多向命题,诱发情感学生作文是生活积累的表现。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生活。“只有儿童的心底流出来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叶圣陶先生这句话道出了作文命题的真谛。笔者认为作文命题要注意“四性”:一是启发性。具启发性的题目能勾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开拓思路,由此及彼产生联想,激发…  相似文献   

11.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言素养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写作能力、提高认识水平、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净化情感、完善人格等方面的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要达到这一目的,笔者认为作文教学要围绕求真与创新这一理念,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高尚情感品德素养是为文真实的基础。要想为文真实,首先要为人诚实。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分辨能力较弱,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思潮,往往不能择善从之。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在作文教学中应摆在首位,让作文成为及时关注学生人格教育的载体。  相似文献   

12.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的创造性劳动,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培养、激发、启迪学生的情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对作文中情感教学的诠释,提倡教师应该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打开学生作文的情感之门。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主要包括作文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讲评三个部分,而作 文评语是作文批改中一个不可小视的重要环节。一则作文评语是否中肯艺术,是否富有情感 ,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态度优劣、教学能力强弱、审美水平高低的标尺,它将直接影响学生 的作文兴趣、作文水平和做人的准则。一则优秀的作文评语,能引起学生的思维谐振,情感共鸣,它输送给学生的信息是广泛而深 入的,有的甚至是终身受用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注重“评语”的启迪、教育及引导 作用。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一篇作文通过教师千辛万苦的批改,发到学生手里后他们首先要看…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要依据《课程标准》,开阔思路,拓宽选材领域;和日常的口语交际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提高学生习作能力。还要注重作文的修改。  相似文献   

15.
学生写不好作文,依我看,主要责任还是在于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上做得还不够,还有大量细致的工作要做。首先要使学生们喜欢语文课,让他们逐渐对作文写作充满非常好的兴趣。怎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和写作兴趣呢?我认为应从平时教学中如阅读分析课文、讲故事、说成语等方面,在学生们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激发出来。  相似文献   

16.
体验性活动这一学习方式,强调以活动为中心,以通过活动产生丰富的体验为其重要目的之一。体验性活动也正因其在活动中所产生的丰富体验而在作文教学中具有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帮助学生拓宽写作的话题、促成学生真实自由表达的作用。作文教学中体验性活动要关注趣味性、参与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17.
要想学生能写出有新意、洋溢着时代气息、闪烁着智慧火花的作文,改变“师生都说作文难”的作文教学窘境,我认为首先要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改变现行的作文教学模式入手。这几年我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一、接触大课堂,强化创造意识。翻开学生的作文,通病是:议论文论述千人一腔,语言枯燥,说理无力;记叙文思路狭窄。句式平板,感情平淡。中学生风华正茂,激情满腔,本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为教师创造了机会,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因此,每一名语文教师都要开动自己的思想机器,努力挖掘作文教学中的宝藏,在作文教学中不断开拓新路,真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使他们能够写出文质兼美、尤其是灌注了自我思想和情感的好文章。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就要统筹安排,有自己明确的作文教学思路,有自己的写作思想,从作文的教学层次到具体写作,从作文的评析到学生的反馈,要制定出明确的计划和目标。传统作文课堂常见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写,最后是教师评。这样的模式忽视了学生在作文课堂上的主动性,他们的写作只是被动地完成教师留下的作业,谈不到写作的乐趣,  相似文献   

19.
情感教育在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在农村作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从策略上讲,首先在平时要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操,其次,在写作中通过命题、指导、师生同文、讲评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写下对生活的实情实感。最后,在"发表"中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相似文献   

20.
作文是一种综合性的创作思维活动,要想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作文教学要着力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应指在要害处,导在兴趣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快乐和喜悦是不断产生热能的源泉。要想“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离开兴趣和快乐是绝对办不到的。当然培养兴趣需要有一个过程,写作的快乐也只能产生在写作之中。因此,教师指导写作时,要让学生自己打开思路,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写,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