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日本民主党上台以来,其对外政策前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起初鸠山政府致力于建立“紧密而对等的日美关系”,积极倡导“东亚共同体”,推行重视亚洲的外交.但这种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寻求日美“对等”的外交努力,最终遭遇失败.菅直人上台后,开始推行“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重归对美“协调”路线,极力修复和深化日美同盟关系.野田当政后,走“彻底的现实主义”之路,称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基轴中的基轴”,进一步向重视日美同盟方向发展,并且“联美遏华”倾向明显.民主党主政下的日本外交未来走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在美、日、欧三边关系中,一直是美日、美欧较强,而日欧的联系较弱。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池田政府采取了对欧接近政策。这既是局部调整对美政策的需要,也有利于改善日本的国际政治地位和经济环境。池田政府和英国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英国放弃对日援用关贸总协定第35条;同时,日本还加入了发源于欧洲的经合组织,资本主义世界日美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3.
任丽芳 《贺州学院学报》2008,24(2):41-43,53
日本在东亚的角色变化直接影响到东亚秩序的和平与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成为战败国,在外交上它转而奉行日美基轴政策。日美关系经历了日本从属了美国、半占领状态到相对平等的伙伴关系一系列变化。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日本一跃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经济大国之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又开始谋求成为“政治大国”,强化日美同盟关系,日本角色的嬗变历程,必将对东亚地区秩序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东北亚美日不断加强其军事同盟关系,使该地区的紧张关系有增无减,美日军事同盟的存在与发展是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本实现政治军事大国的需要,其最终目的是遏制中国。这必将对该地区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5.
普京执政后,俄罗斯重新界定其国际地位,调整外交战略,对美外交出现新思维。鉴于俄美实力不等的事实.基于立足国内发展的主导思想、融入国际体系的目的、复兴大国地位的战略需求,俄罗斯都需要对俄美关系有新认识。由此,俄罗斯对发展俄美关系的战略设想及行为准则出现重大转变,务实及寻求与美国合作成为普京对美政策的主流。  相似文献   

6.
日美贸易谈判经历了由想说“不”而不敢说“不”,到敢于说“不”的发展过程。今年年初,日美贸易谈判破裂是日本敢于说“不”的实际行动,是日本对战后形成的美日主从关系发起的重大挑战,反映了日美关系的新变化,将会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前景产生深远影响。敢于说“不”不仅是日本经济实力迅速增长的政治表现,也是国际局势的变化使影响和决定各国地位和作用的诸种因素相应变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2008年8月7目的俄格冲突使俄美关系降至冰点。俄欧关系恶化。这种局面是俄对美长期奉行打压排挤俄生存空间政策的一次强有力的回击。但在“互惠共存”的外交原则下,俄美关系会随美国总统大选后新政府的对俄政策调整而有所缓和,而俄欧关系则会在南奥塞梯问题国际化的背景下得到修复。  相似文献   

8.
美日同盟是美日关系的载体,美日同盟关系研究是国际政治学上大国关系中常新的课题。进入新世纪,同盟关系得到强化,美日展现给世人以"铁哥们"的姿态。但是在看到这种强化的同时,应对其进行反思——反思矛盾的另一方面,即也存在困境,对美日同盟关系作全面系统地分析。本文即是从经济、战略、政治和军事四方面对美日之间的困境展开探析,以得到客观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二战期间,以武力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把日本引向不归路,惨败的日本战后在保守派首相吉田茂的率领下,自主选择了“日美基轴和经济外交”战略,在亚太经济政策上主张:追随和依靠美国,以美日同盟为基轴,复兴日本经济;以“战争赔偿”重新进入东南亚市场;服从美国冷战战略,对中国实行“政经分离”原则,维持以贸易为主的事实上的关系。吉田茂的亚太经济政策为日本经济在战后十年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但过分依赖美国,使日本不得不面对“半独立”、“半媾和”等日美关系问题,也延缓了对苏、中、东南亚政策问题解决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日美关系的新变化及其未来走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冷战结束后,日美关系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总的特征是矛盾增多,磨擦加剧,争执日益公开化,盟友关系弱化,表现在经济、政治、军事、化等众多领域。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日本企图摆脱美国的支配,由经济大国转变为政治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未来的日美关系总的发展趋势是矛盾还将继续存在和发展,磨擦时有加剧,但双方将会尽力控制在不至于引起根本关系发生破裂的限度之内,协调与合作将是日美关系的主导方面。  相似文献   

11.
《日美防卫合作新指针》及其相关法案的实质是日本为重新走向军事大国、政治大国创立法律依据;其基础是日本的经济势力、军国主义的崛起、唯我独尊的国民心理、美国的远东政策;其危险趋势是日本再次军国主义化、日本再战、日本再败。  相似文献   

12.
《大连大学学报》2019,(2):16-22
日本幕末时期,迫于西洋国家的压力,幕府与欧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其中《日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与欧美列强开通商贸易之始,在诸多条约中具有典型特征。哈里斯作为美国派驻日本的第一任大使,也是签订《日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美国全权代表,来日后与幕府外交代表的交涉过程,再次呈现了幕末日本与美国外交初建时的曲折历程;对《日美修好通商条约》内容的深度解析及论证,可以进一步透视幕末日美外交的本质与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美外交的成功,较集中体现在寻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发展与美安全合作和经贸等关系;在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的结合中妥善处理台湾和人权等障碍问题。中国外交的成功显示了中国外交理论的成熟,即坚持独立自主,不同任何大国结盟;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作为国家关系的依据;坚持从战略高度审视和把握中美关系的大局;坚持外交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七八十年代日本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对东南亚国家与地区的经济政策,并以经济政策为基础加强与东南亚的政治、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从而为日本谋求实现政治大国服务。  相似文献   

15.
2009年9月,日本民主党取代自民党建立新政权,随之对日本的内政、外交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日本共产党于2010年1月13-16日召开了25大,大会决议在评估日本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日本共产党的政策主张,本文结合日共25大决议,就日本共产党对日美同盟的新认识进行评析,以便深入了解日共和日本政治.  相似文献   

16.
日本和美国在冷战结束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双方的同盟关系。双方加强同盟既有遏制朝鲜、插手台湾问题的共同战略目标,又有各自国家的利益考量。日本主要动机在于“借船出海”,成为政治军事大国;美国的目的是做“离岸平衡手”,以减少维持全球霸主地位的成本。日美强化同盟关系将对东亚地区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利于中国的和平崛起。  相似文献   

17.
美日结盟文本的初拟、谈判、修改和定稿,既是美国军方、国务院和麦克阿瑟通力合作的过程,更是美日两国政府就结盟文本规制驻日美军功能和职责相互博弈的过程。美国军方积极采用国务院的意见,使结盟文本中包含了较多外交技巧和政治考虑的辞令,在满足了日本政府的外交尊严及结盟真实诉求的同时,淡化了深藏于美日同盟背后的美军长期驻日的真实目的。无论是美国国务院出于怎样的政治考虑,还是军方对国务院在结盟本文议定中做出何种让步,其真实目的都是在通过美军长期驻日来维护美国在东亚西太平洋战略利益。美日同盟只不过是掩饰媾和后美对日长期驻军的遮羞布和合法化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在亚太地区有重大利益的美国,对日本主导亚州经济的图谋也高度警觉,美国新闻界将“雁行模式”斥为更巧妙的“大东亚共荣圈”,是妄图用金钱、外交和技术达到它五十年前用军事力量未能达到的目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政治又是经济的反映,经济上的利益冲突导致战争.日美一旦冲突炽烈,美国还得为日本准备第二个珍珠港,因为日本是个潜在的军事大国.  相似文献   

19.
二战结束后,美日出于各自的战略意图,迅速结成战略同盟,而对战争性质的认识、对战争责任的追问、对战争过程中一切非人道、反人类暴行的声讨,全部让位于这种"政治联姻",历史问题作为一个隐瘤在美日关系中冰封起来。随着日本复兴加快,美日间的历史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但是,在日本把日美同盟当作其外交整体战略的基石,为其"正常国家化"的终极目标服务的情况下,历史问题风波再大,也不会撼动美日同盟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日本对非外交主要始于战后,随着其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日本在对非洲外交中的目标追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进入80年代后,日本为实现“政治大国”志向,对非洲外交也由追求经济利益转向经济、政治并重,并在90年代对非外交全面政治化。试从史论结合以论为主的角度来阐述日本对非洲外交的发展演变的内在动因及其局限与未来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