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红楼梦》受《西厢记》影响之深,不仅仅限于思想精髓上。《红楼梦》对《西厢记》曲文的化用极为自然妥帖,为点化宝黛爱情、推进小说情节演进、丰富宝玉黛玉人物形象起到关键作用。崔莺莺、张生的爱情之路也成了宝玉、黛玉爱情关系的映照。  相似文献   

2.
《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展示了元明清三个不同时代女性生活的画面 ,呈现了女性意识逐步觉醒与不断深化发展的历史样态 ,为五四之后女性的解放与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与《红楼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金瓶梅》与《红楼梦》作比较研究:从题材选择看,两部书的表现内容均为:描写家庭日常生活;把妇女作为主要描写对象。但《红楼梦》选取的封建家庭更具典型意义,塑造的女性形象更具典型性。从人物塑造看,《金瓶梅》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主要有:通过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描写室内陈设,陪衬或反衬人物性格。《红楼梦》对此一一借鉴,而且更为摇曳多姿,各臻其妙。从语言运用看,《金瓶梅》的语言风格对《红楼梦》有很大影响;《红楼梦》吸取《金瓶梅》优点,形成自己独有的语言特色,语言艺术超过《金瓶梅》。结论:《金瓶梅》对《红楼梦》影响巨大,《红楼梦》对《金瓶梅》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以其对爱情描写的深刻性、广泛性、悲剧性成为中国小说史上描写爱情的顶峰。文章从与《牡丹亭》、《西厢记》等作品的比较中,阐发了《红楼梦》所表现的全新的爱情观,揭示了《红楼梦》将爱情置于封建社会全方位背景下加以描写的独到之处,剖析了《红楼梦》所表现的理想爱情的悲剧价值。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曹雪芹堪称是我国的一代语言艺术大师。其简洁又内涵丰富的语言,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也展现出了一个小说家非凡的才能。本文从自然美、通俗美,以及哲理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红楼梦》语言的"三美"。  相似文献   

6.
试论《红楼梦》中人物语言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新 《文教资料》2006,(8):89-90
《红楼梦》的人物语言达到了个性化的高度,能准确地显示人物的性格,这不仅表现在对《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描写上,也体现在对一些所谓小人物的描写上,其语言成就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最高的。  相似文献   

7.
张东芳 《考试周刊》2011,(16):29-30
明代的评论家朱权曾经评价《西厢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曹雪芹也曾借《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之口评价《西厢记》,说读过之后顿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课文《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节选,写的是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抒发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我们读完此文,也无不为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真挚情意所感动。这份感动,与本文富有文采的戏曲语言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在爱情描写方面都蕴含和表现了时代精神和作者的进步思想。由于历史的不断发展和封建社会的不断走向没落,三部作品的主人公在对爱情的追求上一个比一个更为深刻、彻底,而结果却一个比一个更为凄惨。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人类爱情是一个在情理对立和斗争中不断发展进步的连续过程。  相似文献   

9.
明初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里曾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这个评论,历来为《西厢记》研究者所首肯。曹雪芹也在《红楼梦》第23回里通过描写宝、黛看《西厢记》,形象生动地给我们展示了《西厢记》的文采动人之情景:“宝玉道:‘……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  相似文献   

10.
王薇 《考试周刊》2009,(19):12-13
金圣叹评点《西厢记》,不仅将其视为“天地妙文”,充分肯定了《西厢记》的文学价值,同时对西厢的删改也堪称是对王实甫《西厢记》的一次再创造。  相似文献   

11.
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李日华的《西厢记》分别是元杂剧和明传奇的代表作之一,习惯上并称为“南北西厢”。二者的故事情节大体上一致,但在具体的情节安排上却又很大差异。北西厢紧凑集中,次要情节和次要人物简略,《南西厢》冗长松散,次要情节和次要人物的来龙去脉都比较完整.在写作风格上,北西厢比较典赡雅致,而《南西厢》在文雅中多了几分生活化气息。二者在情节和风格上的不同也导致后世接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唐传奇小说《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源头,《西厢记诸宫调》是西厢故事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经过唐宋诗歌、说唱等多种文艺形式的酝酿,"镜破人离"悲剧结局的叹惋情绪已不复存在。《董西厢》有着化悲为喜的新变之功。《西厢记》更是明确地提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反封建礼教的意义进一步深化。西厢故事的演变及由此带来的作品主旨的变化鲜明地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社会心理,反映了社会心理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西厢记》是一部千古名剧。在古代媒介不发达的情况下,对它的古代传播进行研究,能让我们重新发掘这一剧作的巨大魅力。《西厢记》在元明清三代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文本传播、舞台传播、评点传播等方式来进行的。对这些传播方式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西厢记》的研究往纵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自唐以来,以"西厢"故事为题材的各类作品便层出不穷。在西厢故事的演进中,王实甫的《西厢记》把"西厢"故事推到了最高峰。它能成为一部鸿篇巨制,得益于《西厢记诸宫调》对《莺莺传》从题材、主题到人物形象的革命性改造,同时也得益于王实甫的个人创作才艺和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  相似文献   

15.
王实甫的《西厢记》作为古代情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其形成经过了漫长的沉淀积累过程。“西厢文化”一经形成 ,对古代小说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主要表现在对写情小说 ,尤其是才子佳人小说的题材、情节结构、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影响。而“西厢文化”之所以会对古代小说产生重大影响 ,其原因在于才子佳人小说与《西厢记》产生的时代背景有近似之处 ;《西厢记》所描写的主人公的人生道路符合了文人的人生理想 ;《西厢记》中主人公追求自主婚姻的浪漫事迹为文人所艳羡  相似文献   

16.
明代万历初,寓居南京的金在衡曾刊刻过一种《西厢记》。此书颇受时人关注,被誉为"善本",但不久即散佚不见。借助明清《西厢记》评点家的引述,可以了解金本正文及评注的内容,并对其价值作出判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断出金本乃是今存屠隆校正《合并王实甫西厢记》的底本。  相似文献   

17.
金圣叹批本《西厢记》整体上具备一定内在的维系自身的评点体系,它体现在金批《西厢》评点体例、评点视角、评点功能的设定三组序列中,而就是这个体系,使金批以及作为载体的《西厢记》具备鲜明的金圣叹批评特色,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中国古代戏曲批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8.
<西厢记>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曲作品,元明以来,一直最受群众欢迎,但对其结局非议颇多,对此应通过认真分析当时的历史社会环境与作者追求、人物性格塑造及人们的审美情趣,才能对<西厢记>的结局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认为《西游记》和《红楼梦》都受到了"石生人"的神话传说的影响,是按照"石生人"的模式来结构故事的。《西游记》比较严格地套用了"石生人"神话的故事模式,而《红楼梦》则由于创作时间晚,更由于受到《西游记》的影响和其本身主题思想的需要,对这一故事模式有较多的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