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马良 《丹东师专学报》2010,(2):10-15,20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经过20多年的专业化教育和职业化推进,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就是理论的实践创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日益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这是中国社会工作实现与西方社会工作平等"对话"的基础。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中,文化适切性的哲学思考显得更为迫切。在本文中分析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三个涵义,提出了"镜、根、源"的观点,也透视了文化适切性价值取向中的中西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和中国文化古今差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社会工作诞生于西方的社会环境,其理念、原则、实务模式都体现了西方人的思维习惯,这种带有浓厚西方色彩的助人思想引入我国后,出现了一系列水土不服,需要经历本土化的过程,使之适应中国人的生活环境。学界对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问题做过许多有益的探索。本文着重从文化情境、观念价值方面对前人有关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对过往成果进行梳理,以便探索推动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发展社会工作必须坚持本土化、专业化、职业化和法制化.要实现本土化,当前首先要坚持本土社会主流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灌输和接受;要实现专业化,首先要对实际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的教育;要实现职业化,首先要让接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人员进入社会工作岗位从事社会工作职业;要实现法制化,首先要制定、颁布和实施我国的社会工作法律法规,使社会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相似文献   

4.
社会工作虽然衍生于西方世界,但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也已历经数载的内化。如何实现西方思维价值产物在中国社会资源与环境下的本土化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随着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推进,社会工作如何坚持实践本位,将相关理论基础在现实活动中落实,成为了目前社会工作领域顺畅实现本土化与合理化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在中国本土化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国内外学术界曾对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问题做过不少探讨.社会工作伦理应与特定文化背景相联系.在中国发展社会工作一定要考虑中国的文化特点.研究发現,有些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价值观在中国并不适用.因此,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需要经历一个"典范转移"过程,应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价值体系来重构社会工作的运用原则和理念.  相似文献   

6.
自上世纪初社会工作作为西方社会的舶来品传入中国后,社会工作在中国农村经历了初步本土化过程。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上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工作始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进入新世纪,发展农村教育对发展农村社会工作意义重大。本文将从农村教育建设与农村社会工作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新农村教育建设中推进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等方面做初步浅析。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务社会工作正在世界上蓬勃发展。中国的专业社会工作一直致力于利用体制内的现有架构,加以改造,从而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专业化。由此出发,本文在探讨医务社会工作在河北省医务机构、医务服务中可行性基础f:,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发展成果,分析河北省医务社工人才需求结构,进而提出科学有效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计划。  相似文献   

8.
研究社会工作本土化需要研究中国传统思想。其中与社会工作本土化有着密切联系的中国传统看待人的思想主要有三种,其中以儒家看待人的思想与西方同类思想差异最大,而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也正是最大,这是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者不容易被案主接纳从而必须对案主高度情感介入的背后原因。针对传统看待人的思想对社会工作本土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短期和长期的应对方法主要有提高社会工作者社会地位和在全社会进行道德文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9.
笔者以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对一个行动研究过程的分析,探讨了“本土化“理论在中国社会背景下得以建立的前提、影响要素和可能的途径。笔者通过此次行动研究的过程,发展了一个“理性选择“图式,借以说明为了实现社工专业教育本土化,社会工作教育者可以尝试按照能力建设优先、专业素质优先、社会需求优先的理性原则来处理教育者与受教育对象、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和准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专业与中国社会这三对关系,以迈向社工专业化、本土化、职业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内地与西方社会工作教育关系的研究,学界形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视角,即全盘西化、西为中用、本土化和全球化等。然而,这些视角都不能完全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扩散论则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的可能。西方社会工作教育思潮的扩散促进了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早期社会工作教育的快速发展。现阶段还依赖"西方典范扩散"的话,不但不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反而会产生抑制效应。海峡两岸三地面临的根本问题不只是对扩散的西方典范模仿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模仿的典范进行批判性反思的问题。海峡两岸三地面临的最大机遇就是在扩散压力之下,下决心进行发展模式的转变,即采取全球地域化模式,为未来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奠定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道主义在中国曾遭到形形色色的暴君、军阀和集权者的野蛮践踏,十分脆弱;家庭式的亲情价值观在中国社会工作中有较广泛的文化基础,必须摈弃“家长制作风”,让案主学会自决;由于传统的消极求助心理,助人活动应以社工为主动;传统的乡邻之谊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社区工作的展开。  相似文献   

12.
利玛窦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对明朝末年中国的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的文化进行了较为真实客观的记述和评价,认为当时的中国人具有和平知足、尊师敬老、愚昧虚骄、封闭多疑等特点。他的独到见解和真知灼见对于当今的中西文化交流,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塑造良好的国家民族形象都具有积极的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大量涌入我国,由于我国缺乏系统的本土少数民族教育的理论,一经接触到西方系统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就不加批判甄别地将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拿来,移植到我国的民族教育之中。所采用的理论与方法几乎全是西方的或是西方式的,这种所谓的多元文化教育本土化,只是在不加批评地接受与承袭西方的问题、理论与方法。要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本土化,必须让理论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社会、文化、教育与民族关系历史脉络之中,具有高度的本土契合性,将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促进其本土性转化,以便丰富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元朝所重用的契丹汉学才俊耶律楚材在西域十年的汉诗创作活动,进行了不同于此前中国文学史的重新评价。运用文化语言学的观点,重新评价了耶律楚材在西域的汉诗创作的文化意义,指出他的汉诗创作,除了文学的价值之外,在中华各族之间传播汉文化、扩大广义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影响,把西域同祖国内地从文化的角度紧密联系于一起,产生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给予了他比单纯文学贡献价值更大的肯定。  相似文献   

15.
京师同文馆创办伊始即延聘汉洋教习入馆。他们不仅承担教学及管理工作,还开设了汉文及西方自然和人文社科课程。从教育背景、社会经历、工作态度、人才培养、教育成效等方面考察,多数教习具有较高的近代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乃至中国近代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quires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To achieve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in China, we must focus on its indigenization, change the function of mass organizations, and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existing social work personnel. We must also pay attention to promoting social work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improving social work education. The formation of an industry will come with professionalization. Achiev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in China will have a major, positive effect and is a realistic possibility.  相似文献   

17.
实现“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做好文化传统传承和当代学术建设两翼.“通三统”是文化传承的根源性途径,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以民主政治观念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需要传承的三大主要文化,其它各种文化传统亦应予以崇敬和继承;独立性是学术发明的根本基石,可通过多元化、民间化和制度化予以保障;中国化是当代中国学术建设的必由之路,任何民族都需要建立文化主体性才能获得文化认同,民族国家才能得以凝聚和发展.实现学术中国化,需要政府、民间和学者三方作出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总结百年古文献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反思存在的问题,把握古文献学的发展态势,拓展研究空间,深化研究内容,提出前瞻性对策,是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建设古文献学科、促进学术发展的重要任务,当然也是置于21世纪古文献学研究首位的课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特别邀请了三位教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周少川教授的文章阐明了梳理百年中国古籍整理和古文献学研究的意义,指出要从纵横两个方面对百年中国古籍整理和古文献学研究进行总结,纵向按照古籍整理和古文献学科建设两条主线进行考察,横向按照基本史实、方法论、基本理论和学科理论四个层面进行剖析,以期探寻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发展的规律,明确古文献学研究的方向。王记录教授的论文讨论了21世纪古文献学研究亟待深化的五个问题,即古文献学科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亟待建立、中国古代文献学思想遗产需要发掘、少数民族文献学在中国古文献学中的地位需要得到进一步体现、中西文献学的比较研究亟待加强、古籍数字化理论和方法研究亟待深入。张升教授的论文论述了兴起于西方的新书籍史研究对古文献学研究的启示,认为新书籍史扩大了古文献学研究的视野,拓展了古文献学的研究范围,其引进社会史、文化史的研究方法使人看到文献研究所具有的社会史和文化史意义,古文献学研究要眼光向下,借鉴多学科交叉的方法,丰富自身的研究内容。以下刊出他们的精彩论述,希望能对关注这一问题的读者有所启发,也希望能引发同行诸君的更多高论。  相似文献   

19.
《东方大同学案》是一部以悲天悯人的情思,执中鉴西的方式,融中西社会理想为一体,以农村建设为路径选择寻求理想社会的学术著作。它根据现代文明发展重新解读儒家大同思想,从学术上探讨传统理想向现代的转化,以形上的意境从一个侧面提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选择。  相似文献   

20.
学校教育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研究从教育学的角度探讨了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问题,明确提出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进入学校教育必须"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