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儒林外史》的结构历来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从小说主要内容来看,《儒林外史》是一个圆形的小说结构,从"独善其身"却不得自由的王冕,到"济天下"的真儒贤士,最后又回到"独善其身"且身心自由的"四奇人"身上,这样的情节安排展现了吴敬梓对文人理想出路探寻的过程,积极救世在当时的社会是行不通的,只有像"四奇人"那样隐于市集,以自己的手艺谋生才是最好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儒林外史》的伟大是深刻的伟大,其深刻处之一便是作品所展现出的悲剧性。文章以此悲剧性为核心视角,从接受者角度对《儒林外史》的研究历史进行梳理,初步描绘出作品悲剧性研究的脉络。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清人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评点研究;民国时期以胡适、鲁迅为代表的学者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以陈美林、李汉秋为代表的学者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90年代末至今学术界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儒林外史》被鲁迅称作是中国讽刺小说的杰出作品。但是,鲁迅所说的讽刺与现代美学意义上的讽刺是有区别的,把《儒林外史》看成是幽默小说更具合理性。《儒林外史》的幽默是悲伤、冷峻、绝望、荒诞的幽默,和美国文学流派中的“黑色幽默”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作者对残酷现实的一种过激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4.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长篇巨著,在很多方面都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儒林外史》采用了新颖的短篇连缀的结构模式,对于长篇章回体的小说结构是一个重大的发展和突破,加上其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儒林外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其厚重的人文精神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这种人文精神可以概括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真与善的赞美和对假恶的鞭挞,对独立人格的肯定和礼赞。  相似文献   

6.
在以讽刺为基调的《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在小说的楔子中给我们刻画了一个理想人物———王冕。在楔子中,历史人物王冕被作者加以修饰、润色,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士",它体现了作者的"人文"理想。作为楔子,在《儒林外史》中王冕形象又起到母体和标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围城》与《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生于清中叶的《儒林外史》是中国讽刺文学的集大成者,它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科举制度,通过封建文士追求功名富贵的卑劣行径以及他们在科举桎梏下悲哀惨绝的人生,彻底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败及其对人性的戕害。作为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优秀的长篇讽剌小说,它所创造的寓悲剧于喜剧中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艺术使吴敬梓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巨匠,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围城》是一部在人生边上审视人生的小说, 1947年在上海初版时,在国内外文坛上就引起了轰动。之后,这部小说曾风行一时,广为流传,现早已被改编…  相似文献   

8.
在以讽刺为基调的《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在小说的楔子中给我们刻画了一个理想人物———王冕。在楔子中,历史人物王冕被作者加以修饰、润色,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士",它体现了作者的"人文"理想。作为楔子,在《儒林外史》中王冕形象又起到母体和标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儒林外史》作为我国著名的讽刺小说,文中塑造的小人物,使小说内容更加鲜活,增加小说的艺术张力。小人物虽然不能与主角相提并论,但是小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能侧面续写社会风貌以及展示底层人民的思想感情,可使文章结构更加合理,有着更具特色的文学价值。文章对《儒林外史》中小人物展开分析,并深入探索小人物形象在文中存在的意义,进一步阐述《儒林外史》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以"功名富贵"为中心,采用了单点突出、定向发展的方法来刻画全书的主要人物。书中人物在对待功名富贵的向心或离心的变化中,受到一次次的检验,人物性格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和有序的演进。这种人物的刻画方法与"功名富贵是全书的第一着眼处"的构思紧密相关;与"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结构形式互为关联;也是夸张、讽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近代讽刺小说在语言上有其自身的特色。本文从《儒》中两种类型的反复问句的使用入手,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进行分析,加以论述,得出结论:《儒》中反复问句的使用体现了江淮方言的特色,但与今天的江淮方言存在一定的差异,两种类型的反复问句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细微差别。  相似文献   

12.
从中古汉语到近古汉语,作为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人称代词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拟把中古时期的《世说新语》和近古时期的《儒林外史》中的人称代词进行比较,以找寻一些人称代词产生和消失的痕迹。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近五年来,学者们的研究热情不减,取得了很多成果,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文章试从文献研究、作品思想研究、作品语言研究等九个方面对近五年来相关《儒林外史》的研究作一番爬梳整理,并给予客观评述,以求为《儒》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复活》和《儒林外史》都是选用富有典型意义的真实题材,来嘲讽贪官污吏及其他可笑的人物,现现各自的社会风貌,但前者而直率,后者机智而婉转;两部小说都是通过讽刺情节和讽刺场面的朴实描写而获得讽刺效果的,但托翁有时夹叙夹议,而吴氏力求隐去自己的声音;两部作品都善于展示讽刺对象的言论与行动、现象与本质的尖锐矛盾,让人捧腹大笑,但一是无情的笑,一是含泪的笑。  相似文献   

15.
过继叙事作为一个独立的叙事单元,长期存在于明清通俗小说之中。《儒林外史》中也有过继叙事,对小说文本产生了重要意义。一方面,过继叙事具有拓展新的情节空间、引发新的叙事走向以及连缀叙事结构等小说叙事价值。另一方面,过继叙事在揭示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描摹众生世相等人物塑造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儒林外史》中较多且成功的过继叙事,可能与吴敬梓的过继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力图从新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瑰宝<儒林外史>的创作动机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在<儒林外史>的整个创作过程中,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一以贯之的动机,相反,吴敬梓的创作动机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由创作伊始的"泄愤",到"辞试事件"后的"扬个性",直到最后的"寻出路".相对于这三种创作动机而言,每个阶段还存在着其他一些隐性的创作动机.而正是在这些复杂、多变的创作动机的综合作用下,最终影响了吴敬梓的创作,影响到了<儒林外史>中人物、内容以及结构的变化,也才使<儒林外史>成为一部独具魅力的讽刺小说.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儒林外史》中的小人物按其职业和经济状况分类进行了分析评价 ,并进一步分析了作者对社会和人生所作的探求以及在探求中因理想幻灭而产生的寂寞空虚之感、悲观消沉之意 ,肯定了作者思想中进步的民主主义因素 ,也指出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儒林外史》在对人物的塑造中 ,运用夸张、对比、对照等讽刺手法 ,借以揭露“儒林人物”丑恶的灵魂 ,冷嘲热讽层出迭见 ,体现其“婉而多讽”的特色。在正面人物塑造中运用“不协调”的艺术手法 ,“爱而知其丑”,从正反两方刻画人物形象 ,瑕瑜互见  相似文献   

19.
"草蛇灰线"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中较常运用的技法术语,在我国古典小说批评和相关理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草蛇灰线"法的普遍运用容易产生包袱迭生、悬念四起的艺术效果.它在反复涉及或提及特定事物时,加深了对这一事物的典型描写,也就构成了这一事物的典型特征.《儒林外史》作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翘楚,在其行文布局和人物结局的安排上亦...  相似文献   

20.
《儒林外史》刻画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有作者鄙夷的一类人,例如虚伪的杜慎卿、逐渐堕落的匡超人、迂腐无知的王玉辉,还有作者歌颂的一类人,有作者心中理想知识分子王冕、以自己为原型的杜少卿、十分敬佩的虞博士.正是通过这些各具特色的形象,吴敬梓向我们展示了科举制度腐蚀毒害下知识分子心灵的扭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