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赵双双 《现代语文》2009,(7):114-116
苏童在小说《米》中通过对米、火车与枫杨树大水等一系列物象的运用,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营造了弥漫小说始末的逃亡意绪,彰显了主人公人性走向荒诞的历程,隐喻了造成人性悲剧的悖论因子。  相似文献   

2.
苏童以他特殊的风格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精致的小说世界,奇异多姿,引人入胜。其中《1934年的逃亡》、《妻妾成群》、《米》、《蛇为什么会飞》等分别代表了他不同阶段的创作特色,这些作品往往消解理性,淡化伦常,转而关注人性的艺术刻画,具有深刻的心理特质。而其细致柔软的文字则以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又一个的日常生活悲剧,好似颓靡的天堂,又如邪媚的地狱,包蕴着人世无限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从"城乡"视角解读苏童除历史题材外的主要作品,会发现"南方"是一个核心的地缘要素。这些作品的灵魂是在路上的,它"在而不属于"城乡,"逃亡"和"还乡"是其一体两面。城或乡只是地域布景、想象符号与人性展台,苏童借它放飞想象力、完成人性的微雕并实现卓异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4.
《1934年的逃亡》以符号化的喻指、诗意般的言说、多视角的叙事和让人回味的孤独感表达了苏童对人性苦难的理解.他用一种冷色调的陌生化的语言叙述着人的生存困境,对人的生命的孤独作出了历史性的独特理解,构建了一个独具艺术特色的叙事世界.  相似文献   

5.
苏童小说《米》讲述了一个城市流浪者的故事,其叙事始终把个人生存故事置于家庭的境遇空间之中。苏童以家庭作为人物的伦理情境,通过爱的缺席、恶的生成呈现了其家庭式"伦理情境"的独特文学想象空间。通过这样的伦理情境,苏童引领着读者对人生存境遇进行反思和拷问。  相似文献   

6.
孤独的言说与无望的救赎——对苏童小说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童小说言说了缥缈时空中个体生命的孤独。作品中孤独意识的彰显既得益于叙事的推进,也有赖于多层次意象体系的建构。作者企图通过困境逃亡、安排伴侣和宗教皈依的途径对孤独的灵魂进行救赎,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无奈之下,作者将生命引向了死亡。  相似文献   

7.
作为先锋派的标志性人物,苏童对复仇题材表现出一定的偏爱,对人性恶的挖掘也令人望尘莫及。其长篇小说《米》以大鸿米店为中心场所,以"米"为主要意象,塑造了以五龙为代表的一系列复仇者。这些复仇者们从被复仇的欲望所裹挟,到依次采取复仇行动,最终善性被消耗而恶性得到显露。苏童在小说中着力剖析人性的异化,披露人性迷失的荒野,其目的不仅在于探究人性的多面,更意在通过恶性呼唤善性,引出人性美好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张莹 《现代语文》2009,(7):117-118
苏童的长篇小说《米》展现了一个逃亡到都市的枫杨树村人,凭借着欲望与仇恨在城市这个罪恶之地挣扎打拼,最终落得身心皆毁的悲剧下场。作家以当代眼光关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城农民生活,探究都市外乡人在城乡夹缝中所遭遇的种种生存困境:人性的堕落、认同感的缺失以及永远的无乡漂泊,谱写了一曲都市外乡人的生存悲歌。  相似文献   

9.
在《米》的创作中,苏童"第一次在作品中考虑和面对人及人的命运中黑暗的一面"[1]。《米》是作者浇灌的一朵"恶之花",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社会之恶,人性之恶,人格扭曲之恶。  相似文献   

10.
苏童小说中有一个隐含的主题——逃亡。苏童笔下的“逃亡”和逃亡者,要么由于无家可归和对生存的愿望,要么出于对现实环境的恐惧与拒绝从而都选择了逃亡,最终都在逃亡中陷落或毁灭。苏童选择逃亡主题既与个人因素相关,又与时代变迁相连。  相似文献   

11.
金庸的武侠小说在传奇故事当中引入了历史视野和人生主线,通过传奇的表面形式,揭示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真实面目,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的解剖和对于人生与人世的独特的感悟。  相似文献   

12.
生活在都市环境中,戴望舒却与这一环境有着某种龃龉,他以对田园的企慕,来逃避都市对人生的侵扰,坚守精神家园,但他也在以自己的方式传达着都市体验。其诗歌所构筑的自我形象和虚构世界,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他的都市境遇和与都市的矛盾。作为游子,他在都市里找不到归宿,在田园中也丧失了乡愁,只能在怀旧中追寻失落的天国。但都市生活也为戴望舒诗艺带来了现代因素。他的许多诗歌都运用了现代观物方式和日常生活意象去表现在都市中的复杂感受,从而突破了传统的“静观”和“典雅”的格调。  相似文献   

13.
池莉的小说《所以》描绘了知识女性叶紫四十年的生活,叶紫因为亲情缺失而处处逃离,最终无处可逃;因为爱情虚假而苦苦追求,最终无处可求;因为创作无奈而深深热爱,最终无处施展。《所以》展示了叶紫人生中诸多的坎坷曲折、情感世界的起伏沉浮,最终在爱与恨的交织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4.
儿童小说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其一,它是小说,与成人小说一样通过虚构、合理想象等手段来编织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同时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广泛而多方面地反映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其二,它是特殊小说,在读者对象和构成要素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故其涵义可描述为:儿童小说是符合儿童审美心理特征,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叙事性作品。其中,人物形象刻画是中心,人物、主题和情节是其三要素。  相似文献   

15.
《受活》在展示以“善”为内核的真实的中国乡村模糊映像的同时,也以荒诞手法展示了当下语境中乌托邦梦想的破灭,表现出作者对身处其中的现代社会所抱有的焦虑和不安,以及对家园的寻找和对“回家”的留恋,其中既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层面的回归,同时也意在唤醒以主流社会自居的“圆全人”世界渐趋迷失的本性.借助小说文本,作者力图唤起人们对乡村社会的关注与同情,激发起人们对素朴生活的眷恋和缅怀,在作者看来,诅咒或逃离现实都毫无意义,唯一可行的途径是在对现实的既认同又超越的张力中,保持一份积极向上的情怀,不论与现实融入还是背离,都始终不忘人性的本真,始终保持前行的激情、抗争的能力和超越的智慧.  相似文献   

16.
康志刚的长篇小说《天天都有大太阳》,以众多人物、长时间跨度书写了河北农民历经艰辛走上时代发展道路的故事。作品以李连春为中心设置了一系列人物形象,以其乡村生活和城市事业为线索展开,通过人物和事件呈现社会生活的复杂与深刻;成功地运用了多种文化意象,使作品向文化小说的境地发展;作品将冀中儿女的细腻柔美与慷慨之气以雅化书面语与灵动口语交织来表现,写景性语言尤有诗情韵致,但叙述语言也存有瑕疵。  相似文献   

17.
特殊地理位置、人生历练和文化环境形成了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文化色调。基于独特的文化操守,沈从文在精心构造的艺术世界里,充分阐释了他的文学理想:高举独立与超然的旗帜,提倡文学的相对独立性;崇美轻真,诗意地再现生活;主张与现实拉开距离,用古典的审美标准和现代的表现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8.
沙子龙是老舍短篇小说《断魂枪》的主人公,小说通过叙述一位武林镖师江湖生涯的中断,暗含了一种悲怆的人生际遇,无情的时代更迭使得陷落于时间进程中的“人”,正经历着一种无可逃脱的悲剧性生命体验。本文从老舍创作特点出发,通过对沙子龙悲剧身份的定位,对其悲剧精神进行了分析,以期寻找老舍在悲剧写作方面体现出的市民文化精神本质的揭示与守望。  相似文献   

19.
求仙飞升是我国古代小说中常见的题材 ,本文拟通过文化传统、时代精神、人的本质、人对自由的追求 ,以及“物”对人的异化 ,人对生命的认识等方面 ,来解构话本小说《薛录事鱼服证仙》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造成制度性城乡差别,已有的文化环境差异引起相应的“文化地震”,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等因素使农村户口居民来到城镇工作后难以融入当地的政治社会生活,形成了农民工被边缘化的政策因素、文化因素和个体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