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所学校管理的内容千头万绪,但真谛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广大人民教师人尽其才,人尽其力,人尽其心。一、让广大教师人尽其才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前提这里所讲的“才”,专指教师教书育人时所具备的专业常识。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姑且不论现代的  相似文献   

2.
用“七十子”称孔子弟子最早见于《孟子》,这是一种追“周公之迹”的仿圣行为。孔子弟子数量在两汉时期有三个不同的系统,它们各有来源,其中“七十二弟子”之说最终受到官方的认可,并得以确立。而官方认可的名单依据应是如《孔子家语》之类的孔氏家书。隋唐以后,“七十子”之称与“七十二弟子”之称合流,并最终演变成“七十二弟子”或“七十七弟子”的缩称,即孔子弟子的“举其成数”。经过对历代典籍记载的考察,可以看出“七十子”之称有鲜明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反义共存”现象例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汉语教学和研究中,经常会遇到同一个词兼有正反两义的现象.如《荀子·天论》:“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里“乱”与“治”相对.但是“乱”又可作“治”解.《尚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唐孔颖达疏:“《释诂》云:乱,治也.治理之臣有十人矣.”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乱”字既当“混乱”讲,又当“治理”讲,表示相反的意义.这种正反两义共存于一词的语言现象就是“反义共存”.训诂学家称这种语言现象为“反训”.自从晋代的郭璞提出“反训”以后,历代的注释家、训诂学家有的沿用它、赞成它,也有人反对它.笔者认为“反训”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词义经过发展演变,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的语言环境可以兼有相反或相对的意义.在客观现实中,相反的现象和两个对立的事物常常相关,这种对立统一也必然反映在语言现象里.事实上在古汉语书面语中,这种“反义共存”于一词的语言现象较为常见,因此了解和掌握这种语言现象,对我们正确理解文言文词义是大有稗益的.本文不准备对“反训”这一训诂学术语的是非再作评论,只是试图通过词例引申分析证明这一语言现象的客观存在,并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内因,即主要从词义引申角度作一点尝试性的探讨.现举例如下:受有授予的意义.《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相似文献   

4.
树丫 《阅读》2006,(12)
小书虫在学习《最大的麦穗》一文时,对麦地、人生、苏格拉底这三个关键词语做了重点研究。让我们看看小书虫所做的读书卡片吧——【走过麦地】这是怎样的麦地呢?“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因为是“大熟的季节”,所以一★配合苏教版第11册第24课《最大的麦穗》定麦浪翻滚。句中“满”写出了麦穗的多,而“沉甸甸”则写出了麦穗的大。因为麦穗的“多”与“大”,所以要找出“最大的一穗”必定如沙里滤金。一句简单的描写,却为下文弟子们“两手空空”埋下一个伏笔——弟子们并不是不认真,而是实在难以定夺。看来,读书得学会从细节处思考。【感悟人生】醉翁之意不在酒。苏格拉底当然不是想寻找“最大的一穗”,而是想借此让弟子们“生出”智慧,悟出人生真谛。聪明的弟子们心有灵犀,他们悟出了这样的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人生的确如麦地,满是“大大小小”的“麦穗”——机会。可是,面对机会,人们常常是如何做的呢?是不失时机地把握?还是东张西望,这山望着那山高,错失...  相似文献   

5.
何捷 《阅读》2024,(Z2):24-29
<正>曲阜市,地处山东省西南部。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曲阜作为至圣先师孔子的诞生地一直备受瞩目,被称为“圣人之乡”。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传说有弟子三千人。他提出的“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晚年还修订“六经”,注重对教材的选择和运用。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成《论语》一书。  相似文献   

6.
盛可以的《北妹》是她继《火宅》、《水乳》之后的第三个长篇,它秉承了作家一贯的朴素描写风格,为我们塑造了“北妹”的人物群像,作家从她们“直觉的生命”和“游戏的语言”两个方面去体现,前者让她们体验生命,后者显示她们在生命中的成长。就这一写作的姿态来看,它足当代文坛中的异质,为“70年代后”已程式化的写作带来一股新鲜空气。  相似文献   

7.
《师说》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论说文名篇,文中针砭时弊,批评当时不重师道的社会风尚,而其语言之精练、优美和含蓄,也是古代文章的典范。它在语言上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具有形象性。和一般只有抽象议论的文章不同,它不是板起面  相似文献   

8.
“因材施教”原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之一。目前我国教育理论界关于孔子这一思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孔子对冉有、子路、子贡、高柴、曾参等弟子的教育上,很少涉及到孔子对子张、子夏的教育。本文就孔子对子张和子夏的教育,看他是如何具体运用因材施教这一原则的。子张,姓颛孙名师,春秋末年陈国(今河南)人。《史记》载: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人。《史记》载: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子张、子夏都是孔子晚年亲自教授的门徒,也是孔子的得意学生。他们两人在性格、气质、学业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特长。子张仪表堂堂,才貌过人,为人雍容大度,讲究  相似文献   

9.
“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第十册的一节内容,它作为立体图形的一节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有关知识以后教学的。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于认识立方体图形已经有了方法上的基础。基于此,我以实物为探究素材,通过三个层面的活动来组织教学。活动一1、导入教师以立体图形为话题组织谈话,适时展示正方体形状的物体。师:你们认识这种形状吗?生:认识。它是正方体。师:你们对正方体有哪些了解?生1:正方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生2:正方体有6个面。……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师:同学们对正方体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正方体到…  相似文献   

10.
《师说》的写作时间,据方成珪著《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载,系唐德宗贞元八年(803).这一年韩愈三十五岁,刚刚在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学(玄、史、文、儒)博士,是个从七品学官.他热心教育后学,重视师道,对于前来求教的人,都给以诚恳的指导.《新唐书·韩愈传》说:“(愈)颇能诱励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可见当时求教他的人不少.《重答李翊书》中说:“苟来者,吾斯进之而已矣,乌待其礼逾而情过  相似文献   

11.
强秦为什么二世而亡呢?贾谊在《过秦论》(上)中的回答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李淑章先生在《<过秦论>点睛语新解》(下简称《新解》)一文中将这句话称之为“点睛语”,并认为“到目前为止,诸家对这句话的解释,无论在文字上还是在情理上,都站不住脚.”那么,作者提出的“站得住脚”的“新解”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1998年的高考大关虽已度过,可它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还很值得琢磨。对此,我们是要认真研究、总结一番,从中找出某些带有规律性的见解,用以指导下一年的高考会战。一、系统复习,全面升华这个“系统”当然指语文知识的体系而言。我们坚持“两纲”、“一本”、“三套题”的复习训练方针不动摇。“两纲”是指国家教委制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和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颁发的《语文考试说明》(即“考纲”);“一本”是指我们已经上了三年的全日制高中语文教材(即课本);“三套题”一套是民盟北京市群力中学编的,一套是自治区呼市教研室编的,一…  相似文献   

13.
“君”字的上部分是“尹”字,表示手执棍棒使人做事。《说文》:“尹,治也。”尹字下加“口”,表示手执棍棒发号施令,象征奴隶主支配奴隶的情况,后来用来指称统治人民的君主。封建社会的诸侯、大夫都可称君。“子”是古代男子的尊称,《谷梁传·宣公十年》:“其曰子,尊之也。”《注》:“子者,人之贵称。”多作名词后缀,如“君子”。“君子”一词最早意义指君主、诸侯和大夫。“君子”一词在先秦典籍中出现较多,但义项  相似文献   

14.
纵观人类审美发展史,人们最初求实用,逐渐求美观、精致,后来甚至为求美可以放弃实用。在文学创作上也有类似的现象,诗也不例外。虽然早在《尚书·尧典》中就有“诗言志,歌永言”的经验之谈,《毛诗序》也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但强调的都是创作活动的价值。至于...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卷 2《分论·三礼》中言 :“‘三礼’的名称 ,比较地发生得很迟 ,从前并没有。东汉末 ,郑玄注《周礼》、《仪礼》、《礼记》 ,才合称‘三礼’。”我们以为梁启超这一看法有误 ,主要依据有 :第一 ,《后汉书·马融传》曰 :“融才高博洽 ,为世通儒” ,“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 ,可见马融就曾注“三礼”。第二 ,郑玄本为经学大师 ,但其学授自诸人 ,他曾为马融弟子 ,并从马融学习《周官经》。据《后汉书·马融传》曰 :“北海郑玄…  相似文献   

16.
1.1《古汉语简明读本》(下简称“读本”)上册第四页: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下》)——从今以后才知道您是象对待狗和马一样来畜养我孔伋的。 这里的“君”字用“您”来对译,不大确切。 “君”作为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应该是面对面的对话中对对方的称呼(书信上尊称对方也可以用)。据杨伯峻先生统计《孟子》上用“君”字165次。作“国君”讲的152次,作“为君”讲的1次;其余12次都是作为对称词“您”讲的,这12次中没有一次不是面对面的对话用的。《梁惠王下》2·12用了4次,2·16用了5次,《腾文公上许行》用了2次,《万章上》9·2用了1次。  相似文献   

17.
“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一语道出了儿童的一个最本质的学习心理特征。在《鱼》一课的教学中 ,孩子的这种“需要”表现得尤为突出。1 让学生在“辨误”中发现[片断一 ]师 :鱼 ,同学们认识吗 ?生 (齐 ) :认识。师 :你们见到过哪些鱼呢 ?同学之间相互说一说自己认识的鱼。(学生相互讨论一分钟。)师 (投影 :鲫鱼、鳄鱼、海马、乌贼、甲鱼、鳗鱼、鲸 ) :你们认识这些“鱼”吗 ?生 :老师 ,您说错了 !师 :哦 ?老师…  相似文献   

18.
对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落英”,一些文学读本甚至新编《辞源》都解为“落花”,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落英缤纷”之“落”不能解为“凋落”。虽然“落”有“凋落”、“零落”之意。但“落”还有“始”之义。《尔雅释诂》曰:“落,始也。”此义在先秦古籍中运用较多,如《左传昭公七年》:“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与诸侯落之。”王念孙曰:“《尔雅》:‘落,始也。’与诸侯落之者,与诸侯始其事也。《楚语》(上)‘伍举对灵王曰:今君为此台,愿得诸侯与始升焉。’是其明证矣。”“落”作为“始”义在《诗经》中也有例证。如《周颂访落》:“访予落止,率时昭考。”宋朱熹注:“落,始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复仇主题在文学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血亲复仇,往往以超常态的极端方式体现。复仇被称为“野蛮的正义行动”,往往体现为被复仇对象力量的强大,身负复仇重任的主人翁只能采取某些极端的手段来换回自己应该得到的“社会公平和正义”。对此,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与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的《原野》就向我们阐释了这样的一种复仇境遇,体现除了别开生面的复仇精神。1.两部作品在产生之初都无一例外地存在被人误读、曲解的现象。《哈姆雷特》居于莎士比亚后期代表作“四大悲剧”之首,曹禺为人熟知、引起了巨大轰动的作品却是《雷雨》。发表于1937年的三幕剧《原野》,是曹禺早期话剧创作中最受冷落的一部。关于《原野》的主题,过去的文学史多把仇、焦两家的斗争简单理解为农民与恶霸地主之间的冲突,讴歌仇虎“被压迫阶级”的反抗精神。表演当中,它也极难像《雷雨》一般赢得观众的认可。曹禺1983年自言:“《原野》是讲人的极爱与极恨的感情,它是抒发一个青年作者情感的一首诗(当时我才26岁,十分幼稚!)。它没有那么多的政治思想。”一些读者也表示:“我觉得它比名声显赫的《雷雨》还要好,整个阅读过程恍若置身于炼狱。”而哈姆雷特复...  相似文献   

20.
汉字四点底,指的就是“煮無燕馬羔……”字下的四点——“灬”。四点底在《中华大字典》里作为一个汉字收入,音biao,释为“烈火也”。这是引自《类篇》的解释。然而该书又引《集韵》、《正字通》的解释说,是“火”字的变形。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不想去考释“灬”这个字是“烈火”的biao,还是“火”字的变形,我们只想把它作为汉字的一个构件,探讨它的来源及发展变化,使人们对它有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