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应试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反而压抑了其创造性。以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创新精神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应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本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入手,探讨在体校化学教学中开展创新精神教育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论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育教学创新有何特征?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创新教育的根本就是改变“应试”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  相似文献   

3.
一、形势呼唤教育改革当前 ,在我国普教领域内 ,传统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仍占统治地位。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重继承、轻创新 ,而应试教育更将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的失衡推向了极端。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引下 ,学校把高考上线率作为压倒一切的重要任务 ,学生们在题海中苦苦挣扎 ,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被无情地扼杀。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 ,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存能力较差。因此 ,使中国在 2 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对基础教育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各级教育部门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教育改…  相似文献   

4.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这里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办法,掌握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务”。创新对我们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尤其是对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施创建教育,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大任务。一、要造就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师。为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思维的理论和方法。要更新教育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将创新教育的思维和方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是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 ,还是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和创新成果方面 ,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创新教育立足于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教师应树立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 ,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使他们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敢于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采用献检索、问卷调查、数理统计、专家论证等方法,对体育教学中创新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体育教学中采用创新教育方法,对提高学生终生体育现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体育教学应利用学校的一切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创造思维。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体育实施创新教育的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为出发点 ,从不同角度对高校体育教育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发挥学校体育在创新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展开讨论 ,提出了体育教育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对策 ,为高校体育中创新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应知识渊博且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做为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学校教育工作 ,其着力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江总书记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创造性人才方面 ,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下面就数学教学中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两点看法 ,仅供参考。1 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树立创新教育观念传统教育是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 ,教师只是围绕教材传授知识 …  相似文献   

10.
当前 ,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处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实现教育事业跨世纪发展的关键。如何理解和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 ,推进素质教育 ,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教育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也是培训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是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 ,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 ,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完成教育所担负的为加快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教育组织的知识分工与创新能力的内在逻辑,认为知识分工对于教育组织的创新能力具有正反双重效应,而教育组织的网络化实现机制可以实现克服知识分工所造成的创新难题。从不同视角对教育组织的学习机制和教育组织创新能力的成长关系进行分析,并对教育组织创新能力成长的知识因素进行剖析,最后以知识视角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提出了促进教育组织创新能力成长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挖掘教材,变式创新——数学课程中变式教学几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今天,我国教育不论在教育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对素质教育进行了不懈的探求和推行。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新颖独特是它的本质特征。作为一门基础主学科的高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提出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层面构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进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介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和应用策略,探讨如何把创新创业实践与赛事活动同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发挥好专业实训室、虚拟仿真实训室、学生社团、创业实训室和训练中心的作用,促进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与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资源共享。高职院校可联合学校、企业和政府,利用学生社团主阵地,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5.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应体现创新,创新教育的根本在改变“应试”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和提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把握好以下关系: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知识学习与身体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体育师资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体育师资的素质培养过程中,应该就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充分认识,并予以足够重视;还要以此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出发点,注重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创造有益于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以开拓与发展学校体育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7.
俞林 《池州学院学报》2010,24(3):157-158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能不能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1别。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中学化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化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好成为改变应试教育的灌输模式,引爆释放学生创新潜能的载体与平台。本文论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关于创新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创新教育的含义创新教育是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主导的教育实践活动。创新教育并不对立于素质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实施途径,是新形势下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是素质教育更新、更完美的体现。创新教育具有素质教育的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发展。它还具有以下几个涵义:一是独特性,创新不是以现成方式、旧有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因此,企业职教应当大力培养员工对知识进行永无止境、永不满足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并培养其不断将创新的知识物化到产品和服务中去的综合创新能力。这种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形成,有待于把员工的创造潜能、思维潜能、情智潜能和自学潜能充分地发掘出来,而这,正是企业职工教育的任务。一、发掘员工的创造潜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中,处处需要创造性的劳动,人人都有创造发明的可能,关键在于创造潜能的发掘。企业教育应当充分发挥教育培训的优势,发  相似文献   

20.
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教育活动,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个性、有高度的智能和良好的创新精神,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创造新知识、开拓新领域的人才的教育。班级活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班主任自己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要充分认识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精心设计班级活动,让学生把创新思想贯穿于创新活动之中,即在活动中创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