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认为时间概念是由空间概念隐喻而来,“自我在动/时间在动”的空间隐喻是许多语言所共有的。文章以汉语时间表达的空间隐喻为语料,发现汉语较多使用“时间在动”的隐喻,为这一普遍性提供了佐证。同时发现“自我在动/时间在动”的隐喻不能完全解决汉语中一些时间表达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针对汉语中“前”字错综复杂的使用情况,基于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对汉语中其使用情况进行了分类统计,并利用认知语言学学的体验观,隐喻理论,意象图示理论等相关理论分析了汉语中“前”的认知语义。研究发现“前”主要有六个义项,都集中在空间范畴和时间范畴,其在时间域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其源域空间域,证明“前”的隐喻用法尤其是在时间域的隐喻已经相当普遍。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80年代,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本研究结合认知学,对英汉语空间隐喻维度下"前"与"后"的隐喻拓展所投射到的时间域、状态域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展开对比研究,发现英、汉两民族之间就空间隐喻所投射到的上述域之间存在诸多异同,特别是时间域所体现的不同认知模式。准确把握这些异同,特别是时间隐喻的差异能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英、汉两族人民在空间隐喻下对"前"与"后"的时间隐喻拓展之差异,提高驾驭"前"和"后"的时间隐喻差异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工作和开展外语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4.
时空隐喻是理解时间概念这一人们认知的基本范畴的一种主要方式,Lakoff将其分为自我移动隐喻和时间流动隐喻两个子类。本文在此基础之上并结合英、汉两种语料,根据时间空间化的横向和纵向模式,提出了自我移动隐喻的"前/后"模式、以观察者为中心的时间流动隐喻的"前/后"模式、以事件先后顺序为中心的时间序列性隐喻等模式。由此进一步探讨英汉时空隐喻异同,认为英汉语中都存在自我移动隐喻及时间流动隐喻,但汉语时间认知偏向时间的序列性特征而英语侧重时间流动性。  相似文献   

5.
“眼”的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莉 《现代语文》2006,(6):27-29
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本文将秉着认知语言学的这个信条,来观察汉语中一些涉及到“眼睛”的词或成语以及熟语,从“看是接触”及“看是理解”这两个潜藏于概念中的隐喻,意在探明我们概念系统的隐喻性,探明“隐喻是无所不在的原理”(Richards,1965:92)并进一步探索隐喻的激发机制——是什么使我们选择一个相异的领域来操作和理解原域。  相似文献   

6.
白珊珊 《考试周刊》2009,(36):40-41
时间具有顺序性或序列性.所以能够用“前”与“后”来指称。将时间系统中“前、后”概念的认知和表达与时间的序列性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描述和阐释汉语时间词汇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7.
“正”,“正在”与“在”是现代汉语中意义相近,用法同异互参的三个时间副词,它们形成的时间以及虚化的途径不完全相同,表同时的“正”出现最早,“正在”的形成与介词“在”后的处所宾语以及出现于“正在+VP”后的之间/之时”等成分的脱落直接相关,由于时间副词“在”的出现是晚近的事,因而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正在”与“正”表现出更多的相通性,明清白话到现代汉语中“正在”意义与用法的变化与时间副词“在”的形成有着内在的联系,时间副词“在”的形成也体现出动态的进行与静态的持续两种时间范畴意义表达手段的功能分化倾向。  相似文献   

8.
黄森文 《现代语文》2013,(5):137-138
本文以汉语"红"与日语"赤"这两个色彩词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角度对比二者的认知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汉语"红"与日语"赤"的认知意义存在共性;二者都具有隐喻认知意义,且存在共性;因文化背景及生活实践方式不同,二者的认知意义与隐喻认知意义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9.
“在X上/中/里”是汉语中一种常用的框式介词。它们不仅能表示空间位置关系,还具有抽象意义。该文根据意象图式得出框式介词“在X上/中/里”基本意象图式以及各自分别含有的泛化义:表方面、表界限、表过程。在该基础上分析得出各自在空间隐喻中投射后的引申义:表时间、表范围、表状态、表其他等。“在X上/中/里”结构简明,却包含着复杂的深层语义关系。通过对汉语框式介词的特点分析,反映了汉语语言内在结构具有的逻辑性,揭示了汉语语法研究有更多关注予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0.
柳学永 《考试周刊》2009,(32):32-33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英汉语中的“眼”的意义进行了对比分析,着重探讨了两种语言在“眼”的表达上的异同.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研究表明,英汉“眼”的表达之间相似性大于差异性。这是因为英汉人体隐喻同样源于身体经验.具有共同的生理、心理基础,即认知的普遍性。同时,英汉人体隐喻在表达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英汉两个民族生活差异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方位词"前"、"后"空间性、时间性的分析揭示出其中的隐喻关系,并且阐明在实际使用中所体现出的语义和用法上的不对称现象,对"前"、"后"的语义进行相对全面的考察、总结。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言学家提出:“时间是空间的隐喻,这一命题有来自多个学科的证据。语言学证据显示,现代汉语时空隐喻体系由四个运动隐喻系统和一个体隐喻系统构成;认知心理学研究证实,时空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借助空间域理解和建构时间域。  相似文献   

13.
汉语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这一点可以从汉语方位词里找到理论依据。空间方位词在人类的文化心理中具有特别值得重视的地位。汉语有"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里、外、中、内"等14个单音节方位词,它们在表示空间方位的同时还是汉语重要的文化隐喻工具。从成语可以看出汉语方位词蕴含有生机隐喻、尊卑隐喻、中心隐喻、亲疏关系隐喻等隐喻功能。  相似文献   

14.
汉语中与时间的顺序性有关的隐喻大多使用时间在动的隐喻模式。在同一种隐喻模式中,由于观察角度的转换而造成了"前"来"往"等既能表示过去也能表示未来。时间隐喻模式中的这种观察角度的转换来源于空间隐喻模式中类似的转换。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史记》叙述的基本样式及其修辞品格.它呈现为泛隐喻和隐喻修辞两个基本类型,前者是司马迁的历史阐释策略,后者是《史记》文本构成的语言行为.司马迁在《史记》叙述中将泛隐喻和隐喻修辞融为一体,建立了司马迁及其《史记》的独特地位,即对文学和史学边界的突破,从而构成我们面对司马迁及其《史记》所能体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时间是空间隐喻的结果,空间的位移性和顺序性投射在时间上表现为序列性和方向性。"前/后"是既可以表示空间意义也可以表示时间意义的一对语素。"前/后"有两种认知模式:强调时间的序列性时",前"表过去,"后"表将来;强调时间的方向性时,"前"表将来",后"表过去。  相似文献   

17.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英汉有关时间的隐喻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间的概念是通过其他概念来认识的,通过汉英有关时间的隐喻表达,从认知的角度对比探讨了两种文化认知和建构时间的途径和方式。这些隐喻概念的运用说明了隐喻在人类语言中的普遍性和各民族认知的共性,同时,隐喻概念因深受民族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跨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杨晶 《钦州学院学报》2012,27(2):101-104
从本质上讲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都利用了概念系统中两个概念域的建立、两个概念域中单向性与互动性的经验重构,以及最终由经验重构产生双重性语义结果这一系列的认知过程;因此,这一系列认知过程可以作为研究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的综合认知模式。这一模式进一步证明了思维的隐喻性本质,同时基于这一模式可将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看作一个连续体。  相似文献   

19.
戏剧处于艺术的最高层,属于综合艺术,它综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多种艺术。戏剧在综合中体现出其隐喻特性,因此,戏剧是隐喻的艺术。具体来说,戏剧的隐喻主要表现在冲突、动作、空间、视觉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对隐喻艺术思维的研究相对比较发达,学科体系较为明确,自亚里士多德研究开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也就是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修辞学研究,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语义学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多学科研究。隐喻是人类最原始的思维方式之一,也是艺术创造过程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