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12):I0018-I0018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FM89杭州新闻广播在西湖画舫上联台举行《直播中国——走进人间天堂杭州》获得圆满成功,节目播出后,来自全国各地2000多名听众通过短信平台,参与节目,对杭州进行高度评价,全国听众参与人数突破了《直播中国》节目开播以来的最高记录。11月4日,  相似文献   

2.
即时评:主导新闻广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和新媒体语境使新闻广播回归理性的自觉,从而诞生了新的节目形态——即时评。即时评是主持人或评论员乃至听众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迅速作出简短评论的广播节目形态,一般由新闻事实+评论组成。电话连线是即时评的一个重要手段。即时评的新闻事实来源多样,大多为听众所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即时评的美学特征在于短平快,是建立在广播本体及互动之上的评论节目形态。它将随着社会发展成为当代新闻广播又一主导节目形态。  相似文献   

3.
雷鸣 《视听纵横》2010,(3):102-103
杭州新闻广播《民情热线》是"热线投诉类"节目。该节目以"领导走进直播间,百姓难事现场办"为节目宗旨,经过五年的创新实践和倾力打造,以"亲民、爱民、为民"为己任,  相似文献   

4.
于涛 《声屏世界》2014,(10):50-51
<正>时政类电视新闻节目早已有"本台评论""编后话"等评论模式,这些评论一般由节目编辑负责撰写,由新闻主播进行播报。随着引入评论员元素,时政类电视新闻节目开始体现出更加鲜明的"本台立场",彰显观点导向。2011年1月1日,大连广播电视台全新改版的《大连新闻》推出了评论员连线环节"编辑快评",并实现日常化播出。截至2013年1月1日,"编辑快评"已播发新闻评论400余  相似文献   

5.
《新闻新观察》是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2006年12月15日推出的一档全新广播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每周一到周五早上8点至8点30分,两套频率(AM693,FM106.6)同步播出。  相似文献   

6.
林麟 《新闻传播》2010,(2):70-70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电台,纷纷启动了相应的新闻广播改革机制,除了新闻频率按格式化模式全天滚动播出实时新闻资讯外,还加大了"评"的分量。例如,中央电台《央广新闻》增加了整点、半点新闻观察员的实时连线;  相似文献   

7.
金波 《新闻实践》2011,(5):10-11
当今时代,信息是可以共享、复制的,观点却是独家的。 观点决定着媒体的高度、品质、声誉和影响力;观点是新闻传播的旗帜和灵魂。广播新闻评论,体现的是电台的立场和话语权。而广播快评这种对新闻即时评点的节目形态,在网络化、数字化的海量信息时代里,越来越显示其优势和魅力。快评是主持人或评论员乃至听众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迅速作出的简短的广播评论,一般由"新闻事实+评论"组成,其美学特征在于"短平快".  相似文献   

8.
王晓雯 《视听》2023,(8):131-133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主播说联播》的形式推出快评体裁近5年来,凭借灵活而接地气的范式,既丰富了电视评论的节目内涵,又创新了电视评论的呈现形态,还增强了电视评论的实际传播效果。尤其是2021年9月全新改版以来,通过创意策划、内容选题与播报形式的优化更使人耳目一新。在“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进程中,各级电视媒体要借鉴“央视快评”的成功做法,努力突破电视评论的固有模式,在权威解读新闻事实和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进一步提升评论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2013年,中央电视台不断求新求变,最引人注目的是《新闻联播》引入了特约评论员直播连线,连线特约评论员在《新闻联播》中进行直播评论,是该节目开播35年来的第一次,凸显出评论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连申 《东南传播》2010,(9):169-171
新闻连线报道是实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报道新闻事实的第一选择,一般是通过后方节目主持人与现场记者的手机、固话(包括海事卫星电话)连线,以对话的形式对新闻事件进行讲述。近年,广播电台打破了行政区划与媒体类型等多种局限,实现全国兄弟媒体之间的记者资源整合,使得连线报道节目的新闻选题范围、素材来源、节目组织思路发生了根本变化,更突出地展现了广播新闻及时、快速、灵动的传播优势,同时,也对广播连线节目制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就福建新闻广播相关节目的演变及节目制作情况,谈谈如何做好广播新闻连线节目。  相似文献   

11.
广播新闻连线报道是实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报道新闻事实的第一选择,一般是通过后方节目主持人与现场记者的手机、固定电话(包括海事卫星电话)连线,以对话的形式对新闻事件进行讲述。近年,广播电台打破了行政区划与媒体类型等多种局限,实现全国兄弟媒体之间的记者资源整合,使得连线报道的新闻选题范围、素材来源、节目组织思路发生了根本变化,更突出地展现了广播新闻及时、快速、灵动的传播优势。同时,也对广播连线节目制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就福建新闻广播相关节目的演变及节目制作情况,谈谈如何做好广播新闻连线节目。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语境是以互动性为本质特征的传播语境,相较于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网络自制的新闻评论节目可以依靠大数据技术对受众进行精准分析从而实现节目的精准定位和传播.《今日喷喷喷》作为全网首档新闻评论直播节目,利用在线直播、弹幕评论及"灌水"规则,体现出强互动性的节目特征.其话题选取兼顾"新鲜度"和"热度",且形成了完成一次制作,多平台协同发力的新媒体传播矩阵,节目嘉宾的选取和语言风格的转向也为传统新闻评论节目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舒馨 《新闻实践》2010,(5):66-67
2009年12月31日晚,深受听众喜爱的"中国之声"《神州夜航》节目"航行"到了尽头:次日开始,这一时段变成《央广新闻》。从此,"中国之声"成为24小时不间断直播的新闻广播。在最后的时刻,无数听众通过手机短信、网上论坛,表达他们对《神州夜航》节目的留恋和不舍。  相似文献   

14.
李春艳 《视听界》2014,(3):82-83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以裂变的传播模式,使信息源更加丰富、信息量飞速增加、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如何让微博更好地为传统的新闻节目服务,三年来,江苏新闻广播《即时资讯》节目进行了探索。微博已经成为《即时资讯》节目的助推器和强心剂,让资讯更有速度、力度和温度。《即时资讯》是江苏新闻广播的标志性节目,整点、半点播出,每档12分钟左右,  相似文献   

15.
完善广播新闻链的三大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资源整合的大平台上做品质新闻新闻广播FM88.8主打"新闻链"概念,用"新闻+新闻专题"谋篇布局全天节目:早间有新闻群("全省新闻联播""新闻大视野""民生"),白天以新闻资讯("新闻正点")贯穿,夜间做大新闻概念下的资讯服务("团购达人""新闻茶语""今夜有点儿甜").因为节目类型的多样性,辽宁新闻广播已经基本完成了新闻表达方式的全覆盖:新闻评论、新闻辩论、新闻脱口秀、新闻访谈等.  相似文献   

16.
李春艳 《新闻窗》2014,(2):61-61
作为全国第一家省级类型化新闻台,江苏新闻广播从2007年初成立以来,全天各类节目广泛应用了现场连线,这也是江苏新闻广播多年来在收听率和占有率上一直名列前茅的法宝之一。江苏新闻广播不仅在重大主题性事件和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中采用现场连线,就是日常报道也采用了现场连线。现场连线强调新闻报道与事件发生的同步性,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  相似文献   

17.
正《话里话外》是北京新闻广播2010年推出的一档带有评论色彩的读报节目。下面我依托《话里话外》在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实践,和大家交流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所为。一、我们的认识——新闻媒体是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党的十八大报告用  相似文献   

18.
徐宁 《传媒》2021,(8):71-73
新闻漫画在传统媒体报道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既具有视觉艺术的美感,又具有时事评论的功能,是一种深受读者喜爱和认可的"可视化"新闻评论形式.《新华日报》开设了《漫说快评》专栏,以"漫画+简评"的形式创新发声,内容紧贴社会热点,主动设置评论议题,引领社会思考,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文明正能量.本文拟结合《新华日报·漫说快评》专栏报道实例,分析漫画传播与时事评论相结合的报道特点和效果,探索融媒体报道创新形式.  相似文献   

19.
2010年8月,浙江卫视对新闻节目进行了全新改版,并借助“基层民众”的力量推出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深一度》。这档电视和网络视讯实时互动的新闻深度评论节目,每天都会对热门的新闻事件,进行深入调查、深度报道,并以专家点评、媒体快评、网民酷评的形式进行多层次评说,  相似文献   

20.
2005年10月底,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广播新闻资源整合战役正式拉开。由原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广新闻广播(AM990/FM93.4)、东广新闻广播(AM1296/FM104.5)、上海交通广播(AM648/FM105.7)和都市792广播(AM792/FM89.9)组建而成的SMG广播新闻中心在整合资源和探索打造类型化广播频率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