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李金发的《夜之歌》被收录在包括《21世纪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规划教材》在内多个版本大学教材,代表象征主义诗歌在现代诗歌作品中独树一帜.因其具有象征主义诗歌主题的朦胧性、情感的病态美、主导风格的非理性、章法上的无序性等特点,对《夜之歌》进行专门赏析的论文寥寥无几.本文从作者情感潜在的连续性出发,紧扣《夜之歌》的失恋者心态,将文本分为绝别、忆恋和求索三个部分进行个性化解读,以期给《夜之歌》的教学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威廉.布莱克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诗作《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从背景人物、语气心境和意象象征等方面揭示了"人类心灵的两种对立状态",即天真与经验,但他们又相互依存,相互弥补,缺一不可。就像"羔羊(善)"与"老虎(恶)",均属上帝之作,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种人生从天真到经验之过程的对立统一,不仅对人类是生存必需,而且对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4.
角色-背景理论以突显原则为基础,"角色"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而"背景"则指为突出角色而衬托的部分。在诗歌创作与翻译的认知过程中,一些意象被诗人或者译者突出识别为角色,而另一些则被淡化为背景。以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为例,对其九首译诗分三组做对比分析,重点从译诗对原诗角色的扩大、译诗对原诗背景的缩小以及译诗对原诗角色-背景关系的缺失三方面研究。由于译者与诗人各自认知系统的无法完全契合性,往往造成译诗与原诗角色-背景关系的不一致性,造成译诗中"角色"由诗人向读者自然过渡的困难,诗的厚重之感和雄壮之势皆被破坏,也限定了悲伤的范畴和程度,破坏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角色"无法突显,共鸣之音自然难以秦响。因此,角色-背景对译文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5.
《所罗门之歌》是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代表作,也是她本人所有作品中唯一一部以男性为主人翁的小说。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赢得了广泛的好评,摘得了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在小说中,作者刻画了一幅充满了魔幻想象的世界图景,借助典故、神话传说,运用夸张的手法,建立黑人男青年成长经历的叙事结构,在美国社会中塑造了一个充满自信、阳光与激情的黑人形象,探寻黑人民族的精神家园以及文化传统,进而使黑人在生活中得以超脱现实世界的贫困以及心灵的空虚。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使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6.
李小玲 《海外英语》2014,(13):176-177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非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中"树"的解读从自然意象,身体意象和建筑意象这三个层面进行,意在对《所罗门之歌》的生态意象进行深层解读,进而探析托尼·莫里森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所罗门之歌》通过巧妙的反复运用"树"的意象,对男性中心主义的主宰模式进行批判与反思,以呼唤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不同种族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7.
潘方方 《海外英语》2011,(8):310-311,313
该文试采用韩礼德(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系统作为文体分析模式旨在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讨朗费罗的《奴隶之歌》,分析及物性六种过程在诗中的分布以及各过程对展现奴隶形象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朗费罗诗歌研究视野,同时也希望《奴隶之歌》能够得到更多应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李颖娟 《文教资料》2009,(25):20-2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觉醒>和中国"十七年"红色文学女作家杨沫的<青春之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女性追求自我解放和自由的思想.本文旨在以两位来自不同国度的女主人公艾得娜和林道静为切入点,从文本中女主人公的他者化和相同的生态意象两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女性主义解读.从而找出中美两国女性解放道路上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9.
英国诗人布莱克称自己的<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代表了"人类心灵的两种对立状态".通过对<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布莱克的对立学说的发展以及布莱克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0.
诗歌《断章》是新月派诗人卞之琳不朽的代表作。这首诗虽然短小精悍,却蕴含了深刻的普遍性哲学理念。笔者拟从认知语法中的意象理论入手,探析作者是如何安排诗中的人和景物来突出这一主题的,同时以期能为本诗提供不同的解读方式,从而扩大其理解空间。  相似文献   

11.
从图形-背景论分析汉语歇后语的理解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歇后语是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化之一。它的传统研究多从其起源、分类、修辞及翻译出发。用图形-背景理论对歇后语的理解机制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歇后语的前面部分是突显的、容易被感知的背景,是后面部分的认知参照点,而后面部分是图形。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可通过背景来激活图形,从而实现对歇后语的认知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周易》卦爻辞的兴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卦爻辞简短古朴,不仅蕴含着深远的哲学内涵,而且具有浓郁的文学意味,它保存了远古兴诗,具有诗句短促单章独句,兴多兼比喻意明显,事辞言事客观明了的特点。与《诗经》兴诗相比, 《周易》兴诗更为古朴,它客观上展示了《诗经》前兴诗的发展轨迹,是研究我国远古歌谣民族特色的重要文献材料。  相似文献   

13.
韩静  胡文莉 《海外英语》2012,(13):173-174
Oscar Wilde’s poems are rarely researched in China,especially his last famous poem The Ballad of Reading Gaol which focuses on the story of the execution of a convict for the brutal murder of his wife and shows Wilde’s meditating on betrayal and the need for prison reform.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betrayal of form,content and theme in the poem through the brief analysis of the text to give a better appreciation of the thematic and artistic values.  相似文献   

14.
楚辞产自楚地,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楚地歌谣的特点的分析,来推测楚地歌谣衍化为楚辞的渊源。  相似文献   

15.
图形—背景理论解读英语中动结构的语义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娟 《宜春学院学报》2006,28(5):153-156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探讨英语中动结构的认知语义基础,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中动结构及其相应的被动语态进行比较分析。本文认为两种句型结构虽都表达了被动意义,但由于某种原因1)即使图形相同,充当的角色也不同;2)背景不同,凸显程度及其所起作用亦不同;3)后景的凸显程度也不同这三种情形而导致两种句型结构的语义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刘子立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1):40-42,32
《木兰诗》的创作年代、创作地域以及本事,一直是学界争论多年却没有定论的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来自民间的文学作品,有时亦蕴含着正史所不及的历史讯息,往往可以作为“诗史互证”的宝贵资料。本文即试图从几个前人聚讼已久的问题入手,搜罗爬剔材料,并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多声部民歌是民族音乐艺术的瑰宝。将湖南靖县多声部民歌的音乐本体进行和声感、复调、调式、声部组合以及民族音乐审美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必将有助于人们领略其音乐的特征和实质。  相似文献   

18.
桐城歌是安徽桐城的地方民歌,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影响广泛而深远。从当地居住与交通的视角看桐城歌的物质民俗,既展示了栩栩如生的地方风情,又彰显了魅力无穷的地方文化,为研究桐城地方民俗文化打开了又一扇窗。  相似文献   

19.
认知文体学关注语言分析或语言形式选择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从认知的框架来解读文学作品,更能揭示语言中蕴舍的意识与语言形式的关系。本文介绍了认知语言学中的主要理论模式,即图形一背景、意象图式、概念隐喻。并拟从认知文体学的视角,对《春》这一诗歌进行认知文体分析。指出认知语言学对文体学结合的方法更能解释对诗歌语言的选择,为文学作品的探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相似文献   

20.
《西洲曲》产生的地理环境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六朝建康自然环境的考察,并结合唐人温庭筠等人诗文中对建康风物、掌故和地理环境的记述,《西洲曲》中的"西洲"、"南塘"等地点应该在建康附近,这首杰出的民歌亦应产生于六朝建康地区,描写的是发生在秦淮河畔的爱情故事。从建康的人文地理环境和《西洲曲》的艺术特征分析,《西洲曲》应产生于建康地区的文化氛围之中,它最后完成于齐梁文人之手,属于"吴歌"的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