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见到陈风波,和我们在报刊上读他作品时想象的印象大不一样:1.65米的个头儿、瘦瘦的脸庞,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战士。要不是看到他在省以上报刊见报的200多篇署名“陈风波”的稿件和一摞厚厚的荣誉证书,我们怎么也不会用信,这个满脸稚气的“小卒”能挑得动一个团的报道工作重担,并且短短一年就使其在全帅名列前茅.f仅令部队领导也使新闻同行惊叹不已;又笔合打汗陈风波厚厚的剪贴本,从~武将优秀的新闻、义学作品中寻觅他的成功足迹时,才发现他所走的是一条用汗水、勤奋浇铸而成的奋斗之路1993年,此时就连做梦都校当作家的陈风波带行…  相似文献   

2.
处处留心皆新闻。在搞报道的过程中,我就发挥了“小天地”的作用,对身边的人和事处处留心,事事观察,写出了不少战士喜闻乐见的新闻。去年春节前夕,我部四连战士宁愿自己喝咸水,把唯一一口淡水井中的淡水肩挑手提逐户送到群众家.我发现这个事情后,便立即进行了采写,经过修改,第二天便发往报社,不久就被《烟台日报》在一版显要位置加花边刊用。一次,我到商店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王明军、徐中华报道:l月24日,在烟台警备区某团召开的1995年新闻报道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团首长宣布给报道工作成绩突出的战士报道员何名享记三等功一次。同时,又为他在客车上挺身斗歹徒的事迹嘉奖一次,并号召全团官兵尤其是新闻报道人员向他学习。今年元月4日上午,报道员小何乘坐由威海发往济南班车的途中,遇到一伙车匪,强搜乘客的腰包。一位姑娘因为给钱时态度不好惨遭毒打。他来不及细想,大吼一声:“不许打人!”从位上一跃而起,问姑娘身边靠过来。“当兵的少管闲事,站一边去!”歹徒们松开姑娘,将他围起来,挥拳就…  相似文献   

4.
面对一个个皮肤黝黑、刚从海拔 4000米以上的昆仑山执行运输任务归来的官兵,听着他们讲述在高原上与高山反应、泥石流和暴风雪搏斗、将一车车物资安全运往边防哨卡的经过,吕凤君心潮起伏,多年养成的习惯促使他再次拿起笔连夜赶写了一篇反映高原汽车兵精神风貌的长篇通讯。   吕凤君是新疆军区某汽车团政委,他从一当兵就爱上了新闻报道这一行。他从战士报道员、新闻干事、宣传科长一步一步走上了团政委的岗位,虽说角色在不停地变换,但从未停过手中的笔。   吕凤君刚刚到这个汽车团当政委,新闻干事就向他抱怨说在基层搞报道没有意…  相似文献   

5.
看看这两幅照片,就想到和彭泽成同志一起到部队采访的情景。彭泽成是解放军报驻海南的记者。他对部队很熟悉,每到一处,不但认识那里的干部,还认识许多战士,见面之后,谈工作,谈生活,十分亲热。开始,我以为是海南地方小、部队少的原因,不久就发现,绝不仅仅如此,而是因为他能同战士打成一片,并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因此战士们喜欢他,有的喊他“彭记者”,有的则直呼“老彭!”一天到机枪连去。我们和战士们一起吃过晚饭后,几个战士就叫阵要和彭泽成打篮球。彭泽成也不推辞,脱下外衣上了场,战士们都无拘无束地拚抢,仿佛彭泽…  相似文献   

6.
魏克明早年从事农民运动,志于革命事业,新中国成立后成为矢志不渝的新闻战士。他先后担任《奋斗报》、《战斗日报》、《黄河日报》、《新华日报》、《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的社长、总编辑等重要职务,为抗战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鼓与呼。他提出用群众语言、写短小评论、重言论、抓典型等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新闻思想,并为《解放日报》改革提出"加重"、"搞活"的四字方针,在我国的新闻事业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魏克明是新中国名副其实的"报坛耆宿"。  相似文献   

7.
他在书画篆刻创作道路上,以坚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赢得了军内外书画名家的赞誉。其作品先后在北京、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百余幅作品在报刊上发表,他就是被誉为“战士书画家”的北京军区某集团军后勤部战士刘发起。他与书画之缘,是11岁那年随父亲到安徽淮南读书时结下的。当时,他被画家朱修立那田园诗般的国画风格所吸引,并从此激发了他用画笔描绘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他常常对连环画和报刊上的作品一临几十遍,如痴如醉,甚至到了忘我的境界。中学期间,其作品就在报刊发表并在全国获奖,受到天津美院教授和河北省名家…  相似文献   

8.
戴亚君,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入伍,武警江西总队景德镇市支队普普通通的一名战士。虽然在他的身上没有耀眼的光环,但他在部队的最基层默默无闻地用自己手中的笔,写下了人生的辉煌。入伍三年,在全国各类报刊电台发表作品近四百篇,仅今年以来就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人民武警报》、《人民公安报》等中央级报刊发表文章三十余篇。他入伍前曾在一家国营大企业从事宣传报道工作,并获得多项新闻奖,是公司领导身边的“红人”。而他身处机关却向往军营,毅然放弃了丰厚的待遇,踏上了警营这方热土。到部队后,他积极请求领导把他分配…  相似文献   

9.
在我记忆的长河里,有很多值得记忆的事情,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淡忘,只有一封《新闻与成才》编辑的来信,一直展翅在我心灵的天空。每当我拜读它时,心里就泛起一股热流。它催我奋发。那是1992年底,我从燕赵一个贫困的农村,入伍来到了海滨城市烟台。一到军营,我就被战士们献身国防、刻苦训练的精神所感染,于是,便试着拿起手中的笔,把战友们这种爱军习武的精神写成了稿件。可当我把在用业余时间辛辛苦苦采写的几十篇稿子陆续寄往报社、电台后,却大失所望:稿子全都泥牛入海、杳无音信。当时我好像被寒霜打过的茄子秧,整天少…  相似文献   

10.
翻拍字画既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还可用于各类印刷品的制版。 把字画画面摆放平整。翻拍字画,要先把字画的画面摆放平整,避免出现光照不均匀的现象。已装裱好的字画,可挂在墙上或平铺在乎整的板面上。未装裱的字画,可放在一块白色油漆板或光洁的吹塑纸板的板面上,用毛刷轻轻地将字画刷在板上,让字画平整地紧贴在板面上,才能用于翻拍。  相似文献   

11.
董彩兰 《新闻界》2001,(3):14-15
建国50年来,广大的新闻工作者用手中的笔,用摄影机、摄像机等工具,记录了新中国成长壮大的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在这50年历史中,还有一些同行为了党的新闻事业献出了他们的生命。英烈们的崇高精神是我国新闻事业卷宗里一笔宝贵的财富。是战士,就要冲锋陷阵,奋不顾身通常人们以为,只有军人才属于战场,而所有的新闻工作者都知道,战地记者与战场的每一个将士一样,随时随地经受着战争的洗礼。是战士,就要冲锋陷阵,英勇顽强;是战士,就要奋不顾身,舍生忘死。这是对所有军人的要求,也是新中国战地记者英雄事迹的真实写照。在新华社建…  相似文献   

12.
陈亭宇 《兰台世界》2023,(3):8-9+22
<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学习历史,研究历史,讲述革命传统故事,人民群众具有无可比拟的权威性和真实性。自2019年起,笔者有幸采访了100余位辽宁省军区离退休的老干部,聆听了他们讲述的革命故事、战斗故事,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在采访著名军旅画家柳青时,他将一幅名叫“锦州城上”的油画展现给我们,油画细致入微、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解放军战士英勇无畏夺取锦州城的景象。但是真正的战场是什么样的呢?笔者根据多位辽沈战役亲历者的口述,以普通战士的视角,用电影分镜头的形式,将辽沈战役中攻打锦州城的恢宏瞬间展现给大家。  相似文献   

13.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年方二十六岁的烟台警备区某团俱乐部战士韩国栋,去年仲秋团在家乡即墨市老酒节期间举办了个人国画展,成了故里名人。市长和他合了影,家乡小报称誉他「绿色画家」。少年时,韩国栋就爱画画。每次放学回家,他伏在炕上照着*本掉了皮的小人书画呀、描呀,没纸了,他偷母亲买的烧钱纸画。百终被母亲发现,小小屁股挨了一顿打。村子东头有家染房,他拿着几个药瓶子去甜甜地叫几声婶子、大爷,便有了画色盛回来,在蛤涮皮里调好涂画上,那画也极有看头。参军后的韩国栋学画画出了名。部队驻地中学有位科班出身的美术教师…  相似文献   

14.
邵飘萍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文化战线上的勇猛战士、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并用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最后因言论“获罪”牺牲在北洋军阀的屠刀之下,为新闻事业贡献了宝贵生命。在舆论界他享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盛誉;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  相似文献   

15.
我们相识在军报招待所,因为是同行,且又同在胶东半岛服役,所以交谈起来话很投机,通过相互交谈、了解,他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人特实在,且勤奋好学。于是前发起我们想写一写他的念头。他就是拿起笔来能写,拎起相机来能照的某海防团战士报道员李冠荣。已入伍9年的李冠荣初稿报道时,只知不停地学,不停地写,总想某一天自己的名字也能变为飘着油墨香的铅字。然而,几个月过去了,草稿塞满了床头柜,报刊上仍然不见他的名字。对此,常有人给他开玩笑,说他不是搞新闻的料。他却暗中为自己鼓足了劲:干就干出个样子来。他听说驻地工…  相似文献   

16.
有一位军旅漫画家,在1986年举办了我军第一个漫画培训班,培训的有关资料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1987年其代表作《休战》参加日本鹿儿岛国际漫画展,并收入《国际漫画展作品集》,使我国军旅漫画初次走向世界。他就是现北京军区《战友报》社美术编辑郑化改。塞北军营的一朵奇葩1954年他出生于河北邯郸一个普通干部家庭,小时候就特别喜欢画画。1972年冬天怀着对军营的向往,携笔参军到河北张家口某部。由于有绘画特长,入伍就被分到电影组。一次到连队看望战友,碰到班里战士们正争着看一张刊有漫画的报纸,那漫画的夸张的…  相似文献   

17.
杨福昌的作品没有挤身林林总总的各种大赛,他也没获得令人仰慕的等级,然而,他的“展室”却大得让人无以用尺丈量,戎马从军22载,他走过的训练队、分部机关、医院、仓库,无一不留下他挥洒泼墨的印迹。从分部战勤科标图到汽车牌号;从210医院大门口醒目的金字到各科室高悬的行医宗旨;从他溢满墨香、宣纸纵横的书屋到老兵离队时珍藏的字画,无一不在告诉人们:杨福昌爱墨之深如海洋,用墨之广处处香。儿时,用奶奶那充满乡土气的剪纸和白描,一直是他绘画和书法生命里最朴最真的痕迹。在他刚学会拿笔的年龄,便学着哥哥的样子画梨。后进…  相似文献   

18.
一个战士报道员凭着对新闻报道的执著追求、勤奋学习、刻苦实践,竟然独自挑起团新闻报道工作的重担,使这个团连续四年被集团军评为报道工作先进单位,他本人被集团军和军区评为优秀通讯员。他就是解放军报唯一的战士特约通汛员韩枫华。小韩1987年从中原某县入伍,当了两年文书后逐渐对报纸上的新闻产生了浓厚兴趣:为啥别的连队的事能上报纸,咱们连队的事比他们还过硬咋就没上呢!从此,他发“愤”了——一定要让咱们连也扬扬名。小韩一上路就鼓足三股劲:拚劲、钻劲和巧劲。1991年春节前夕,退伍战士张峰从千里之外的家乡给连队寄来一张…  相似文献   

19.
黄河 《新闻传播》2006,(8):I0002-I0002
黄河,黑龙江日报离休干部。参加革命工作前,他就有绘画的爱好;参加革命后,当上了记者,忙着采写,就把绘画搁下了。离休后,上了哈尔滨老年大学,又重拾画笔,并对绘画产生极大兴趣。他的作品多次参加省市的书画展,井得到奖励。  相似文献   

20.
3月,在济南市一个由地方两家书画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大型笔会上,一个肩佩上士军衔的战士表演,十分引人注目,只见他拿着“铁笔”和石章,下笔干净利索,刚柔相济,一会功夫,一枚“铁笔无限意”的篆刻便呈现在众人面前,大家拍手叫好。这个其貌不扬的战士,就是济南军区某部战士篆刻家刘海清。刘海清从小就喜爱写写画画,到部队后,他于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曾多次受到嘉奖和被评为优秀士兵。1993年由于工作需要,他被抽到部队仿瓷厂进行图案设计。良好的工作环境为他自学篆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他如鱼得水,更加勤奋地学习。他以石为“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