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二)南北朝晚期至隋人物画的过渡风格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兴盛得力于绘画和雕塑形式的佛像;佛像雕塑、绘画发展也刺激了世俗人物画的发展。实际上,佛教与世俗的人物画及雕塑在发展过程中是相辅相成,大体同步。因此,考察南北朝晚期至隋人物画风(包括佛教及世俗)的特点,也可以使  相似文献   

2.
孙迪 《家教指南》2006,(2):18-22
20世纪初期,响堂山石窟遭到有计划的盗凿破坏,至少百尊以上的北齐造像精品流散异邦.本文将尽可能搜集到的海内外近百年来出版的相关图文文献,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结合实地勘查对流失响堂山石佛的窟室原位以及归属真伪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3.
响堂山石窟位于河北省峰峰矿区,开凿于北朝时期,具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目前,响堂山石窟已渐渐为研究者所重视,也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对响堂山石窟的开凿年代及分期、响堂山刻经、响堂山石窟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相关概述,可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唐代佛教石窟造像风格的形成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石窟艺术自北魏迄盛唐,多有模仿之迹,至宋代而成为真正的佛教艺术。宋代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主要表现为民族性、世俗性、含蓄端庄、重细节刻画。宋代石窟艺术在我国漫长的石窟艺术史上抹上了最后一笔耀眼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麦积山石窟北魏造像艺术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上,率先创造了佛教美术的民族化样式。以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影响了后世石窟造像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拜读《文物》1 998年第 6期李裕群先生所撰《驼山石窟开凿年代与造像题材考》(以下简称《驼考》)一文 ,令人颇受教益。但窃认为其中尚有两个问题似不无再作一点探讨的必要 ,故呈此文 ,以期就正。一、僧盖其人是否不载于僧史山东青州驼山石窟第 3龛中刻有“像主乐安郡沙门都僧盖”的题记 ,《驼考》认为“僧盖者 ,僧史不载”。我意此说恐怕不尽确凿。因为《续高僧传》卷 2 6载有《隋京师大兴善寺释僧盖传》 ,现将其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释僧盖 ,恒州人。曾游太原 ,专听《涅般木》。晚至洛下……后入京师 ,周访禅侣 ,住大兴善 (寺 )……仁寿二…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12月7日,河北金石书法考察小队来到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境内的响堂山石窟。响堂山分南、北响堂两处,南响堂原名滏山,北响堂原名鼓山,两山都属于太行山支脉,历史上东魏、北齐时期,皇家贵族分别在两座山上雕凿了南北两座寺院,命名为滏山石窟寺和鼓山石窟寺,明代以后统称为响堂山。响堂山上之所以修建石窟和寺院,是因为东魏、北齐定都于邺(今河北临漳),并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其陪都,以高欢、高澄、高洋父子三人为主的皇室贵族经常往来于二都之间,而响堂山是其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9.
响堂山北齐塔形窟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形窟”(龛)是响堂山石窟典型的造窟凿龛形式。它融佛教石窟、印度古塔(率堵婆)及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形式于一体,别具匠心。是北朝石窟中新出现的一种造窟形式,对隋唐以后开凿的石窟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塔形窟”一词的最早提出是在1956年。王去非先生在《参观三处石窟笔记》一文中,  相似文献   

10.
苗苗 《华章》2011,(11)
唐代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中国佛教宗派大都于此时成立,竞标异彩,佛教艺术也达到了鼎盛阶段.此时,石窟分布地域更为扩大,数目也为最多.在这里我们将从雕塑的基本语言来分析北方地区的石窟造像.  相似文献   

11.
河北涉县响堂石窟隋代石刻碑记补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涉县响堂石窟现存一隋代石刻碑记,该碑主要记述响堂石窟的修筑过程,其中涉及到地理、职官等名物制度和临水县治问题,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重新对碑文进行释读,并结合有关历史文献,重点探讨隋代临水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南响堂山石窟新发现的河清二年造像为中心,详细考察记录了19号摩崖龛像的状况,并对北齐时期南响堂山造像情况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3.
河北涉县响堂石窟现存-隋代石刻碑记,该碑主要记述响堂石窟的修筑过程,其中涉及到地理、职官等名物制度和临水县治问题,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重新对碑文进行释读,并结合有关历史文献,重点探讨隋代临水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须弥山石窟的主要构成形式、造像特征及其与周边石窟的演化承袭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响堂山石窟的类型进行分析,得出分期结论并总结其不同的特征。进而通过对响堂山石窟与东魏-北齐其他石窟的比较,发现东魏-北齐初年响堂山石窟的独特性极为鲜明,到北齐中期以后,响堂山与其他地区石窟特征趋同,形成所谓的"响堂样式"。而这一变化过程正是高氏家族由"胡化"转为"汉化"的最好证明。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美学、心理学方法,从洞窟氛围、造像与观者距离、洞窟内外环境比较等方面初步探讨了佛教石窟造像的视觉心理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佛教造像是佛教思想传播的承载体.它也是各时期的社会面貌和民众的审美意趣、民族自信心的体现.佛教造像的形象塑造反映出各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底蕴、审美观念和民族向往.佛教造像艺术与外来文化、本土文化的完美结合,继而出现各时期不同的美学风格,使中国宗教文化更加精彩,并在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山的风格     
您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山。树,从您的怀抱里伸向天空; 鸟,在您的微笑中飞进云霞。而您,却静静地站在那里, 雨来了,也想不起为自己撑一把小伞。  相似文献   

19.
此稿着重分析了泰安北魏太和十八年金铜佛像在青州风格佛教造像形成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之后,讨论了典型青州风格形成时期,广义青州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佛教造像,以及青州地区继续吸收外部因素,和青州风格对外部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20.
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之一,在我国石窟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艺术价值得到史学界许多著名专家的充分肯定.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等原因,50年代正式搬迁至甘肃省博物馆,后经专家呼吁,地方政府及文物部门通过努力,部分文物已回归天梯山,并建立陈列馆展出,而石窟原址也得到初步修复保护,为天梯山石窟整体恢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