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材解读《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论文单元说明指出:阅读这些作品,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品味这类文章的语言特点。二、学情分析多数学生平时对科普类文章阅读较少,对传统建筑接触不多,加之文章篇幅较长,概念术语较多,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三、教学目标1.通过对文本重要段落及关键语句的解读,掌握把握  相似文献   

2.
正在高三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内容。对语文教学来说,教师课堂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同时还要对文章整体内容和情感进行解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近年来全国多地高考语文试卷纷纷出现了对文本思路、行文脉络考查的试题,学生要想准确且快速地对文本进行解读,就必须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文章的行文思路就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关键。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谈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  相似文献   

4.
互动空间     
杨老师,我是一位新入职的教师,您能告诉我备课中解读文本的有效方法吗? 杨红兵: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好,因为解读文本是备课的关键环节。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刻、全面、系统地解读。比如,对于故事性很强的文章,我们可以采用“抓主线读书法”来解读文本。第一阶段——理清线索。要先理清文章的“情节线”,也就是要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分哪几部分写的,是否有重要的线索标志,然后,抓住文章的“情感线”,体会情感随着事件发展发生的变化,我们要善于发现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1.走进文本,培养阅读能力:强化语境观,理解语句,概括含义,把握观点;.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把握文章主旨。2.走出文本,提高语文素养:走近钱钟书,勤读书善思考;寓言个性化解读;寓言创作尝试。教学难点难点:理清思路,把握主旨。重点:强化语境观念,理解重要语句,把握作者观点。教学方法研读法:走出脱离文本、架空分析的误区。点拨法:使学生研读有法可依,避免盲目。教学思路一、激发阅读热情教师可先背诵钱钟书的一些名言,再引出其人,简要介绍。目的: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以及阅读文章的热情,为课后阅读其作品创造氛围。二、感知文章基调学…  相似文献   

6.
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各部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比如上下文的连贯性、前后文的逻辑性,我们称之为文脉.有些文章,单线运行,脉络清晰,显而易见;有些文章,明暗线交织,数路并进,梳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解读文本时,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庖丁解牛",理清文章的结构和层次,知道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描写和勾连,最终实现写作目的的.脉络梳理清楚了,教学就会简洁、流畅.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文本解读教学策略,组织学生面向核心素养培养需求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加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文章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策略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能为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文本的解读方式多种多样,不一而足。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文本解读也是有规律的。如何提高课堂文本教学的效率,是文本解读的一个重要话题。笔者以为,要善于结合文本内容,抓住核心点,"一字立骨",解读出文本的"精气神"。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即选择现成的文章,并按照一定的训练目标和线索编排在一起。因此,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一个综合、完整的信息系统。可见,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是个性化行为,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和随意性。文本解读可从解读思想内容、言语形式和风格流派等三方面入手。本文主要从文本的思想内容入手解读初中语文文本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中,“教什么”其实要比“怎么教”重要得多。确定“教什么”是教学的第一步和前提,这一步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要对文本有一个的正确解读,并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依据文本内容确定教学内容方法,进行多元探寻。  相似文献   

11.
《囚绿记》的主旨探究一直属于热点,然而,在众多解读文章中,却忽略了文中的一个重要物象——“窗”.结合文本内容与作者陆蠡的情感背景,深入探究隐藏在“窗”背后的一种解读可能.  相似文献   

12.
记录了解读《火烧云》的基本步骤以及在解读的过程中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过程。编者意图解读,定位课时训练总体方向。站在教材、教材编者的角度结合新课标年段要求,思考编者把文章放在这里是想通过这篇文章让孩子学到什么;文本主题解读,找准课时训练主要内容。探寻文本作者生平,文章原著,把握文本原意和作者原意。结合孩子身心特点,找到适合四年级孩子接受的内容;言语形式解读,挖掘课时训练语文要素。落实"语用"最关键的一步,全面、细致地分析,解读文本,挖掘出本课语言训练要素:语言的变化。以期让孩子通过这一节课的实践领悟作文时语言要变化;去伪存精筛选,落实课时训练语文要素。再一次横向、纵向分析,落实课时目标的制定。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6,(12):38-39
<正>崔峦老师说: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二是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教学实施。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一文中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可见文本解读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准确解读文本是有效实施语文教学的关键之一。如何准确解读文本?"课后习题"就是一个很  相似文献   

14.
<正>带领学生有效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也都提出了很多解读文本的策略与方法,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对课文前后内容进行对比,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我就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泉城》的教学来谈一谈自己的做法。一、前后段对比,理清文章的结构阅读教学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内容之外,还要让学生掌  相似文献   

15.
从场域视角来反思《祝福》教学,发现教学的思维固化严重,具体表现为文本解读在低位徘徊,授课方式“多元”尝试缺位。学生迫切需要新的课堂范式。新的课堂范式,不只是形式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内容上的扩容。引入时代视野,把文本放到社会中来思考;引入场域对比,在深度与广度上进行文本解读,将单一的课文解读扩容至多样文本的辨析,重视经典文章的延展性和外生性价值,力求借此文“反哺”后续鲁迅文本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是第一步.也可能是最为关键、最为根本的一步。在新课程背景下,强调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很多教师也热衷于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理解。但是多元解读并不等于随意解读.它仍然要以教材为依托.应该是在充分挖掘教材基础上所形成的多种理解。而目前的文本多元化解读存在着一种泛滥的趋势,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错位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生活的本真观照作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一、整体阅读,把握中心整体阅读一篇现代文,先要做到两点:首先要了解一些非文本的相关信息,如文章的作者、写作的时间及作品后面的注释等。因为这些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往往是解读文章的关键。其次是对文本内容的整体认知,它包括:(一)理清文章脉络,即了解文理。做到知晓文章每一部分内容是什么,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的关系,它们是如何彼此照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二)在理清文脉的前提下,跳出文章之外,博观而约取,归旨摄要,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对于大阅读而言,看不清文章的中心主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容易犯断章取义的错误。二、…  相似文献   

18.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文本,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理清文本的脉络,对文段的内容能准确地解读。在5个选项中,A项“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错,原文是“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这说明清高孤傲是有人误读,而不是钱钟书的本性。D项“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错,“寂静钱钟书”围绕的应该是钱钟书而非各种人。参考答案:A D。  相似文献   

19.
诗歌文本是高中语文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直接影响着高中生对诗歌文本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和掌握,诗歌文本解读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点和难点内容。因为相对于其他题材的文章来说,诗歌更加抽象,其内涵更加含蓄隽永,高中生在理解和掌握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创新,以此促使高中生能够更好地解读诗歌文本。笔者针对高中语文教学诗歌文本解读的含义和重要作用进行了探究与分析,并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希望有助于高中生感悟到诗歌文本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正>一、第一次文本细读课:意象的多元组合十二年前,学校举行同课异构研究课评比,篇目是《说"木叶"》。笔者以"用符号学的观点解读《说‘木叶’》"为主题参加了这次活动,备课时力求在求新和求实两方面做文章。在"求新"上,笔者尝试用西方符号学的理论来解读意象。符号学认为符号分两类:一类属于认知的符号,如"美人""月亮";一类属于感官的印象,如"蛾眉""婵娟"。前者可称为物象,后者就是中国古典诗歌里的"意象"。为什么有些符号会带给读者感官的印象呢?符号学认为,当一个语言符号,在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