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所谓大班额现象,是指每个班的学生人数超过标准人数的百分之二十以上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我国教学水平发展极不均衡,学生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而从教育欠发达地区流向教育发达地区。大班额现象导致的后果表现为教学资源的缺乏,严重影响当地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加大学生学习水平的差距。特别是大班额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笔者现针对大班额环境下如何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
李姗 《教育技术导刊》2014,13(9):176-178
大班额是指班级学生人数严重超过常规班级学生人数数量的一种教育现象。当前,各大高校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教学普遍采用大班额教学。分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大班额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该课程实施大班额教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大班额”是指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存在的班级人数超标现象。“大班额”不利于义务教育公平,会造成城乡间、校际间教育机会不均等,学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以及班级学生受教育过程不公允等问题。对大班额现象,要积极寻求对策予以化解,消除其带来的弊端。  相似文献   

4.
由于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建设,我校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每个班都有学生60人左右。根据有关规定,班级学生人数以45人为宜。对照此规定,我校所有班级都是大班额或超大班额。众所周知,大班额给教学带来了种种弊端。面对大班额,加上语文教学工作的繁杂,尽管教师每天都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教学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在无法改变大班额现状的情况下,怎样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呢?笔者通过近两年的实践,觉得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一  相似文献   

5.
李彦清 《考试周刊》2014,(57):43-44
<正>所谓大班额,指班级人数超过法定人数和班级规模超出教育规律允许的人数。2002年6月,教育部明确规定"56~65"为大班额,"66以上"为超大班额。《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1》中最有影响力的调查篇章《我国中学超大班额现象的调查》显示:大班额、超大班额主要集中在县镇与城市,以城镇最多,且超过50%;从小学到高中,大班额和超大班额逐步增多。在大班额环境教学中,普遍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成了新  相似文献   

6.
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幼儿教师的需求量剧增,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扩招和增设导致大班额培养现象。大班额培养现象表现为班级人数严重超载、师生之间互动效率较低、优质实习基地不足等。大班额培养影响学前教育公平的实现,影响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质量,教师要积极提炼研究项目,巧用课堂管理制度,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制定动态导生制,并实现动态、静态评价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城市人口的急剧扩增直接导致了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学生人数的增多,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已难以满足当前教学需求。在教育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扩大班级人数成为大部分学校缓解困境的通用之策。但实践表明,班级规模与课堂教学质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大班额教学模式对学校管理与发展、教育质量提升都存在不利影响。化解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问题已成为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一项紧迫任务。基  相似文献   

8.
小班化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也是教育追求的目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班额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大班额一般指55人以上的班级,由于人数多,学生的差异性更为显著,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笔者长期担任55人以上的大班额数学教学任务,在不断的摸索、  相似文献   

9.
小班化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也是教育追求的目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班额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大班额一般指55人以上的班级,由于人数多,学生的差异性更为显著,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10.
一、“大班额”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内涵 1.“大班额”概念的界定 对“大班额”这一概念较为准确的阐述应该是“规模过大的班级”或“人数过多的班级”。班级规模俗称“班额”,即指“在一位特定教师指导下的一个特定班级或一个教学团体的学生人数”。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与欧美国家不同的授课组织形式,相对于欧美国家而言,我国的班级较为固定,因而,在我国班级规模实际上往往指的是一个班级内学生人数的多少。  相似文献   

11.
新的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教师教学与课改同行,作为参与、合作、研究的身份融入课堂,以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为主旨,引导学生一同成长。然而近年来各种原因,部分学校班级人数严重"超载",出现一种大班额现象,使教学难度加大,课堂上难免顾此失彼,导致学生学习分化,良莠不齐,有碍总体教学水平的提高,给新课程具体实施带来影响。尤其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改观这种局面,如何克服大班额和师资力量之间的矛盾,全面提高教学水平?本文就大班额语文教学探讨小组学习模式在课堂上运用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小学的大班额现象比较突出,有些农村小学或示范学校的班级授课的人数甚至远远高于教育部规定的班级人数,大班额教学的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班额过大,学生过多,教育教学组织管理难度大,作业批改任务重,体验参与活动难以到位,教学效果也难以保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照顾到每位学生,不利于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3.
裴文斌 《甘肃教育》2014,(19):73-73
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求学有了更高要求,不断地从基础薄弱校向教育资源优质校转移,这样就形成了城区学校学生爆满,作为城区校,每年学生人数一再翻新,大班额对我们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带来了诸多困难,制约了体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破解大班额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每学期开始,上好第一堂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模与效益的情况,通过文献资料和调查研究发现:其一,从2005年到2010年,全国城市中小学、县镇中小学的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农村中小学在校生人数逐年减少。其二,同2009年相比,2010年西部地区初中阶段的超大班额比例、小学阶段的大班额比例均有所下降,而宁夏中小学的超大班额和大班额比例却有所提高,且高于西部地区超大班额和大班额的平均比例。合理的办学规模是保证较高办学效益的前提,学校规模布局的调整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为前提,方便学生入学为重点;采取提高领导和教师的认识,强化区、市、县级统筹规划工作,完善学校管理体制,合理规划学校规模与班级人数,建立动态的学校规模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当前,许多地区(尤其是农村)由于师资还相对匮乏,大多数学校仍采取大班额教学。这种大班额的教学模式,学生人数多、年龄跨度大,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等诸多因素都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从而提高大班额教学效率是广大教...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因学生人数激增,而办学规模和师资并未得到相应改善。农村初中普遍形成了“大班额”教学。每班学生都在60人以上。甚至超过70人。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择校,使教学质量较高的重点学校、城镇学校及市区学校也形成了“大班额”教学。大班额学生人数多、差异大,学生情况复杂.教学过程组织难度加大。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着很大的矛盾。那么,在大班额现状下,语文教学中如何化解两者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呢?以下是我在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7.
<正>所谓大班额,指班级人数超过法定人数和班级规模超出教育规律允许的人数。2002年6月,教育部明确规定"56-65"人为大班额,"66人以上"为超大班额。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它将班级的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成相互学习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能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得到尊重,并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提供较好的帮助。因此,探究大班额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大量农村务工人员子女进入城市,使得城区学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让孩子上一所质量好的学校更是每个家长的心愿。面对"大班额"环境,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育质量,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一、大班额环境下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课堂学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重在培养学生课堂教学中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举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大班额已是城区学校的普遍现象,在大班额环境下如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需求以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广大城区学校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提出《初中大班额环境下满足学生差异需求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旨在探索大班额环境下兼顾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有效教学策略,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让教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有效,给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为了改善城市新区小学大班额教学问题,提高城市新区小学的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公平,文章首先从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难以实现高效管理、增加教师的负担、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四个方面分析了城市新区小学大班额现象带来的问题,然后从政府投入不足、农村教育质量过低、家长传统观念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了城市新区小学大班额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城市新区小学大班额现象的应对策略,包括加大政府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回流;加强宣传力度,更新家长观念;改进大班额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