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淑燕 《现代语文》2009,(10):121-123
20世纪90年代,受政治语境淡化和商业语境强化的双重夹击,英雄形象的塑造更加个性化,出现了关山4林、梁大牙、李云龙等被称为“另类”的英雄主义形象。尤其是《历史的天空》中梁大牙形象的塑造更具有突破性,在写作上更倾向于颠覆传统,显示了当下多元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传播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影响日益明显。对于中国而言,要在文化传播中塑造有魅力的国家形象,首先要重视文化输出式传播,同时也不能忽略塑造国内文化形象。而在已有基础上,要更好地在文化传播中塑造国家形象,要充分重视到传播渠道与传播效率的不对称性;文化传播中原创性、时代性要进一步提升;文化输出不能只满足于量的扩张,更要有精品意识,从而在全球化语境下真正通过文化传播塑造立体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的乡村女性形象受到媒介的普遍关注。印刷语境中的乡村女性形象突出了人们对伦理价值的重新思考,声像语境中的乡村女性形象突出了时代感和娱乐性。两种媒介不约而同的采用了"俯视"的角度和有倾向性的性别视角,未能摆脱"刻板印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4.
青春形象一直是文学书写的主题之一。《绿如蓝》以"历史倒置"的叙事策略及传统武侠小说的书写模式塑造了以章第中为代表的青春群体形象。他们在高考的压力下努力拼搏、勤奋刻苦,盲目认同现实,缺乏批判精神,可谓"单向度"的青春形象。在消费主义时代语境下,这种形象与以《小时代》为代表的身体化、物质化的"青春形象"截然不同,从重建中国文学青春形象的角度来看,无疑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约翰·福尔斯的杰作《法国中尉的女》以新颖的叙事技巧丰富的叙事层次塑造了一个聪颖、叛逆而叉神秘女性形象莎拉.本文借鉴西方女性主义叙事学对叙事话语和性别身份的研究,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重新解读莎拉的形象,分析福尔斯是如何在男性语境中还原一个文化他者的新女性形象,进而思考莎拉这一新女性形象的出现对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历史语境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媒介化生存下,网络形象的自我塑造是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辅导员网络形象塑造在缺场交往与在场缺位的错置、职业形象与自我形象的交织、现实自我与理想镜像的冲突、理性引导与情感传播的张力中面临着时空、角色、发展和交往等多种困境。提升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需要不断提升媒介化生存语境下辅导员队伍的网络形象,从辅导员网络形象自我塑造的意识、能力、规划和技术手段出发,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7.
<红日>是一部"红色经典"的代表之作,小说在激烈且规模宏大的战场描写中成功塑造了一批解放军的英雄群像.然而,即便在革命的语境之下在英雄背后默默支持他们的女性也不容忽视,巾帼不让须眉,从花木兰就开始的英雄形象在这里得到延续.文章试图在革命的语境之下对于<红日>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并探讨作者在塑造女性形象过程中文本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8.
中国出版了五部关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传记、评传。作者虽然极力想呈现出伍尔夫的风貌,但是伍尔夫的传记所塑造的伍尔夫形象并不一定符合她本人的样貌。传记是作为接受者的作者对伍尔夫的一种认识,其塑造的形象又会影响到读者对伍尔夫的接受。因此,伍尔夫的传记既是接受伍尔夫的表现,也是其传播的途径。考察传记对伍尔夫形象的塑造,可以了解到中国接受伍尔夫的一个侧面,从而管窥不同时期人们心目中的伍尔夫是怎样的形象,进而揭示不同时期的文化语境和心态。  相似文献   

9.
文本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女性意识的张扬正受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将王实甫《西厢记》及其对崔莺莺的塑造放在这样的语境下重读、思考,并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有关女性形象的论述以及中国古代“节”戏加以比较,有助于开阔我们中国古代戏曲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从公文语言内在的文化蕴涵和文化特质探寻其审美形象时就会发现,现代公文语用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富有典型的语义符号表征意义。这些扁平的文字符号,蕴藏着极其微妙的形象表征。这种"表征形象"凝结在公文语言具体的词语组织形式中,浸润着中国文化特有的基因,在公文特定的语境里得以塑造和强化,并成为现代公文中具有普遍性、象征性和代表性的形象表征。  相似文献   

11.
从视听语境的视角出发,我们发现电影作品透过影像传播来外显表达阜阳的正反形象,借助文化定位促进正面形象在受众脑海中的认知,并凭借意义探寻启发受众对银幕塑造的正面形象进行审视升华,从而对阜阳形象进行复杂超越。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裔作家拥有双重文化身份,具有双重文化视野,他们在后殖民语境下塑造出了想象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同时根据切身观察体验塑造出了他们心目中的美国文化形象。从形象学的角度研究这些可以发现美国华裔作家在后殖民语境下塑造中美文化产生的影响、存在的问题以及美国华裔作家还应做的努力,以便在全球化进程中更好地促进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增进世界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3.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审视产品对品牌识别所起的作用,使产品设计的层面从较单纯的功能、形态设计延伸到塑造、引导企业产品整体形象的战略性设计。并对产品形象的构成,产品视觉形象的表现要素做梳理。针对不同的产品类型,探讨品牌识别与产品形象各构成层面的相互关系,借助视觉图像看板使塑造产品形象的方法更直接、更生动。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语境中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开始逐渐崛起。导演身份的本土化、多元化代替了过去的单一化,转变了传统叙事模式,强化了人文关怀价值。在塑造良好“新疆形象”及中华民族身份的整体建构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章燕 《滁州学院学报》2009,11(4):20-21,63
本文从文化相对主义及东方主义等角度对黄玉雪塑造的"模范少数民族"形象进行解读,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指出其不能真实代表美国华裔,甚至歪曲了华裔的形象,是西方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对东方实行文化霸权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建国之前,鲁迅形象的建构主要经历了“五四”时期、左翼时期、延安时期等三个阶段.由于不同社会文化语境存在着差异性,鲁迅形象分别呈现出不同的面孔.作为中国现代社会的一个“卡里斯玛典型”,鲁迅形象塑造背后蕴含着诸多革命性因素.鲁迅形象和20世纪中国重大问题形成了一种同构关系,要想厘清中国革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鲁迅形象是一个有效切入点,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创作构思的程序上,作家自始自终不能脱离对形象的塑造。这是由文学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如何,最主要是看其中的“典型形象”塑造得是否成功。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证明,凡是塑造了具有高度概括意义的、能深刻反映社会生活并揭示其本质意义的“典型形象”的作品,都是优秀的,富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及其艺术典型产生于生活,来源于社会,经过作家精心加工,精心提炼。因此,他们“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有普遍性”。【I]典型形象的复杂性与普通的文学形象相比…  相似文献   

18.
在"五四"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苏雪林的代表作品《棘心》深受西方宗教文化影响,引发了她的精神同构。她把慈爱、忠贞与牺牲精神融入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中,使其充满性灵之美。从原型理论角度探讨《棘心》中的母亲形象,可以发现其中蕴涵了圣母、受难者和救赎者等多重宗教意蕴。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创作了大量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通过对作品中中国的描写和中国人形象的塑造,表现出他对中国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与看法。文章拟通过对其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分析,指出他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特点,以及这一形象与文本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的关系,并进一步运用形象学理论来分析这一形象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蝴蝶和坦克》通过发生在围城马德里的一个悲剧故事,塑造了与"英雄"、"硬汉"不同的一类"反英雄"、"非硬汉"形象,在艺术表达上体现了一种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尤其是在传统叙事基础上的突围。它表明,"非代表作"是经典作家寻求新的突破并借此试图发现更丰富独特表达对象和更强大别致表现力的结晶和体现;在当下外国文学经典重构的语境下,经典作家的"非代表作"应该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获得更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