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地球科学的影响和贡献不仅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还取决于人们对地学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取决于地学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在资源环境和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探讨如何加强地学文化传播,实现科学发展,已经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对此,含地学类高等院校的地学教育工作者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培养一批有深厚地学文化素养和较强传播能力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英国自然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科技传播包括科技新闻、科技出版、科技信息、科技咨询、科学普及、科技影视、科技交流、科技写作与翻译、健康传播等诸多领域和部门,在传播科学思想、科技成果、科技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并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天,科技传播面临着新的环境和许多新的挑战。要发展我国的科技传播事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首先要深刻理解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们所处的新形势与新环境。我们面临的新形势与新环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社会转型。现代社会正在由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我们称为信  相似文献   

3.
论科普读物的教育功能●阮林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其力量不仅取决于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科普读物正是通过传播科学技术知识,达到发展科学本身的目的。当科普读物作用于不同层次的读者时,必然对他们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有种舆论认为,科普过时了,研究科普没有用了,应该用科技传播代替科普。其理由是,国际上关于科普的称谓基本上已经退出了主流地位,代之而起的是科技传播的概念,不仅在大学里设置了科技传播专业和课程(准确地说,是科学传播,science communication),而且,在媒体日常报道和大众阅读中,也主要以科技传播见称。在国内,无论是理论研究、科普行业内部或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中,大多已经把科普与科技传播看成一回事了。于是,在平时的称谓和著述中,也都不加区别地把两者作为一回事来指称。但我认为,科普与科技传播在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目前我国的民族地区由于大众传播技术发展缓慢、媒介对外传播过程中的能力不足、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以及传播人才匮乏等情况,导致了民族地区在信息传播中的弱势地位以及民族地区对外传播“不对称”的现实情况。从主流媒体有关少数民族以及民族地区的报道来看,形象“被刻板印象化”、新闻报道被“问题化”、报道形式单一、报道内容缺乏深度。因此从媒介生态角度看,为了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必须努力发展民族地区传播事业,打破传播失衡的格局,通过多种措施来有效提升民族地区的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田松在科技哲学领域内的基本学术观点和研究兴趣 ,首先对该书的整体结构以及出版背景作了简要的介绍 ,对“新科普”与“公众理解科学”的概念进行了阐述 ,基于此作者提出了对什么是科学这一命题的理解 ,并阐明了传播科学精神是科普过程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实验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科学教师要认真研究科学实验,善于创新改进实验器材、优化实验设计来引导学生对科学进行深度探究。针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光的传播”一课中原型实验的不足,通过改变光源,改进光屏、小孔等实验器材,优化实验设计,既可以让学生有效探究“光的传播”,又能验证“光的直线传播”结论,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小孔成像”的原理。  相似文献   

8.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河南省的“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在服务“三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既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又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既创新了农村组织形式,又发展扩大了农村科技事业;既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又增强了党群、干群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9.
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弗兰西斯·培根梅凤翔教授指出:“Lagrange和Hamilton创立的分析力学,既是数学、力学、物理学这三大学科的基础,又是许多新兴学科的生长点;不仅是研究科学与技术中多种复杂问题的精美工具,而且其运动规律的独特表达形式远远超出了经典力学的限制”。天津大学博士生导师邱家使教授,把分析力学的理论与方法用于复杂机电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解决了国家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二次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证书,与多家单位合作创经济效益2.9亿元…  相似文献   

10.
融媒体时代到来,信息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为推动科普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科普传播必然要进行全方位的创新。通过分析融媒体时代科普传播创新面临的现实境遇,对科普传播创新的路径进行了探索,以期增强科普传播实际效果,发挥科学普及的作用,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1.
科学文化传播是科学普及的新概念.科学史教育可以在科学文化传播中扮演比较特殊的角色,可以成为现代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资源.科学史可以从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哲学思想、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等方面为大众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倡导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进行科学史教育,能够提高大众科学素养,实现科学文化传播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发展政务微信已进入各级政府机构议程设置视野。政务微信有效传播取决于值得信赖的信息源和可被理解的传播技巧两个方面。"广东教育"微信通过准确定位自身目标、坚持"内容为王"、充分利用多元化媒介和灵活有效的传播技巧、科学有效地应对舆情等方式,增强了"广东教育"微信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对探索新媒体环境下政务微信有效传播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正>一般来说,科学的大众化经历了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与科学传播三个阶段,其目标是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而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应该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即所谓的"四科两能力"。但是在不同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在传统科普阶段更多的是科学知识的普及,科普的对象被看作是等待科学知识填充的"器皿",而这样做的出发点也是假设公众在科学方面知道越多对科学越支持,同时这也是  相似文献   

14.
首先谈谈对于辩题中“科普”这个概念的认识。“科普”就是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以及包含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而“科普教育”是传播科学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告诉我们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我们认为我国现实的需要是判断谁的科普教育更重要的主要依据。我们不否认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从我国的现状来看,成人的科普教育比青少年更重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来看,成人的科普教育显得  相似文献   

15.
战略传播因适用于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各领域而备受政界和学界关注。通过追溯战略传播内涵的发展历程,探究现代公共关系学奠基人爱德华·伯内斯倡导的三大核心理念对战略传播的学理贡献,即目标群体的心理分析、打造标志性符号和科学的游说,聚焦里根政府对苏联战略传播的特点,深度剖析影响战略传播发挥效用的核心要素。研究发现:战略传播以“告知”为底色,以施加“影响”,改变受众的行为、为己所用为终极目标;战略与战术之间的协调一致,价值观与标志性符号的紧密结合,以及基于专业知识的劝说是确保战略传播成功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6.
加强"科学教育"师资培养及专业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特别是精神文化的需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彻底铲除“伪科学”,普及“科学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目前我国从事“科学教育”的人才严重缺乏,因此,加强实施“科学教育”的师资和传播人才的培养,加强其学科的基本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天府之国的一支奇葩──评庞小峰的《非线性量子力学理论》周凌云(昆明理工大学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093)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弗兰西斯·培根编者的话十余年来,拜读过不少自然...  相似文献   

18.
在传播社会学的视野里,《论语》既是春秋时期贵族政治兴起和礼制复兴的产物,又是城邦制民主政治兴起后,“士”阶层文化消费、伦理教育思想与文化传播社会科学的征候。作品中诸多审美范式和哲学对话方式被春秋时期及后世传媒文化频繁援引,作为一种新型“哲学咨询”式知识传媒形态,它被发现或未被阐释的传播社会学知识俨然成为春秋社会的“转述者”。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与近代科学传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辛亥革命时期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出现了新的形势。科学传播的途径进一步扩大 ,传播的内容更为丰富 ,传播的主动权已经从过去的外国传教士转入中国知识分子手中。这些变化直接导致国人科学理念的更新与进步 ,发出了“科学救国”的时代强音。辛亥革命时期的科学传播不仅为仁人志士批判封建迷信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在国人中进行了一次重要的科学思想启蒙 ,而且为革命派开展的反清斗争造了舆论 ,为后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科学与民主”口号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二级传播”在大众传播媒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新的传播条件下,尤其是网络传播迅速发展之后,传统的“二级传播”的作用也发生了一些改变。由于网络媒介的特性,网络传播模糊了传播者与受传者的界限,传播的主权不再被大众传播媒体垄断,网络传播的主体呈现出个人化、多元化的特征。因此,“二级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的角色及其在营造公众舆论中所发挥的影响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