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校电子文件档案管理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丹 《兰台世界》2007,(6S):32-33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发展,记录高校各种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和教学活动的电子件随之产生,且逐步增多,这就对电子件档案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高校电子件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高校电子件档案管理,使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北京档案》2006,(8):45-45
2006年第3期《档案管理》郑仁的章,认为目前档案业务指导工作出现了“弱化”与“滥化”两种倾向。“弱化”表现在对电子件/档案的归档管理方面。(1)档案行政管理系统内的指导不力。《电子公归档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的是“由副省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电子公的归档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对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如何开展电子件归档没有任何指导和具体安排。对于下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特别是基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来说,没有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根本无法开展对电子件/档案管理的业务指导工作,造成基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档案业务指导职责的缺失。(2)档案业务指导工作放任自流。这种状态不仅在欠发达地区或市(地)、县以下基层存在,  相似文献   

3.
电子文件文档一体化管理中的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现在我国已进入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共存,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共存的时代。为了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对其进行前端控制、全程管理,这必将导致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的模式发生深刻的变革,使得档案工作者呼唤多年的“文档一体化管理”势在必行。但要付诸实现,目前仍存在若干制约因素,还需要做许多工作。在单一的纸质文件时代,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是,由各单位业务部门将纸质档案文件立卷、定期向本单位档案室归档,在档案室保管若干年后再向档案馆移交,由档案馆负责永久保管并…  相似文献   

4.
“数字城管”中产生的文件采用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双向归档制。对产生的电子文件进行打印,转化成纸质文件,连同所需的纸质文件一起,按照电子文件的编号进行归档,同时,将所有纸质文件用扫描仪扫描进电脑。通过办案系统生成电子文件,传送到电子档案数据管理中心归档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文件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群 《湖北档案》2004,(1):63-64
件中心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国档案界将它定性为一种中间性的件保管和处置机构,更确切地说是半现行件的保管和处置机构。半现行件指的是由于价值的变化既不再值得保存在机关办公室或业务部门,也不能直接送入档案馆或废纸处理厂的那些件。如果用“件暂存处”来表述件中心的中间性,可能会更容易理解。  相似文献   

6.
建立电子文件与纸质档案两套制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电子件已经大量在出现在人们面前,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电子件不能完全代替纸质档案的功能,电子件将与纸质档案共生存,形成新型的档案两套制。这是由电子件的特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大部分单位都实行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并行管理,即以纸质文件为主、电子文件为辅。加强现有电子文件的收集保管工作,一方面可避免将来重复进行数字化工作,有利于档案的检索查询;另一方面可以积累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管理经验,为将来电子文件实行单轨制运行创造必要的条件。电子文件和档案的保护除树立如何保护所存的信息能被长久安全地利用外,还需依据其特性进行日常的保管。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文件的大量出现,文件的记录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纸质文件以及档案的管理受到了巨大冲击,在档案事业正被重新塑造和重新接受的信息时代,需要发展已有理论,建立新的管理思想,前端控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本文通过对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管理中的前端控制思想比较研究,揭示了前端控制思想在文件及档案鲁理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建筑行业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建筑设计的效率得到较大的提高,随之也产生了大量的纸质件和电子件。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管理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如何对建筑设计件进行高效、及时的收集、整理和归档,保证其在生命周期内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是我们档案工作需要探索的问题。本根据建筑设计件的产生形成的特点,提出建筑设计件归档实行全过程管理的思路,与同行们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论并存时期高校行政办公室的档案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月 《兰台世界》2010,(5):45-46
本文论述了电子文件和纸质档案并存发展时期高校行政办公室管理档案的模式和流程以及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好档案工作、完成手工档案管理向现代化档案管理的过渡这一档案工作者深入思考的课题,阐述了纸质档案和电子文件管理的同步性,并预测了"无纸化"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1.
电子时代“双套制”归档的新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健 《中国档案》2004,(12):46-47
现阶段电子文件归档保管面临两大困境:一方面,一些机构电子文件“有人办、无人管”,陷入办文部门随意处置电子文件、档案部门重复录入再还原成数字版本的怪圈,造成重要文件信息的缺失、数字化成本的攀升、管理效能的低下和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电子系统中产生的电子文件由于其凭证性受到质疑,许多单位不得不将电子文件打印出纸质版本实行“双套归档”,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电子政务、电子军务、电子商务等工程的开展,必然会产生大量的电子件,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电子件大量产生必然会逐渐改变传统纸质件的主导地位。为了保存历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大量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件必将转化为电子档案进行保存、提供利用。目前,由于技术力量和实践经验等各方面的原因,电子档案的保护技术和纸质档案相比显得很不成熟。面对这一新的发展形势,我们必须及时采取应对策略,保证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电子文件和纸质档案并存发展时期高校行政办公室管理档案的模式和流程以及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好档案工作、完成手工档案管理向现代化档案管理的过渡这一档案工作者深入思考的课题,阐述了纸质档案和电子文件管理的同步性,并预测了"无纸化"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4.
一、实现馆藏管理综合化目前,我们所保管的档案大部分都是由纸质文件构成的,作为档案保管的主体——纸质档案具有其他档案所不具备的优点。即:原始性、唯一性、准确性、真实可靠性以及生命周期长、对保管条件要求不高等等。而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相比,其优点是来源广泛,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查找、利用  相似文献   

15.
向德才 《天津档案》2006,(10):32-32,33
随着各机关单位形成的电子件的日益增多,其鉴定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鉴定电子件,它与传统的纸质档案件鉴定有什么区别,这是档案部门及广大档案人员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认为电子件与传统的纸质件鉴定相比,其主要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16.
由于电子档案的开发利用,使企业档案工作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一是馆藏内涵发生变化,电子档案体现出资源数字化和空间虚拟化,使得档案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内涵丰富,质量提高,档案图声像并茂。二是技术服务的变化。保管电子件必须考虑物理归档方式与逻辑归档同时兼顾,并考虑到电子件的支持软件、管理数据库、存储格式、特殊的专业应用的软件支持等。三是档案工作的性质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企业的档案工作人员,不仅是以保存纸质档案为主的档案员,而是担负着支持企业高效运行职能的重要工作人员。电子档案的服务对象及用户需求扩大,档案工作可通过网络联结构成一个巨大的信息档案网,档案信息在网络上传输、检索、应用。由此,档案馆不仅是单纯的实体保管机构,还是一个监控各部门电子档案、面向广大用户提供开放的档案信息。四是企业档案部门还要出档案信息产品,围绕企业需求研究信息创效的途径、形式和方法等。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复杂多变的社会活动现象更加依赖于电子媒体。因为社会信息化不断加快,已成为现代档案学管理化的主要途径。就档案工作而言,人们在保管、查阅、交流的档案信息也将队从纸质文件档案转向电子文件档案,就它们的真实性而言,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是同一事物存在的两种表现形式,但是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都具有同等的原始真实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在档案室实际工作中,整理、鉴定、保管等业务工作环节的工作对象是档案实体本身,而收集工作的目标虽然是档案实体,但是它的工作对象却是学校各部门的兼职档案员和管理人员,所以在收集过程中更多地行使了档案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涉及到的更多的是人,产生的作用也远远超出档案的业务工作范畴。如果单纯地把收集作为档案业务工作的一个环节来对待,  相似文献   

19.
档案行政管理的总目标,就是管好那些一切产生和保管"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与之相关的档案事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档案行政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依法行政,它要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按照宪  相似文献   

20.
与传统档案录相比,电子件录在录的目的、对象、时间、手段等方面均发生了变化。本通过对比传统纸质档案与电子件的特点,深入探讨这些变化产生的根源。之后对元数据与档案录的关系、电子件录的走向进行了理论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