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各地办企业吸引投资,很重视改善投资环境。投资和投稿不同,但有相通之处。办报刊改善投稿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目前的投稿环境是好的。改革之年,上下思想解放,言路广开,新人新事层出不穷;报刊都力谋改革,作者队伍不断扩大,等等,都在为新闻出版事业发展铺路。但若仔细检视一下投稿环境,尚有改进的余地。现存问题来自编者、作者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业余作者,近年来经常向各级报刊电台投稿,迄今为止已左国内近八十家报刊电台上发表稿件三百七十余篇。通过投稿,我发现绝大多数报刊对作者都是很尊重的,但也确有部分报刊从不同程度上“冷落“了作者。据我归纳,目前报刊对作者投稿作出的反应大体上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日“特别积极型”。报刊收到作者的来稿后,及时向作者发出“收稿通知单”或“用稿通知单”抑或退稿信。稿件一经采用即寄报(刊)样和稿酬。《法律与生活》、《秘书之友》、《人才开发》等报刊就属于此种类型。二曰“积极型”。报刊收稿时不向作者发出任何“信号”,若刊用就寄报(刊)样和稿酬,不采用则  相似文献   

3.
我常发现一些报刊,对新闻照片的文字说明很不重视,有的无头无绪,让人摸不着头脑;有的行文不通,用语不准。如中国农民报曾登过一组农民在石家庄投资办企业的照片,其中一幅照片的说明中说,农民投资“兴办了一座最大的”儿童游乐场。这个“最大”的范围是什么?全世界?全中国?还是仅指石家庄?6月13日工人日报第二版有一幅照片,说明的原文是:“上海动物园海狮馆饲养员朱玉兰,摸索了一套科学训养方  相似文献   

4.
钱元俭 《编辑学报》1995,7(4):213-214
稿约,顾名思义是报刊编者与作者间就投稿事宜达成的约定。是编者为保证来稿的基本质量事先提出的对来稿要求的通则。作者一经投稿,即视为同意该刊稿约并愿意执行其规定。因此,稿约是编者联系作者的一种重要手段。 虽然未见有权威机构对科技期刊的稿约作出明确的规定,但事实上科技期刊的稿约早已有其约定俗成的内容、形式和发布方式。随着  相似文献   

5.
这篇“别议”提出的问题值得注意。本刊认为:作者将稿件投诸报刊的同时,实事上已将该稿件的修改权也授予了编者,除非他特别注明不许作任何修改。至于编者在不违背原稿旨意的情况下,如何修改得更好,则是另一问题。 ──编者 先说一宗官司: 一位作者向某报社投稿,经编辑修改后,来稿刊出。作者认为经修改后的稿件已改变了他的题旨,且有一处常识性错误,于是,他向法院起诉编辑侵权,要求编辑承担“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最后,法院判原告胜诉。 因为我也是编辑,十多年来“为他人作嫁衣裳”,体认其中苦哀。…  相似文献   

6.
“凡有引文,一定要注明出处。”这是报刊、书籍出版部门对作者的一点要求。这要求无疑是合理的。因为编者和读者知识面再广,也不可能知道所有作者的所有引文的出处,而引文又要求准确无误,所以得告诉编者和读者一个核查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凡有引文,一定要注明出处。”这是报刊、书籍出版部门对作者的一点要求。这要求无疑是合理的。因为编者和读者知识面再广,也不可能知道所有作者的所有引文的出处,而引文又要求准确无误,所以得告诉编者和读者一个核查的地方。对此,我想提一点“反要求”:报刊在刊登引文的时候,也注明出处。如果认为全部如此没有必要或有困难,起码对一些比较重要的,不为人常见的引文能做到这一点。这样做的好处有四点:一是使文章更加可信;二是督促编者必须查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见到报载一篇杂文:《王安石、韩愈应得多少稿酬?》其中写道:“要求报刊多刊登短小精悍文章的呼声,已经听得不少了,惜乎作者的回响并不强烈,水泡馒头式的长篇依然还占了某些报刊的不少版面,除了写作技术问题,按字计酬的稿费制度,是否也是文章短不起来的因素之一?”作者从稿费制度的漏洞中,找到了又一种“治长致短”的药方,编者同志们自然是赞同的,有的报纸很快转载了此文。但我总以为,若是把报刊上文章冗长的责任一股脑儿推给作者,未免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9.
社论、短评、编者按语都是报刊的声音,而按语则是编辑部更为灵活,简便的发言形式。积极而又恰如其分地运用编者按语这个武器,可以使我们的报刊办得更为生色。如何写好“编者按”?我最近翻阅了一九四七年十月至十二月份的晋绥日报。当时,解放  相似文献   

10.
只知道唐僧肉好吃,吃了长生不老。没想到好新 闻也像唐僧肉,人人都想咬一口。不信你查看有关资料,就可以发现许多获奖新闻屁股后面缀着作者、编者姓名一大串,有的是作者一个、编者几个,有的是作者二三个、编者五六个。反正,五到上十人“集体创作”的好新闻多的是。 这些好新闻真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吗?不可否  相似文献   

11.
如何处理来稿?这是编者、作者都很关心的问题。本刊曾发表过业余作者要求编辑部认真处理来稿的呼吁,介绍过报刊编辑部处理来稿的办法;也曾明确指出过“一稿两投”、“一稿多投”的做法是不对的,还批评过那种对待来稿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可是,目前有些报刊编辑部,在处理来稿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业余作者也颇有意见。面对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面对广大读者、业余作者的呼声,改革来稿处理办法,已经是时候了。 6月14日,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的编者,在《致作者》中就如何处理来稿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读者、作者纷纷来信称赞。这里选登三篇。  相似文献   

12.
如何处理来稿?这是编者、作者都很关心的问题。本刊曾发表过业余作者要求编辑部认真处理来稿的呼吁,介绍过报刊编辑部处理来稿的办法;也曾明确指出过“一稿两投”、“一稿多投”的做法是不对的,还批评过那种对待来稿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可是,目前有些报刊编辑部,在处理来稿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业余作者也颇有意见。面对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面对广大读者、业余作者的呼声,改革来稿处理办法,已经是时候了。 6月14日,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的编者,在《致作者》中就如何处理来稿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读者、作者纷纷来信称赞。这里选登三篇。  相似文献   

13.
如何处理来稿?这是编者、作者都很关心的问题。本刊曾发表过业余作者要求编辑部认真处理来稿的呼吁,介绍过报刊编辑部处理来稿的办法;也曾明确指出过“一稿两投”、“一稿多投”的做法是不对的,还批评过那种对待来稿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可是,目前有些报刊编辑部,在处理来稿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业余作者也颇有意见。面对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面对广大读者、业余作者的呼声,改革来稿处理办法,已经是时候了。 6月14日,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的编者,在《致作者》中就如何处理来稿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读者、作者纷纷来信称赞。这里选登三篇。  相似文献   

14.
元旦过后,河北省石家庄市一位中年人拎了一大包稿件来到编辑部。打开一看,全是些社会性文艺性的通讯报告,没有一篇适合本刊发表。编者只好遗憾地介绍他另奔其它报刊去“碰碰运气”。这种事先不考虑投稿方向,写好了文章再找“婆家”的做法,虽不能说一定“嫁”不出去;但盲目性也实在太大了。  相似文献   

15.
一桩不可忽略的小事张赫玲我们的报刊在稿件安排停当后,是否应该给作者寄用稿通知单,让他在看到报刊以前,先来个“早知道”?报刊出版后是否应该立即给作者寄样报样刊,满足其先睹为快的“心理需求”?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因为这是报刊编者充分尊重作者的表现,利于在编...  相似文献   

16.
“一般不退”与“一般都退”我们大多数报刊编辑部都有一条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来稿“一般不退”,三个月未见采用通知者,作者可另行处理。既然大家都有言在先,而且众口一辞,作者每发一稿,须得静等三个月,只有投稿的义务,没有责问的权利了。这样做,我觉得有三弊:一是有的稿件并非无  相似文献   

17.
1月9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栏刊有几句“编者的话”,明告作者:“拟编用稿件,于收到后一周内通知作者,未收到通知的可自行处理。”本人是个常“爬格子”的人,因而对于《今日谈》编者的话,格外多一层感想。现在办报办刊物,编者一定十分忙碌。因而有许多报刊宣布:由于来稿多,人手少,一般来稿一律不退,望见谅。那么,“来稿一律不退”,作者何时能知道稿件能用或者不能用呢?许多报刊似乎不谋而合,规定:3个月(或2个月)内不见录用通知,可另行处理。这是要命的二三个月!常常有许多稿件,因为有二三个月的折腾,“少年”变“老头”,新意成旧话,最终不能面世。不少作者恪守不“一稿多投”的写稿道德,但又有收到退稿后改投他处、“周  相似文献   

18.
困扰企业发展的三角债,舆论监督之声不绝于耳,问题也得到了初步解决。相形之下,另一种债务,一种存在于新闻界的“稿费债”,却不那么受重视。以笔者自身的“遭遇”为例,一年来在各种报刊发了大大小小的文章数十篇,有的报刊在文章刊出后不久,便在寄送样版报的同时,把稿费也及时汇来了,这当然令人高兴。然而,这种对作者负责任的报刊为数甚少,绝大多数都是作风疲塌,能拖就拖。时至今日,仍有十余家报刊用了我的稿子以后,稿费迟迟不  相似文献   

19.
稿件是编辑的原材料,有了高质量的来稿,编辑才能加工成高质量的文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作者投稿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着报刊的质量。编辑要联系作者,组织稿件,首先必须研究作者的投稿心理。有的编辑常常埋怨作者不了解编辑工作的甘苦,对编辑有误解。其实,有些编辑也不一定了解作者的投稿心理,因此需要加强双向信息反馈,沟通心理联系,达到相互理解。一、期望心理。稿件一经投出,作者便期望能及  相似文献   

20.
常读报的人会发现,近些年,大小报刊上某征文、某杯赛日见其多。企业掏钱,编者匠心安排,突出处理,醒目处冠之以厂家或产品名称。笔者几次看完主标题后,“×××征文”跳入眼中,其字体大小俨然副标题,险些认为是文章的一部分,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厂家要扩大知名度,推销产品,报刊等传播媒介想吸引读者,鼓励作者踊跃投稿,举办征文活动不失为一种好措施。但是,有些报刊搞征文一类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