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平安时代最早的一部物语文学作品《竹取物语》问世之后,各种物语作品相继出现,十分盛行.在《三宝绘》(984)中曾有这样的描述:当时的物语“比大荒森林中的草还繁茂,比有矶海之浜的砂粒还要多.”但是,这些物语作品至今已散失殆尽.现在,早于十一世纪新出现的《源氏物语》的物语作品,仅存《宇津保物语》和《落洼物语》.《落洼物语》的作者不详,俗传为源顺所作,但不足为信,据推测为一身份不太高的男子所作,经后人补写而成.成书的时间也不确定,一般认为在《宇津保物语》之后,也有的  相似文献   

2.
《伊势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和歌物语。它几乎与《竹取物语》同时间世,两者一起被称为平安时代物语文学的先驱。 物语文学产生于10世纪初,一开始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虚构物语,它是将民间流传的故事经过有意识的虚构,并加以润色、提炼、加工而成的故事,具有传奇的色彩,故又叫传奇物语,其代表作品有《竹取物语》和《落洼物语》。另一类是和歌物语,它是以和歌为主将和歌与散文融为一体,互为补充,使之成为整部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文体形式,近似于我国唐代孟(?)所撰写的《本事诗》。和歌物语以《伊势物语》和《大和物语》最有代表性,它对日本后世文学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成书于11世纪初期的现实主义宏篇巨著《源民物语》,  相似文献   

3.
《落洼物语》是日本现存最早的、文学体裁相对独立的继母虐待继女的作品,《住吉物语》亦是日本有名的继母物语。两部作品在登场人物、继母的虐待、继母的结局等处类似,但在故事的结构、姐妹的态度、父亲的态度、救助者等方面却存在不同之处。且两部作品中都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但是所体现出来的善恶观亦存在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源氏物语》作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长篇散文体小说,早巳为众人所知。它是一部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水准都堪称日本古典文学叙事作品的集大成之作,它的出现绝非偶然。然而为《源氏物语》的出现做基础和铺垫的《竹取物浯}、《伊势物语》、《落洼物语》至今还鲜为人知。要考察《源氏物语》的丰富内涵和最高成就,离开了这几部作品,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在这个意义上,重新认识这几部作品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随着古典抒情精神的式微,以批判精神和带有都市宫庭女性特征的散文文学形态代之而起。物语文学作为这个文学形态中的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它的产生标志着日本文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5.
日本江户时代翻案小说盛行,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语》将这种翻案小说推向顶峰。《雨月物语》共五卷九篇,其中卷一第二篇《菊花之约》对《喻世明言》中《范巨卿鸡黍死生交》翻案,卷二第二篇《梦应鲤鱼》对《醒世恒言》中《薛录事鱼服证仙》翻案,卷四《蛇性之淫》对《警世通言》中《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翻案。可以看出,这部小说不同于前期翻案小说,前期翻案小说吸收中国小说的故事结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甚至是直译;而《雨月物语》在吸收中国小说原始精神的同时,又融入了日本本民族的文化元素,由此可以看出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平家物语》是日本镰仓时代(1192—1333)著名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它和这个时期的《保元物语》、《平治物语》、《源平盛衰记》以及室町时期(1336—1573)的《太平记》合称为日本中世纪五大战记物语。由于这几部作品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发展面貌,被日本文学史家誉为“民族的英雄叙事诗”。其中,《平家物语》的思想艺术成就最  相似文献   

7.
《竹取物语》成书于公元9世纪末到10世纪初,作者不详,一般学者认为是僧人等知识分子[1]根据口头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进行加工创作的。它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物语[2],被称为"物语之祖"[3]。同时作为用假名文(日本固有的文字)书写的早期的物语,对后世物语的发展影响深远,在日本文学史上自然占据重要的地位。有日本学者指出:"假名散文以及虚构物语都是以《竹取物语》为起始的,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种看法在今天已经成为常识而无需再做强调。"[4]长期以来,《竹取物语》正是以其物语性而广为流传,本文就其物语性稍作探究。  相似文献   

8.
《竹取物语》是日本传奇性物语中,现存最古老的一部物语文学作品,它同歌物语的代表作品《伊势物语》一起被认为是平安时代物语文学的滥觞。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把《竹取物语》称做“物语的鼻祖”。  相似文献   

9.
日本古典文学名著《平家物语》将非主要人物形象之一——高仓天皇塑造为一个孝子贤王,风雅、注重情感的人物形象,看似有很多的杜撰、矛盾以及不合理之处,实则也是倾注了很大的心血来为作品的主题思想服务的,可谓不合理之处自有其合理的地方。作品对平家之恶的揭示,对"盛者必衰,骄者必败"佛教道理的阐明,以及对日本院政这一政治形式的支持,通过对高仓天皇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表现了出来,可以说作品对高仓天皇人物形象的塑造紧扣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上田秋成(1734—1809)是日本江户时代(1600—1867)读本文学的代表作家和著名诗人。他平生主要致力于日本古籍、历史和语言学研究,提倡复兴古典文学,进行语言改革。秋成的诗歌创作有诗文集《藤蒌册子》,体现了自由不羁的独特风格。他一生创作的小说并不多,其主要作品有《雨月物语》和《春雨物语》等。《雨月物语》由于其内容、创作时间和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中国的《聊斋》十分相近,故有日本的《聊斋》之称。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电脑》2010,(1):48-49
《双星物语2》,是日本PC游戏名厂FALCOM全力推出的《双星物语》系列作品的第二部。  相似文献   

12.
《竹取物语》是日本平安朝的物语文学作品,也是日本历史上第一部以假名创作而成的物语文学。《竹取物语》深受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其中主人公辉夜姬所穿的忘忧羽衣与中国古代的羽衣传说和鸟崇拜有很大的关联,而求取长生不老的追求则主要导源于中国古老的道教传统。  相似文献   

13.
上田秋成是日本江户时代的作家、国学家,毕生致力于日本古文献的研究。他生前怀才不遇,死后因《雨月物语》与《春雨物语》两部小说集而闻名于世。上田秋成一生命运坎坷,但却为人刚直,从不随波逐流,他的文学作品与国学研究充分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学思想与国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芥川龙之介有多篇作品取材于《今昔物语》,以芥川龙之介的五篇作品为代表,从作品主题意义域的开掘、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示、叙事结构的设计变化、局部细节的充实丰富等方面采取细读式的文本解读方法把芥川的小说与《今昔物语》中的原作作对比性研究,比较的结果是清晰展示出芥川把情节简单、主题意义域单纯、人物虚指、原色展示、不介入人物内心、不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今昔物语》中的历史故事改写创作成情节复杂、主题意义域丰富、充分展示人物内心、浓墨重彩地刻画人物形象的现代历史小说,比较中让我们感受到芥川小说独具的艺术魅力和芥川高超的艺术创作才能,他不愧是享誉世界的短篇小说大师。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典籍的大量借鉴是《平家物语》在创作上的一大特点。其中以对白居易诗文、尤其以对白氏《长恨歌》的借鉴为最多。而正如其对《长恨歌》的借鉴主要集中于“描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回到故宫日夜思念”的后半部分一样,《平家物语》借鉴白诗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其对感伤情感的抒发。这一特点与《源氏物语》等平安文学作品惊人一致,由此可见其对平安以来“物哀”文学传统的继承;又由于其后《太平记》等军记物语也都继承了这一传统,因此可以说:《平家物语》是日本古代“物哀”文学传统由中古贵族向中世武士传承过程中的一部承前启后作品。  相似文献   

16.
紫式部是日本平安(794~1192)中期物语作者、歌人。其创作的《源氏物语》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叙事小说,在日本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走进《源氏物语》,可以更多认识作品本身及作者。  相似文献   

17.
李海蓉 《考试周刊》2009,(10):20-21
日本的《竹取物语》与中国的嫦娥神话有着相同的“不死之药”与“奔月”的情节。就《竹取物语》全文来说,这虽只是“大异”中的“小同”,然而这“小同”,却恰恰是这个民间故事在长时间的民间流传中未被随意篡改的部分。从这一点意义出发,本文作者认为这一部分更能代表这个故事的真正目的与民众的趣向。因此,在此文中主要是从探究中国嫦娥奔月传说对日本《竹取物语》影响的角度,对它们的相同部分进行了比较分析和探讨,最终揭示了中国的文学作品的母本对日本作家们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关于《源氏物语》中源氏公子人物形象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女作家紫式部完成于10世纪末、11世纪初的《源氏物语》是日本物语文学的巅峰之作.自古至今.读者众多.可谓妇孺皆知,被誉为“国民文学”。《源氏物语》的外文译本也很多.是最受外国读者欢迎的日本古典文学作品。物语由54卷构成.前41卷讲述了主人公源氏公子的一生。  相似文献   

19.
在日本原始神道的基础上,佛教经过几世纪的磨合,被日本本土文化吸收、改造、融合而走向了日本化,本文以《源氏物语》和《平家物语》为例,阐明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佛教思想对日本文学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20.
敦煌俗字研究推进了中古俗字研究,拓宽了传统文字学研究的视野,同时还对东亚写本研究提供了可贵的方法论启示。今本《今昔物语集》保留的俗字,可借鉴敦煌俗字研究的方法,对其考释中的误读误释加以匡正。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今昔物语集》可以为敦煌研究和日本汉字研究之间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解决前人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