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失其鹿,群雄角逐,胜利的果实最终被刘邦夺取。刘邦在楚汉相争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一统天下”,又使“帝业”稳固地发展下去,探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儒士在刘邦政权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所谓儒士,这里主要指读书人或“通古今,辨然否”的“能任事之人”,用现代语讲,即指知识分子。过去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刘邦是一位憎儒排儒的历史人物,其实这是皮相之谈。不错,刘邦早年是一个“不修文学”、“与人言,常大骂”的无赖。起事后,见戴儒冠的来客竟取下其冠“溲溺其中”,其“不好儒”远近闻名。但是,应该看到,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以及儒士作用的发挥,刘邦逐渐转变了认识。例如公元前207年,刘邦召见郦食其,因知他是儒生,有意坐在床上让两女子给自己洗脚,露  相似文献   

2.
刘邦和项羽     
楚汉战争是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是西汉皇朝得以建立的关键性战争,它在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此次战争的结局令人瞩目,军事上处于劣势的刘邦却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兵力居于优势的项羽则惨遭彻底失败。原因何在?千百年来围绕着这一问题争论激烈,众说纷纭。毛泽东同志也曾谈及这一问题,指出:“刘邦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利了,项羽失败了,不是偶然的”(1)。  相似文献   

3.
1中国的正统史观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项羽是亡秦英雄。他本是胜利的英雄。但他在和刘邦的斗争中失败了,他是个失败的英雄。(从中国的历史观入手,从“胜利”与“失败”的不同角度作结:无论如何,“西楚霸王”是一个英雄。这就为全文的叙写定下了感情基调。)太史公是位伟大的史家,他对项  相似文献   

4.
《后汉书》中《淮阴侯列传》记载了刘邦与韩信的一段对话。刘邦问韩信:“像我这样的人,能领兵多少?”韩信回答:“陛下能领兵十万。”“那你呢?”“我是多多益善啊!”“多多益善,那你为何被我所擒?”“那是因为陛下虽不能领兵,却善将将的缘故。”这段话揭示了领导者在组织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刘邦的“将将”艺术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以礼仪尊下 刘邦曾采纳萧何的建议,以“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的庄严礼节拜有“胯下之辱”的韩信为大将,韩信为此感激涕零,为刘邦建立西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一校之长,为何不能…  相似文献   

5.
针对王云度先生所说的“刘邦是私生子”,“与太公并无血亲关系”,“刘邦从小备受家里人歧视”,并说这是“司马迁透露给我们的信息”云云,本文提出质疑:探讨龙文化与刘邦的“造神”依据,司马迁的“天人观”以及刘邦与家人的关系诸方面,指出王先生的“新说”系源于对司马迁《史记》文本的误读,其结论不能成立。《高祖本纪》所载“龙种”传说,目的是为刘邦“应天受命”,成王作帝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张鸣 《老年教育》2006,(11):9-39
其一,“笑刘邦”:听说项羽力拔山,吓得刘邦就要窜。不是俺家小张良,奶奶早已叫沛县。笔者注:“奶奶”应读作“奶奶的”,以骂娘的话入诗,真是狗肉将军本色。  相似文献   

7.
“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秦朝末年,项羽经过钜鹿激战,歼灭秦军主力,威名大振,率四十万诸侯联军浩浩荡荡开往关中。而此时刘邦已捷足先登进入关内,并派兵把守函谷关,俨然以关中王自居。面对着轻松窃取胜利果实的刘邦,项羽焉能甘心?而曹无伤的告密、范增的“望气”进一步激怒了项羽,一场大战如箭在弦。但是故事的发展却出人意料:刘邦接受了项伯的建议至鸿门“道歉”,项羽一反常态,对范增的“杀刘”暗示不予理会,对项伯的公然“护刘”熟视无睹,对樊哙的闯帐虽怒斥却又礼遇有加,对提供情报的曹无伤轻易出卖,对刘邦的借故逃脱毫不在意。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由“无疑”到“有疑”,又由“有疑”到“无疑”,逐渐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入。《鸿门宴》一文中,刘邦先后三次说了“为之奈何”的话。如果学生不加思索,就会对刘邦这一形象产生误解,以为他是一个只会听别人出谋划策、自已毫无主见的无能之人。针对这一情况,我及时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刘邦先后三次说了‘为之奈何”这句话,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当时的神态如何?说完之后分别有什么举动?表现了刘邦怎样的性格?学生自读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教师提出后,他们探幽解难的兴趣被激…  相似文献   

9.
勿走极端     
某教师在分析《项羽本纪》中项羽的思想性格时,说鸿门宴上放走刘邦,表现了项羽的“善良仁慈”,而刘邦却是“阴险狡诈”(顶羽为何偏偏对刘邦“仁慈”,而对被他活埋的几十万士卒却不“仁慈”?)以致有的学生在答卷中感情深沉地直呼“我们的项羽”(照此刘邦当然也可称为“我们的高祖”“我们的皇上”了)。有的教师在评介孔子时,  相似文献   

10.
秦朝灭亡后,刘邦与项羽为争夺天下进行了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这场战争最终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的西汉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  相似文献   

11.
在《鸿门宴》中,宴会以刘邦取胜,项羽失败告终。而我以为在鸿门宴上刘邦虽然脱离了险境逃归汉营,看似取得了胜利,但是却输了仁义。  相似文献   

12.
(《大风歌:王立群讲高祖刘邦》一书讲到:刘邦从故乡回到京城,一入函谷关遇到几千人告状,告萧何。罪名是用低价强行买百姓田地。刘邦郑重其事地向萧何警告:“人家都告到我这儿了,状纸在这儿,这件事我就不问了,你自己搞定,给百姓个说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下册第236页,2011年版)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206年,在今西安临潼新丰鸿门的刘邦和项羽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会面,人们或称其为“鸿门宴”,或称其为“鸿门会”。“鸿门宴”和“鸿门会”有着不同的内涵,有大概念和小概念的区别。项羽在鸿门与刘邦会面时并没有加害刘邦的想法和行动,但后来在一些人看来,“鸿门宴”成了加害客人的宴会,成了项羽设宴欲加害刘邦的宴会,这是对项羽的误解。《史记》中有关记载这次刘邦、项羽鸿门会面的文字应该取名为“鸿门会”。  相似文献   

14.
刘邦是司马迁在《鸿门宴》中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之一。为使学生掌握刘邦与项羽的性格特点,教材后面专门设计了一道分析题。在回答刘邦的性格特点时,湖南等五省编的“教参”将刘邦说成“多谋善断”、“虚心下问”。笔者不能苟同。司马迁忠于史实,调动文学手段,匠心独运将刘邦放在大军压境、与项羽争王、双方斗争激烈的关键时刻,三用“为之奈何”,展示刘邦的性格特点: 一用“为之奈何”,宴会前,项羽拥兵四十万,刘邦只有十万。尽管兵力对比悬殊,刘邦却暗藏野心,伺机与项羽争帝,却未料左司马曹无伤将他的野心密告于项羽,项羽大怒,立即号令三军  相似文献   

15.
大家对“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个典故并不陌生吧,汉元年间,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却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顺利挺进到关中,站稳了脚跟,从此拉开了他开创汉王朝事业的大幕。  相似文献   

16.
做人与架子     
林来生 《老年教育》2011,(10):22-22
架子这东西,自古有之。汉高祖刘邦打下天下后,因是平民出身,当了皇帝仍与手下的人乱说乱道、你争我吵。后来,有个叫叔孙通的人告诉他:“如今您当了皇上,不讲尊卑贵贱怎么成?我来帮您定个规矩,保准您取得绝对权威!”定的什么规矩呢?就是朝仪。每当刘邦一出现,面前所有的人呼啦啦跪了满地。刘邦感叹说:“今天我才知道,当皇帝原来是这样尊贵,这样痛快!”  相似文献   

17.
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击败最后一个对手淮南王黥布后路经故乡作《大风哥炙》。虽然刘邦一生仅作一诗,但伏风哥定》因精当短小且以其时流行楚歌体演唱而韵味悠长,同时因富含胜利欢欣、居安思危神韵,兼有故土情结和气吞山河的英雄主义气势而具千古魅力,所以成为后世霸业有成者及帝王回乡诗作争相效仿之风格而为“大风体”。  相似文献   

18.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韩信与萧何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初三杰韩信、萧何与张良,在辅汉灭楚的过程中,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但结局各异:萧何终于相位,张良隐退山林。韩信呢?最初,萧何力荐韩信,刘邦拜为大将军;最后,萧何设计,韩信被吕后斩于长乐钟室。对于韩信的一生荣辱来说,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与韩信的功劳比较在辅佐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萧何有三大功劳:第一,公元前206年刘邦占领秦都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以后刘邦“所以具知天下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①这不仅在“…  相似文献   

19.
刘邦起初对儒家很反感,他“轻士善骂”常以老子自居,视儒生如“竖子”。“竖儒”、“乃公”几乎成了他对儒生讲话的口头禅。《史记》记载,刘邦初见叔孙通时,看到他穿儒袍,戴儒冠,“汉王憎之”。以至于叔孙通不得不“变其服,服短衣”,刘邦见他改穿楚式短衣,才转怒为喜。可见儒家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后来,刘邦改变了对儒家的态度。这与当时两位著名儒生的作用和影响密不可分。一个是陆贾,另一个是叔孙通。秦始皇统一天下,但是仅两世而亡,这不能不引起刘邦反思。刘邦命陆贾总结“秦失天下,古国成败”的根本原因。陆贾写成《新语》12篇,向刘邦…  相似文献   

20.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暴秦的统治,项羽刘邦为了争夺天下又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貌似强大的项羽集团最终惨败给刘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感慨。综合分析,项羽的失败、刘邦的胜利是由许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但双方性格方面的不同特点,是造成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