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虎城 《青年记者》2009,(21):15-15
从背着行囊到广州,成为新闻人,已经5年有余了。5年过去了,回顾我的新闻从业生涯,基本上是走了一条快车道。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年广州粒子物理讨论会是在一月五日开幕,我是一月四日晚上才赶到广州.到了流花宾馆,接待处的同志说会议代表都已经进山了.所谓进山,就是到从化温泉去了.当晚是进不了山了,明天早晨有没有车还不知道.我有些发愁.如果明天一早进不了山,我就赶不上开幕式,这就意味着不可能向报社发开幕新闻,而我参加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向编辑部发专电.心事重重,在房间里无法休息.我就坐在接待办公室里,想从他们的频繁的电话中了解进山的动向.直到晚上十二点钟,山里打来电话说原来的扩音器已坏,要从广州送扩音器去.这一下子我的心定了,扩音器送不去,会议就开不成,我可以跟车和扩音器同时到达.  相似文献   

3.
一路情深     
好久未去广东了,上一次还是2000年5月为我院在广州开办的研究生班同学们讲课,转眼六年过去了。广东省有什么变化?老朋友们的工作、生活、身体如何?听说广东省档案馆新馆大楼早已建成,而且是全国首屈一指……带着这些美好的期待,8月8日在炎热的夏日再次来到广州。校友情到广州的第二天,几位阔别多年的校友到我下榻的广州大厦来看我。同班同学李志业,曾是广东省档案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刚刚从美国西雅图市女儿家探亲归来,那里四季如春的气候,舒适的居住环境,使他有一种“乐不思粤”的感觉,但是语言不通,生活与文化上的差异,他最终还是选择了…  相似文献   

4.
高炳礼 《图书馆论坛》2006,26(6):276-280,316
光阴似箭,岁月如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2年8月.我考入了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文华),翌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文华并入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1954年8月,我是武大图书馆学专业第一届分配到广州工作的毕业生。1956年11月,我从广州市第二十二中学图书馆调入广东省中山图书馆。1991年底,我办理了退休手续。馆领导返聘我续任《图书馆论坛》副主编工作。到今年底止,我已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整整工作满50年。  相似文献   

5.
这几年自办发行工作确实搞得不错。从85年开始到现在已经九个年头了。九年自办发行,开了七次会,这中间我参加了两次,福州会议和广州会议。自办发行事业从无到有,应该说,在我们国家报业当中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6.
两张电影票     
1954年2月,我志愿军某部从朝鲜回国进驻广州梅花园。一个星期日,我和文化教员黄俊去广州新华电影院看电影,影片是《钢铁战士》。因去得晚,没买到票。  相似文献   

7.
正入朝参战1949年10月广州解放,12月我就从广州女子师范学校投考参加了解放军两广纵队青年干部训练班。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时,15岁的我正在广州东山、一座叫"大光园"的两层小洋楼里学习无线电收发报技术。那是由十五兵团司令部通讯处办的、全是广东小伙和小丫组成的训练班。有男教员杨雨田、陈基和女教员黄楚珊负责。其时兵团司政机关的人员也在附近居住。8月,领导从几十人的训练班中抽调了6男6女(我是其中之  相似文献   

8.
一、上海创刊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全国解放,我由于偶然的机缘当了十二年新闻记者。最初是在上海、广州、桂林的救亡日报:皖南事变后,到香港和邹韬奋、范长江等同志一起创办华商报;太平洋战争发生,香港沦陷,我到重庆进了新华日报。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恢复了救亡日报(改名建国日报),出了十二天,被国民党封闭;接着我去新加坡,参加了胡愈之同志主持的南侨日报;在那里干了七、八个月,我重返香港参加了华商报的工作。这十二年的  相似文献   

9.
大学就要开学了.这封家书也许对即将入学的孩子们有所启迪。 儿子: 你到广州已经20多天.我和你妈妈都很惦记你.主要是因为你从小到大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但孩子大了总要离开父母.古人云“好儿男志在四方”即是此意。我们从广州回来以后,心里一直也是空落落的.毕竟我们也从来没有离开过你。那天从广州的百货商场分手的时候.我一坐上汽车.心里真是难受.止不住泪流满面。月有盈亏.人有离合,万物之理也。  相似文献   

10.
看到有朋友说广州的企业在微利的情况下关厂,深有感触,这里我也说一下我们的情况。1994年工厂由我父母在1994年创立,地处长三角一个经济水平极高的城市,主营业务是机械加工。1994年创办的时候固定资产约在200万元左右,没有自己的厂房,但这个行业的机械价值很高,200多万元几乎都是机械价格。父亲以前就是国营企业副厂长,业务能力极强。从1994年建厂到2006年,  相似文献   

11.
6月13号到29号, 广播电影电视部在广州举办“广播电台台长主持人研习班”,来自全国各台的近七十位同志到广州提前过夏天。一到广州,来不及游览市容,我和海蓉就迫不及待地打开收音机,找到珠江经济台(以下简称珠江台)。遗憾的是全是广东  相似文献   

12.
从背着行囊到广州,成为新闻人,已经5年有余了。5年过去了,回顾我的新闻从业生涯,基本上是走了一条快车道。除了连续参加全国两会报道之外,多次参与重大社会事件、政治事件的报道与评论,两次荣获广东新闻奖一等奖,并成为中国新闻奖得主,在南方日报社"60年60篇"  相似文献   

13.
我认识洪老,已经十年了。当时,洪老作为全国报纸优秀广告奖"广州日报杯"评选活动主办单位的代表莅临广州日报社,我有幸结识了这位资深评委(从一开始,洪老就参与到该项活动的评选工作)。他是评审团中的长者,但却精神奕奕、思维敏捷、见解独到,不愧为长期工作在新闻宣传领域的专家。自  相似文献   

14.
1926年9、10月间,随着北伐军攻占汉阳、汉口和武昌,大革命的重心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1926年11月,广州国民政府决定由广州迁至武汉,1927年1月1日起正式在武汉办公:自1926年9月始,中共中央陆续调派大批干部到武汉工作,1927年4月中共中央从上海迁来武汉.站在历史的风口,武汉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  相似文献   

15.
吴飞跃 《传媒》2017,(6):25-27
2017年1月15日下午,《我的诗篇》登陆广州塔,作为“金红棉”影展的特别展映影片,在广东首家艺术影院——金逸空中影城进行放映,这是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为《我的诗篇》公映的特别支持。此外组委会还邀请了著名诗人黄礼孩、影片主人公之一邬霞和我作为嘉宾去到现场和影迷进行互动与交流,我作为导演,感受到了组委会对活动组织的用心和对于创作者的尊重。  相似文献   

16.
2017年1月15日下午,《我的诗篇》登陆广州塔,作为"金红棉"影展的特别展映影片,在广东首家艺术影院——金逸空中影城进行放映,这是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为《我的诗篇》公映的特别支持.此外组委会还邀请了著名诗人黄礼孩、影片主人公之一邬霞和我作为嘉宾去到现场和影迷进行互动与交流,我作为导演,感受到了组委会对活动组织的用心和对于创作者的尊重.  相似文献   

17.
丹飞 《出版广角》2013,(13):89-90
清明在愚人节之后。晨起天虽不美,半阴不晴,却也无雨,是个好天。十九岁远走他乡的人,在他乡没祖坟可祭。这么多年在他乡,我在京读书十年,工作则长春一年,上海两年,北京一年,广州五年,重新返京以来,父母从老家搬来与我同住,所谓家,于是就是我在北京的寓居。于我而言,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家。祖父母和外公故去有年,祖辈老人唯有八十多岁的外婆健在。在母亲的描述里,外婆肩能挑背能驮,脚能从几十里远的乡下健步到小镇上的家,找时在故乡的我父母吃两顿饭,得一点实惠,再步行回家。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上帝在把中国大门关上的时候,却留下了一扇窗,这扇窗就是广交会1956年秋,香港商人李欢收到了赴广州参加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的邀请函。"我不担心私产被合营。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搞三反五反,政策一直变,对我们也没什么影响。我们都知道共产党领导  相似文献   

19.
金宇 《兰台世界》2022,(7):135-140
从《申报》相关内容看,“大革命时期”也就是1924年到1927年间,广州城市的政治形象是国内政局动荡,破旧立新,国外多方势力对广州尔虞我诈,打压广州革命;经济形象是经济孱弱,将仅存的经济实力运用到国家的未来以及革命发展的需要上面;社会运动形象是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团结一致,竭尽全力反抗帝国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20.
我从1936年4月加入大公报上海版后,一直到1966年大公报北京版停刊为止,前后三十年,都在大公报编辑部卫作,虽然不是大公报的上层干部,也参与过一些重要的事,了解一些具体情况,就自己的亲身经历,原也打算写几篇回忆录,作为研究大公报的参考资料,现在尽先写出这篇香港版的回忆录。 1937年底上海沦陷后,交通隔离,报社正有大批国外订购的卷筒白报纸,积压在香港、广州,无法内运,报社派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