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青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相似文献   

2.
周红雷 《考试周刊》2007,(45):101-102
本文通过对《黄鹤楼》这首诗句中首句究竟是用"黄鹤"还是"白云",这首诗是一首古体诗还是近体诗的探究,以此从多角度、从整体去鉴赏这首诗。  相似文献   

3.
4.
考论崔颢《黄鹤楼》诗四题:首句“黄鹤”、“白云”之辨;对崔诗的不同评价;与李白《凤凰台》诗较论;崔诗源流说。  相似文献   

5.
鲁迅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专车队队门前站,晦气重重大学生。日薄乡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鲁迅的杂文是投枪和匕首,而鲁迅的诗与文是相通的,也是手中的武器,往往穿插于杂文中,成为杂文的主旨和精髓,表达诗人强烈的爱与憎。  相似文献   

6.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相似文献   

7.
唐代大诗人李白年轻时曾仗剑远游,这种“远游”在唐代读书人中比较普遍,有时称为“宦游”(为求作官以实现理想壮志而在外飘游。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结尾两句就是“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一  相似文献   

8.
9.
古迹胜地黄鹤楼,题诗无数,为何独以崔颢的一首冠压群芳呢?即使“心雄万夫,激昂青云”的李白,也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评为“庸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实为得体褒誉。  相似文献   

10.
崔颢诗歌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颢是盛唐时名诗人,其在言情,边塞,写景等题材方面都有脍灸人口的名篇佳作传世,然其诗却未能受到客观公正的对待,如人们多肯定其边塞,写景诗,而对其写女子,情受的诗颇有微辞,殷Fang,李邕等人就曾有对其“轻薄”,“无礼”的无端指责,实际上崔颢此类诗篇不仅言情纯正雅洁,而且寄恨遥深,含蕴丰富,艺术上多见创新之处。《卢姬篇》,《邯郸宫人怨》更是在主旨,题材,结构,叙事,语言,表现诸方面给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诗以巨大而深刻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裴洪印 《语文知识》2002,(12):11-12
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都被《唐诗三百首》等书列入了七言律诗之中。崔颢的《黄鹤楼》还被列为七言律诗之首,南宋诗评家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见《沧浪诗话校释》181页,1962年版)据《该闻录》载:  相似文献   

12.
崔颢在中国诗歌史上算不得一个大诗人,即使在唐代也称不上一个大诗人。根据现有的文献可知,他在盛唐时期却是一位名士——名显位卑的名士。入宋以后,他的文学成就才被世人予以认识和评价。根据这一现象,结合《唐人选唐诗新编》所选崔颢的诗加以分析,探讨个中原因,以期对诗人崔颢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单永军 《现代语文》2006,(1):117-118
按照通常的理解,文学文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也就是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当然这也是对古代文论中“言、象、意”审美层次结构的补充与完善。就诗歌来说,可以具体化为言语层、意象层和意蕴层。同一黄鹤楼,有着不同的风采,究竟是时间变幻,还是人世沧桑?让我们对崔颢的《黄鹤楼》和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做一文本比较的解读。言语层:自然晓畅与精雕细刻文学话语层面,指文学文本呈现在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在诗歌中具体指文学言语的特点。从语言格调上来看,崔诗明白晓畅,自然顺口;而毛词则似乎有雕琢的…  相似文献   

14.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汴州人士,盛唐诗人,为人性异狷介。早年诗作浮艳轻薄,后曾漫游出塞,诗风因之而大振,多有风骨凛然之篇。《全唐诗》录存其诗42首。  相似文献   

15.
贺坚 《现代语文》2009,(11):23-25
唐代诗人崔颢除了《黄鹤楼》外,其余诗作和其一生行藏出处都鲜为人知。笔者认为,像崔颢这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诗人,不能因为文献资料的缺失和文集的稀少就忽略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本文将其作品按内容分为三类:一是描写女子感情生活的诗歌,二是边塞诗和山水诗,三是少数写景、怀古、赠答、谈理、记事的诗作。与其同时,笔者将崔颢的作品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中,更深一步解读了作者的生平和思想。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东北沦陷后,华北危急。于是,便有了北平文物南迁之事。这仍在所谓“不抵抗”国策之下的北平文物南迁事件成了当时一定程度上的舆论热点。鲁迅先生有诗讽刺之:  相似文献   

17.
《国秀集》收崔颢诗7首,其中《结定襄狱效陶体》与后世诸多集本比勘,发现从诗题到诗句有异文若干.惜前贤、时俊多罗列异同而鲜有按断.今据史地、名物、音韵等方面加以校考,并呈献己见于读者.  相似文献   

18.
崔颢是开元、天宝年间知名的诗人,时人将其与王维并举,《旧唐书》和《新唐书》也在对其品行存有微辞的同时,一致认可他在当时的文坛声名。但是,由于存留至今的崔颢诗作数量有限,也可能鉴于史书立传时对其人品有所质疑和否定,所以今人对于崔颢及其诗歌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其代表作《黄鹤楼》一诗。实际上,若以诗人作品中的几个典型地标为切入角度,以行踪为经,以思绪为纬,从盛世背景下的士人理想、佛学的兴盛和渐露端倪的历史转向等三个层面加以考察,可以对崔颢其人其诗有更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论崔颢诗的情感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唐诗人崔颢现存的42首诗歌,内容是写宫怨、爱情、边塞、山水,也有记事、赠答之作.这些诗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美感世界,情感美是其中的一个特质情面.其情感空间建构的独特性在作品中主要表现为立体感、流动感、自然感.  相似文献   

20.
我们都知道唐代诗人崔颢到武汉黄鹤楼时,曾经写过一首名的《黄鹤楼》诗。后来李白也来到了黄鹤楼,面对滚滚东去的大江,诗情洋溢,正想写首诗时,一抬头看见了崔颢的《黄鹤楼》,就情不自禁地读起来,并拍手叫道:“真是一首难得的佳作!”佩服之余,也打消了写诗的念头,只挥笔在崔颢诗后题了十四个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