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逝》是一部爱情小说,作为一种思想表达,它不仅反封建,而且对“独尊自我”的现代性进行了深度反思。从“他者”视角探讨《伤逝》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可以看出,真正对启蒙者的“自我”构成挑战的是子君。因为子君和涓生一样把发挥个性作为最高道德,并且相信“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包括亲密爱人也不行。涓生爱子君,但无法与觉醒的子君共同生活。无论是改造子君还是驱逐子君,本质上都是不承认不接受对方的“自我”。正是在这里,鲁迅深刻地揭示出潜藏在涓生灵魂深处的男权思想和专制暴虐。透过涓生的悲剧,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五四以来的启蒙主义和个性解放思想有深刻反思和检讨。  相似文献   

2.
我认为 ,子君之死是鲁迅的小说《伤逝》情节发展的关键 ,即《伤逝》的整个情节内容 ,都是围绕着这一个“死”字展开的 ,而这也正好体现了鲁迅短篇小说的特点“借一斑略知全豹 ,以一目尽传精神”。子君、涓生所生活的 2 0世纪 2 0年代的中国社会 ,虽然已从封建帝制中解放出来而成了“民主”的社会 ,但封建思想 ,封建礼教还在深深地有形或无形地统治和禁锢着广大人民 ,作为刚刚从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思想和行动的资产阶级的新女性子君来说也不例外。子君和涓生交往后 ,每当涓生送子君出门时 ,他们俩“照例是相离十…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伤逝》中使用不同的叙事策略营造出一个忏悔的涓生形象。涓生通过内心的独白表达他的罪过,却又通过回忆“事实”展示自己的无辜。这种混乱的叙事方式像是借助“忏悔”的外衣来求得“道德”的宽恕,从而为他抛弃子君的行为找到合理性,这就使得涓生的“忏悔者”形象有了讨论的空间。通过文本的叙事策略分析涓生的心理,从涓生的叙述语言中体会其爱情观,同时对子君的叙事空白进行合理填补,从而对涓生的“忏悔者”形象再阐释。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小说《伤逝》历来有多种解读方法,大多都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来分析涓生和子君之间的悲剧,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分析他们之间的爱情悲剧。子君对涓生的爱恋是出自于她潜意识中的恋父情结。但是涓生又不完全符合一个父亲的形象,他年轻而欠成熟,遇到问题只知逃避,这种不合父亲的形象阻碍了子君恋父情结的正常转移,子君只得离开涓生,回到她真正的父亲身边,这也是她的恋父情结的驱使,但是作为一名封建家长的父亲,压抑了子君的内心深处的恋父情结,使其不能得到正常的释放,最后,悲剧产生了。  相似文献   

5.
《伤逝》是鲁迅小说中唯一的一篇以男女青年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小说描写了生活在上世纪20年代初期,受到“五四”新思潮影响的一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为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而勇敢地同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进行的斗争。在经过一段时期的恋爱后二人就同居,可是同居不到一年,他们的感情就破裂了。结果,子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威严和冷眼的家,涓生回到了原先那充满寂寞和空虚的会馆。最后,子君被吃人的旧社会毁灭了,涓生却还是不知道该如何跨出那新生活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6.
鲁迅《伤逝》中的典型人物“子君”的一生,她的存在与死亡的人生悲剧历来是学界议论的重点。如果从“人”的本身,从存在主义的观照中探查子君的存在与死亡之谜,则可以揭示支撑子君存在的三重本质是在“自由话语”场域中建构出来的个体意识的觉醒、对涓生的“热爱”以及对新的生活方式的“博爱”。而子君的死亡原因则是她在“自由话语”的场域中建构出来的三重本质崩塌、瓦解的过程。通过这种对于人本身命运的观照,可以为现代人的精神荒原,为现代人如何生存、如何去爱、如何完善自身的本质建构提供一种借鉴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伤逝》是鲁迅的名篇,对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历来多有研究,但至今仍众说纷纭。考察《伤逝》的内容,子君一涓生二人爱情观的差异是这一爱情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描写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故事。涓生和子君由自由恋爱而结合,但一年后又分离,子君忧郁而死,涓生也懊悔不已,可以说是一部悲剧。尤其是鲁迅先生在《伤逝》中塑造的子君形象,以其鲜明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在文学史上获得经久不衰的魅力。子君如此短暂的一生,孤独的悲剧结局,散发出的光芒却促人深省。  相似文献   

9.
《伤逝》中的主人公涓生、子君的爱情是悲剧性的,在这悲剧性的爱情中融入了鲁迅对“五四”时期个性解放运动的深入思考:爱情模式、家庭模式和双方的主观不足是造成悲剧的主客观原因,从而,让人们更清晰地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0.
《伤逝》是一篇反映五四时期社会现实的爱情小说。被新文化运动唤醒的知识青年子君和涓生对旧势力进行了坚决的反抗,由自由恋爱而结合,一年后两人分手,子君忧郁而死,涓生也痛悔不已。这一爱情悲剧主要是封建社会、主人公性格弱点、生存现实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王亚瑾 《云南电大学报》2010,12(3):41-42,48
子君和涓生是鲁迅在"彷徨"时期塑造的寻路者形象,子君勇敢而盲目,很快坠入毁灭;涓生却时时反思着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不断地追寻,但始终找不到理想的方向,只能"用遗忘和说谎"作前导,去走未来的人生路。  相似文献   

12.
谈《伤逝》中子君和涓生悲剧产生的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先生的小说《伤逝》中的两个主人公子君和涓生是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追求者。他们曾经有过共同的憧憬、追求和理想,曾有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初恋中的子君和涓生热烈地谈“家庭”,“谈要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他们渴望爱情自由、婚姻自由,反对封建家庭专制。在涓生的启蒙教育下.子君也成了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战士,她勇敢地喊出了震动人心的宣告:“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面对周围的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子君全不变心,镇静地走自己的路。“坦然如入无人之境”,乘“五四”时…  相似文献   

13.
杨怡 《中国职工教育》2012,(18):146-147
《伤逝》所讲述的是两个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们从积极争取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的斗争到爱情走向失败。小说采用"涓生手记"这样的叙事方式。子君的形象是隐形的,通过涓生的回忆才反映出来的。从涓生的角度表现出的子君形象,对于研究当时社会的女性思想和普遍形象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运用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对小说《伤逝》进行分析。从叙事语法看,文本采用倒叙的手法,叙述了子君与涓生的性爱故事;运用第一人称的限知视角,表现了涓生失去子君后的懊悔心理。  相似文献   

15.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根源,但是从萧军和萧红的人生经历看,生活的困窘并不是爱情死亡的根本原因。"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涓生与子君的悲剧恰恰在于有相爱的机遇,却没有共同更新、成长的基础和觉悟。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拥有自己独立叙事和话语体系的一位作家。笔者从文本细读出发,结合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揭示子君在叙述中的不可言说背后隐喻的主体身份的被诠释状态,涓生的视角叙述中,其不平等对话,使子君被大众误认为成软弱无能的女性形象,子君的主体性阐释受到涓生和鲁迅作为叙述者身份的禁锢,出现了子君无法对世人发声的失语画面。通过这一问题的透析,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批判涓生在追寻"五四"新思想的同时,处在传统男权专制主义毒瘤危害的困境,这对研究鲁迅自身的思想深刻反思有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发生有一定个人主观因素,即涓生的懦弱、不切实际使他们的爱情失去了经济基础;子君的不彻底使他们的爱情失去了思想基础,涓生的冷酷、自私使他们的感情出现了无法修复的裂痕。  相似文献   

18.
一在《伤逝》中,鲁迅通过展示涓生与子君的这幕裂人心脾的爱情悲剧,旨在对他曾长期信仰过、当时许多青年正狂热崇拜的个性主义思想进行深刻的否定与反思,并决心抛弃它而寻求新的思想武装,探索新的出路. 《伤逝》中的涓生与子君,都是在五四新潮激荡下开始觉醒的知识青年.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等口号曾给他们的灵魂以强烈的震撼.正是在“谈  相似文献   

19.
《伤逝》是悲愤凄婉的爱情哀歌,负载着太多太深厚的意蕴,留下无比广阔的空间供人们从不同角度深入发掘。作者采用“涓生手记”的形式,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破灭过程。  相似文献   

20.
杨德洲 《文教资料》2007,(10):91-92
子君悲剧有着多重的原因,但主要是她的那种特殊的传统思想与现代意识互相纠结在一起所形成的性格本身所造成的。子君从涓生那里接受了现代启蒙思想,不顾一切地追寻着自己的爱情,毅然与封建旧家庭决裂,却仅把婚姻自由作为最高理想,她根本不知道生活有其他内容,忘却追求,更没有追求经济的自主,此时,传统的主内的依附思想制约着她,终于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子君生活在传统与现代交接之时,身上就打上了那特殊时代中的传统思想与现代意识的共同的烙印。传统思想是依附涓生,“甘为男性奴隶”,现代意识是勇敢地追寻自己的爱情,但是现代性受制于传统,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纠结的性格造成了其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