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陌生化是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艺术能使人们对生活和经历产生新鲜感。这一现象的产生,带来了意象派诗歌对生活的陌生化和语言的陌生化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讨论了郑敏诗歌中语言陌生化的问题。陌生化是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等人提出的,郑敏把它运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本文从"词性改变"、"词语的特殊组合与搭配"、"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以往不同的断句形式"、"洋泾浜倾向"、"专业术语通用"六个方面对其陌生化语言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3.
莫言《酒国》中极尽其形式创新的先锋性,深谙俄国形式主义者主张的陌生化之道,在陌生化手法运用上,具体表现在叙事视角的变换,叙述主体的分化,本事的情节化,变换事物的名称,反讽、隐喻修辞的运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陌生化     
陌生化又译“奇特化”、“反常化”。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首先提出的与“自动化”相对应的术语,是使艺术作品增加可感觉性的各种手法的统称,  相似文献   

5.
"陌生化"理论一直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和德国戏剧美学家布莱希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陌生化"理论,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是它们都具有一种将熟悉、众所周知的对象反映为奇特的、陌生的机制,不同之处是前者探讨艺术本质论,后者区分了戏剧与现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陌生化"理论一直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和德国戏剧美学家布莱希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陌生化"理论,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是它们都具有一种将熟悉、众所周知的对象反映为奇特的、陌生的机制,不同之处是前者探讨艺术本质论,后者区分了戏剧与现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陌生化”的理论是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来。他说:“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这个理论强调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  相似文献   

8.
什克洛夫斯基和布莱希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陌生化"概念.前者将诗语的"陌生化"上升到文学本体论的高度,视"陌生化"为一纯粹的美学、文学范畴,是文学作品的生命之所在;后者则把"陌生化"作为一个认识论范畴,认为"陌生化"不是目的,而是消除陌生,达到对事物更深刻熟悉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9.
《乌鸦》是美国浪漫主义诗人艾伦·坡的经典爱情诗歌之一。凭借其优美的韵律、广泛的修辞、独特的意象、忧郁的基调而被广为传诵。"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被广泛用于文学作品的形式主义研究。《乌鸦》也正契合了陌生化理论的方方面面,因此在陌生化视野下对《乌鸦》从三个方面——意象、语言和修辞的陌生化重新进行解读有着理论上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同时也能为更好地挖掘诗歌的艺术形式之美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施静 《成才之路》2009,(33):71-72
“陌生化”这一理论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最先提出来,他认为在对文学艺术的欣赏中.那些太司空见惯、太熟悉、毫无新鲜感的事物不能唤起人们的兴趣。只有通过对语言的“陌生化”,如对语言形式进行颠倒、重组、留白、强化等处理。才会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戏曲的文本传播与场上传播所派生的命题是案头之作与舞台之作。它们在差异和联系中互动,其联结点是观众心理学。观众心理是左右戏曲审美建构无形而巨大的抓手。研究戏曲美学必须加入观众心理这一维。中国观众的命运关怀心理、趣味性心理、观赏性心理、满足性心理等,规范和导引着戏曲的审美对象、方向、方式和形态。观众心理具有组合性、流变性、调控性等特征,它是一柄双刃剑,具有正负面价值;其反馈和制约、调节功能成为戏曲综合性审美机制及其诸种审美特征的重要基础,也形成了中国戏曲活力和情力的双重性质。  相似文献   

12.
戏曲艺术是我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一门综合性舞台艺术,从戏曲表演这一文艺事实出发,使之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文章结合舞台时空、程式、行当、脸谱等有代表性的戏曲表演形式,探讨戏曲表演形式的审美特征、戏曲艺术的关感经验,以及美感经验在戏曲表演中的应用。戏曲表演形式遵循着关的规律,换言之,关的规律决定着戏曲表演形式的发展方向与成熟。因此运用美的规律弘扬民族戏曲文化,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体育舞蹈作为审美教育的载体,对提高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有很好的作用.本文对体育舞蹈教学审美模式进行教学实验研究,得出结论:构建教学审美模式促进了校园环境的和谐发展,为大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观提供了良好的途径;构建体育舞蹈审美模式教学法教学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动词拷贝句句式构造和句式意义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基于论元结构和配位方式的互动关系的派生分析,对动词拷贝句(重动句)的句式构造和句式意义的互动关系做出了结构化、一致化的分析,并就此对动词拷贝句的语义/功能特点这些学界有较大争议的问题提出新的分析。文章主张,研究特定句式的形式和意义及其关系,应该将该句式放到相关句式群中去考察。本文在研究特殊句式的形义关系时,尝试走一条基于互动—派生分析模式的精致还原主义之路。  相似文献   

15.
我们承认文学艺术作品往往就是意象艺术,但并非所有的意象艺术都用形象直接表达哲理的。表意之象并不只是“观念意象”,而是蕴涵一定的“审美意味”。“审美意象”用它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其特殊之处在于它的本质,在于它的蕴意性,即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对象所凝结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6.
试论电视广告的审美教育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学校审美教育往往以绘画、音乐等传统艺术形式为主要途径。实际上,在大众传媒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必说各类所谓“通俗”艺术的审美合法性地位不容抹煞,即使有着鲜明商业目的的电视广告也因借用诗歌、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的“外衣”而具有了自身的审美功能与价值。学校审美教育应当将包括电视广告在内的有一定审美价值的“通俗”艺术引入到美育课堂上,从而将审美与生活真正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7.
美以真、善为前提 ,美是真和善的统一 ,对美的追求与创造 ,同时就是对真和善的追求与发展 ;对应于客观世界的真、善、美 ,在人的主观世界中有知、意、情 ,美育活动中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对人的认识、意志和情感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具有特殊推进作用。因此 ,美育可以直接美化人、间接美化社会生活 ,进而培养优良公民群体 ,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教学的审美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的审美品格表现出追求自由、超越功利、体现和谐、凸显个性、富于创造、充盈情感等特征,是教学的科学品格和伦理品格的升华。在教学中应通过呈现教学的生命之美,让教学过程灵动起来,建立审美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的审美品格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审美意识的分析来阐述设计师培养审美意识的必要性及其方法。并提出审美意识决定审美功能,创新是设计的生命线,审美意识是推动艺术创新的根源的观点。只有推动审美意识的增强,才可以达到设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声乐艺术是一种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艺术,而审美贯穿于其全过程,所以说,声乐艺术与审美是密不可分的。然而,长期以来,声乐教育的重点一直停留在对声乐专业技能和技巧的训练上,忽视了对声乐本身审美层次的开发。本文即以声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为论述对象,分析声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