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译者在旅游翻译过程中身兼多重身份,受多重伦理约束。文章总结分析了旅游翻译中存在的种种误区;结合译者的伦理特性,提出译者伦理价值提升的路径,以期使译者在对外旅游翻译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助力中国文化外宣。  相似文献   

2.
商标翻译对我国进出口贸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长期以来商标翻译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译者创造性的缺失是重要原因。从译者创造性这一方面入手,分析了在商标翻译中译者创造性缺失的原因以及其带来的问题,提出了补偿策略,进而达到弥补传统商标翻译的缺陷,提高商标翻译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占有独特的重要性及译者主体性的翻译表达。  相似文献   

4.
随着20世纪6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女性主义借助翻译参与社会文化活动进入翻译界,形成了女性主义翻译观,改变了女性从属、柔弱的次等形象,彰显译者主体性,推进了女性主义运动,丰富了翻译研究的话语。  相似文献   

5.
商标作为一种竞争性符号,其翻译比起其他词语的翻译有更高的要求。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忠实原文,还要大胆创新,从文化习惯、商标特点、大众心理、寓意内涵等方面综合思考,翻译出能演绎内涵、传递神韵,同时兼顾消费者心理感受和文化风俗习惯的商标名,使其音意兼顾、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6.
翻译标准一直以来都困扰着翻译界。怎样的翻译才是完美的?我们应该以什么作为翻译的标准去指导自己的实践?传统上有两种:以原文为中心的翻译标准和以译文读者为中心的翻译标准。但是,这两种标准不足以评判所有的翻译作品。在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指导下,译者主体性也应该考虑在翻译标准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7.
翻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也涉及两种文化,在翻译中我们不能回避文化因素而单纯谈论翻译.而是应该正确辨析英汉文化的具体差异,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翻译时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英汉两民族的宗教信仰、东西方文化背景、民族文化色彩等等.  相似文献   

8.
李业霞 《科教文汇》2010,(7):107-108
翻译批评对翻译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批评作为连接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纽带,不论对译者还是读者都有重要作用。研究翻译批评,首先要弄清其主体和客体。翻译批评的主体即译者,是翻译批评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本文拟对翻译批评的译者权限问题加以探讨,以期对翻译批评的研究有所帮助,促进我国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翻译批评对翻译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批评作为连接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纽带,不论对译者还是读者都有重要作用。研究翻译批评,首先要弄清其主体和客体。翻译批评的主体即译者,是翻译批评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本文拟对翻译批评的译者权限问题加以探讨,以期对翻译批评的研究有所帮助,促进我国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真 《科教文汇》2010,(8):127-129
语言的翻译处处体现了文化的差异。本文试探讨了从文化的深层内涵看待翻译,翻译既要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同,更要做到文化意义上的等值。  相似文献   

11.
文话交流活动在世界的日益频密,使得文化差异这一往往会对交流活动构成障碍的概念突显出来。文学创作作为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借助文学翻译架设了跨文化交际桥梁。文学翻译自然难以避免以各种翻译途径克服文化差异这一重任。  相似文献   

12.
周以 《科教文汇》2014,(14):101-102
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求得译文和原文的对等,这就要求译者将原文"忠实"地译成目的语。因此,在翻译作品中,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是影响和决定翻译的最大因素,而其素养也就成了决定译文优劣的关键之一。本文以中国三大翻译高潮为线索,梳理了不同时期不同翻译标准下对译者素养要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肖章艳 《科教文汇》2012,(2):144-145
本文以非文学翻译的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针对译者主体性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非文学翻译实践提供一些指导,同时对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付晓 《科教文汇》2014,(20):110-111
现今的俄语教学常以词汇和形式为重心,而忽略了俄语的文化因素,以至于常因文化因素导致误解、误译、交际障碍等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了解两国的文化差异,并在实施过程中注意文化的引入。  相似文献   

15.
文话交流活动在世界的日益频密,使得文化差异这一往往会对交流活动构成障碍的概念突显出来.文学创作作为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借助文学翻译架设了跨文化交际桥梁.文学翻译自然难以避免以各种翻译途径克服文化差异这一重任.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忠实”和“等值”被认为是翻译的最高标准,作为翻译实战活动主体的译者被“隐身”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的主体性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本文拟从能动性和受动性两个方面来分析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并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在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方面的体现及价值。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译者受到其翻译目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等能动性影响;另一方面译者必须忠实于源文本,受到诗学;意识形态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译者主体性正是其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在翻译实践中,不论是文本的选择还是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取舍,均充分的体现了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素质的角度阐述了新时期翻译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有素质的提高才能保证译者译得准确、译得顺畅、译得自然。  相似文献   

18.
魏清巍 《科教文汇》2009,(13):232-233
翻译史上,关于译者身份的表述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翻译理论的发展而变化。翻译是一项特殊的人类活动,译者的翻译实践总是在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方面之间进行:一方面,是作者与出发语文化;另一方面,是读者与目的语文化。对译者身份的不同态度,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类对翻译问题的不同认识。本文主要论证翻译史上译者的传统身份和翻译主体身份。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已经广为人知,但是文学翻译因为其自身的特点需要区别对待.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高度重视和原作者的情感交流.只有译者和原作者之间的全面的情感交流才能尽显原作的精神本质和译作的创造性并真正实现译者和原作者的跨文化的交流,最终体现文学的艺术之美和文学翻译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祝惠娇 《科教文汇》2010,(16):114-116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讨论的种种翻译理论问题,实际上也是本雅明为了解除背叛之名而作的自我辩解,体现了他作为译者的伦理观念。不仅仅是本雅明,一切翻译理论,无论理论提出者将其定义为描述性还是规范性,都会体现研究者的翻译伦理观。在多元化社会里,翻译的伦理更加复杂,Andrew Chesterman提出的六种翻译的伦理,给译者提供了更好的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