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沛 《文教资料》2010,(12):219-220
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主要来自四大矛盾,包括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社会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高校学科建设滞后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的矛盾,教育高成本与企业低薪资的矛盾,毕业生实际状况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的矛盾。对此,本文从社会、高校、企业、大学生四个层面提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6月12日上午发布。"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就业重心发生变化,民企、中小微企业、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等成为大学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报告"同时指出,虽然近两年经济下行,但创业与深造确保了2015届大学生就业率总体稳定;连续三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大学毕业生薪资涨幅  相似文献   

3.
几年来,大学生就业薪资水平持续走低,是否给毕业生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成为社会日渐关注的话题。我们既要尊重市场规律,也要关注这一现象产生的负面效应,政府、企业和大学生均要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服装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薪资水平、工作满意度等几方面的现状分析,探析服装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何培养大学生就业力,进一步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学习收获是评价大学生在校学习与未来发展质量的重要维度。据此,以北京工业大学在校和已毕业大学生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研和深度神经网络分析大学生学习收获对就业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毕业年限、性别、团队领导和协作能力等是影响就业力的关键要素,并以在校生数据进行模拟预测,发现期望薪资与毕业生工作四年后薪资水平大致持平,大学生对岗位认知与自我价值定位存在偏差。据此有针对性地从高校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和考核方式提出改进建议,通过提高大学生学习收获进而培育就业力提供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构建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以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和幸福感,是当下的一个热点。调研发现:在产业升级转移及城乡一体化趋势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存在结构性失业严重、可支配薪资收入较低、城市接纳感不强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财政投入、完善社会就业监督体系、提升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贴合度等,以改善大学生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就业形势愈发严峻。涉农专业属艰苦行业,就业环境差、薪资待遇低,而农科类女大学生受其专业、岗位及自身条件限制,就业难尤为突出。保障农科类女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就业率,需要国家、企业、学校、个人四方联动解决难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就业满意度是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调查发现,影响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有薪资收入、专业对口率、就业期望值、工作权益保障等。“95后”高职毕业生呈现出更关注薪资水平、就业期望值高、实践水平不足等特点。因此可以从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深化产教融合、完善企业用人机制三个方面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满意度,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相似文献   

9.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着有业不就的现象,这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大学生有业不就与就业观念相关,包括大学生对就业困难程度的认知、选择工作时对诸如就业区域、薪资水平、培训机会和工作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解决大学生有业不就需要从上述几方面着手,关键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大学应届毕业生实习情况进行了调查,旨在研究大学生实习、就业能力和就业结果等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实习对就业能力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实习经历通过就业能力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效能感;就业效能感则进一步影响就业结果(录取通知数量、实际薪资).由此,文章从大学生自身和高校两个方面对大学生实习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增强及就业结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最近有两条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一条是辽宁某高校一些毕业生为了挤进自己向往的单位,主动提出“零工资就业”。另一条是重庆某高校学生为抵制某些黑心公司的压价,在校园网上发出贴子,号召该校大学毕业生联合起来组成“薪资联盟”——月薪低于2500元的就业协议坚决不签。  相似文献   

12.
最近,有两条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消息特别引人注意。一条是,重庆某高校的大学生号召成立“薪资联盟”,以抵制用人单位乘机压低薪资标准,拒签低于2500元/月的就业协议;另一条是,在东北某高校举行的人才招聘会上,有的毕业生为了挤进自己向往的单位,竟主动提出“零工资就业”,即在见习期不要钱,经过考核得到认可后再建立劳动关系。众所周知,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是“供大于求”,“就业难”困扰着众多大学生们。一些用人单位则“乘人之危”,纷纷压低薪资标准,摆出一种“愿来不来”的架势,令大学生们苦不堪言。对这种状况,一些大学生号召成立“薪资联…  相似文献   

13.
肖辉 《现代教育科学》2014,(11):159-160,175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指,高校毕业生入职行业单位岗位好、薪资待遇高、职场晋升通道好、就业稳定性好。本文以长沙师范学院出版印刷专业为例,通过搭建起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体系,包括高质量就业信息平台、求职面试技能平台、校内实训与校外兼职平台、校外实习实训反馈与跟踪平台和风险控制与安全防范平台等措施,对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体系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4.
扩大就业战略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6年浙江省四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问卷调研,探讨就读大学期间的学习绩效对其初次就业薪资水平与就业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大学阶段学习成绩高低、有无顶岗实习经验对高职生初次就业薪资与就业满意度都没有显著的解释力;学用相关性对高职生初次就业薪资与就业满意度产生显著正向作用;社团干部经验正向影响薪资水平,社团活动参与程度正向影响就业满意度;拥有资格证书类别的不同,对高职生初次就业表现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济南市东关街道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推进工作中,坚持把"如何为就业创业者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就业创业创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为新增劳动力群体就业创业服务。组建队伍摸实情,成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指导小组,摸清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学校、专业技能、就业愿望、薪资待遇要求等情况,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毕业人数大幅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给社会、企业、学校、学生本人都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压力相当程度上来源于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难以匹配上。当今大学毕业生存在综合素质、就业能力良莠不齐的问题,用人单位为了应对竞争压力提高了用人要求,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用人要求间的差距成为制约了广大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原因。因而把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探索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的同时深入剖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综合多方因素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显露。数据显示,2015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因就业困难而"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情况将更加突出。毕业生往往因对就业岗位和薪资期望值过高、考研或考公务员等"考碗族"趋多、缺乏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而在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创业受阻等种种原因不能正常就业。高校必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后疫情时代我国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基础上,对G大学2020届与2021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以大学生为主体深度探究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研究发现:受疫情的持续影响,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毕业去向落实率下降,但“研究生扩招”“公招考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学生们普遍认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相比薪资水平和发展空间,更加看重工作的稳定性,倾向于在家乡就业。因此,为进一步落实“稳就业”,应多从大学生角度出发,加强对考研的支持力度,重视就业观引领,并指导大学生尽早进行职业规划。  相似文献   

19.
当今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据统计,2007年毕业的大学生已达到495万,是2000年100万的近5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另一方面,不少企业求贤若渴,提供富有竞争性的待遇和升职机会却招聘不到满意的毕业生,企业的人力资源补充满足不了企业发展的需要并制约着企业的发展,造成这种就业供需质量要求不匹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就业素质不高。因此,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是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探究的课题。一、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概念与内容所谓大学生就业素质,是指在就业过  相似文献   

20.
随着大学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都在创造新的记录,同时这几年经济增速下滑,企业人才需求出现了软疲现象,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情况及本人基层工作经验,本文结合医药学院实际,主要从学生就业对口率、岗位满意度、薪资满意度、对学校评价等指数进行全面分析,将如何提升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岗位满意度以及对学校的认可度等角度进行研究,最大限度的提升医药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岗位满意度和对学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