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韩阳 《出版参考》2005,(9X):20-20
在采访朱伟之前,记者走访了北京59个书报亭,做了一个小型市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购买《三联生活周刊》的读者绝大多数是50岁以下的女性,与同类杂志《中国新闻周刊》、《瞭望东方周刊》等相比,《三联生活周刊》的定价最高,但销售却是最好的。带着这些调查结果,记者开始了与朱伟的交谈。  相似文献   

2.
如果不是看过来伟的性情字,你很难想象写这样字的人会和事务繁忙的两份杂志的主编联系起来,他同时还担负着《读书》、《竞争力》、《爱乐》等刊物的经营。来伟的他的书里,谈古典音乐,谈学,谈建筑绘画,也谈朋友,谈自己,谈情趣,谈时尚,谈吃喝……  相似文献   

3.
橄榄油 《青年记者》2005,(11):43-43
把一本《周刊十年》看完,感觉有话要说.我是三联的老主顾.远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是看三联的书完成西学启蒙教育的,知道了一些至今还有影响力的哲人的名字.好像那时最大的时髦就是读书.  相似文献   

4.
张慧 《编辑学刊》2003,(6):61-65
期刊,作为一种有固定名称,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的成册刊物,是具有物质产品属性和精神产品属性的统一体.但是,直至今日,期刊媒体作为物质产品的属性才被人们认可.  相似文献   

5.
《三联生活周刊》的前世今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春燕 《传媒》2006,(5):13-15
在竞争激烈的时事新闻类期刊市场中,《三联生活周刊》无疑是表现最良好的刊物之一.2005年,《三联生活周刊》实现的税后纯利润超过800万元,同比增长20%以上.  相似文献   

6.
《新周刊》(以下简称《新》)与《三联生活周刊》(以下简称《生活》)是目前中国期刊行业的两个名牌产品,两刊以其鲜明的风格,多样的内容使人爱不释手,过目难忘,它们之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同属综合类期刊,同属半月刊,价格定位与读者定位也相类似。正是基于这些相同和相似之处,我们对比这两本期刊,使得大家对两刊有一个更深入、更理性化的认识,无论对于普通读者还是出版业内人士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8.
毛慧 《青年记者》2008,(17):23-24
《三联生活周刊》(以下简称"《三联》")的前身为邹韬奋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1995年1月14日由三联书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于北京复刊,创刊时为半月刊,2000年转为周刊.  相似文献   

9.
创刊于1995年的《三联生活周刊》(以下简称《三联》)依托三联书店而成立,使其一开始就拥有深厚的文化资源,随着其日渐成熟,它对文化的坚守与延伸的特色越来越突出。这些文化报道总是以知识分子的视角观察世界,形成了《三联》特有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0.
创刊于1995年的《三联生活周刊》(以下简称《三联》)依托三联书店而成立,使其一开始就拥有深厚的文化资源,随着其日渐成熟,它对文化的坚守与延伸的特色越来越突出。这些文化报道总是以知识分子的视角观察世界,形成了《三联》特有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1.
12.
在期刊同质化严重的今天,《三联生活周刊))找准自己的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性格。紧迫热点,深度剖析,把握平衡,举重若轻,凭借自己独特的风格,《三联生活周刊》快速发展,赢得市场。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新闻类周刊早已有之,但直到近几年才悄然形成声势,出现了一批深受读者青昧的新生代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与<中国新闻周刊>是其中的有代表性的刊物.本文通过对<三联生活周刊>与<中国新闻周刊>比较分析,总结出两者在读者定位、市场定位、栏目设置、内容和风格方面的特点,以此来探寻我国新闻类周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叶艳芳 《青年记者》2016,(11):71-72
1995年,《三联生活周刊》续刊启动,时任主编朱伟提出,该刊的定位是“新闻性的文化周刊”,将新闻作为由头,通过文化、历史的角度对新闻的透视,达到提炼生活观念的目的.①20多年过去了,《三联生活周刊》已成为周刊中的佼佼者,独树一帜的内容生产风格逐渐形成品牌,也取得了市场上的成功.本文以该刊1 ~ 800期(总第800期为2014年第34期)封面专题为切入点,探索其从“新闻性的文化周刊”向“综合性周刊”转型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纸质媒体的销量一直在减少,无论是报纸还是杂志,简单的新闻报道已经无法与网络媒体竞争,那么纸媒将如何寻求自己的发展呢?纸质媒体在速度方面无法与网络媒体相比,也没有电视的画面感,而它却以深度报道见长,本文将以内容研究的方法从《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报道的选题、选题展开、报道角度、基本立场和封面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考察,从新闻框架的角度来思考专题报道以及人们如何应对这种带有倾向性的报道。  相似文献   

16.
荆丽娜 《新闻世界》2012,(11):126-128
本文以“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为代表分析新闻类周刊的微博应用情况。认为其成功的微博经营策略使老牌的新闻类杂志焕发了新的生机,且对报纸微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初见李鸿谷,感觉他是一位有学者风范的记者,喜欢分析新闻事件,并从中发现问题,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活脱脱一副搞研究的样子.  相似文献   

18.
崔香丹 《出版广角》2019,(24):50-52
近十几年来,《三联生活周刊》坚持创新求变、全面转型的发展理念,在融媒体转型的今天,依旧保持着文化大刊的影响力,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文章从《三联生活周刊》融媒体转型的背景出发,分析其融媒实践经验,总结其转型成效,以期为其他纸媒转型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初见李鸿谷,感觉他是一位有学者风范的记者,喜欢分析新闻事件,并从中发现问题,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活脱脱一副搞研究的样子。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随着都市报的扩张,行业报的转型,以及DM类广告媒体的迅速发展,中小城市逐渐成为媒体市场争夺的焦点。其中,以生活、消费、时尚为主要内容,以服务和娱乐为社会功能的生活服务类周刊,更是在中等城市掀起一股创办浪潮。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生活服务类报纸主要在一线城市形成和发展。伴随城镇居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