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作为一个数字,极其普通,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作用却不可忽视。中国文学与“三”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1.中国文学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从上古到“五四”运动以前为古典文学;  相似文献   

2.
刘桂华 《天中学刊》2007,22(3):63-65
周作人的文艺思想构架中包含“人的文学”与“个性的文学”。其中“人的文学”可以看作“五四”文学启蒙的文艺纲领,它指出,文学是以发扬人性为目的的,应从自然人性论出发构建人学体系,认为文学是包含着阶级性但却超越了阶级性的人类活动。而“个性的文学”是“人的文学”的深化,认为个性是文学的生命,文学的功利性是无形的。  相似文献   

3.
《文学教育(上)》2009,(13):157-158
上世纪80年代,“文学热”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中国当代文学什么时候才能够出现“文学热”呢?清华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格非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文学曾经的“繁荣时代”,不会再来了,也没有必要再来了。“文学从来都是这样的东西,你说它重要,它也不重要;你说它不重要,但是对一些人来说却很重要,不过,没有它也不是不能生存。”格非说,回顾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文学在19世纪时最为重要。比如当年梁启超写过一篇文章,“梁启超认为中国落后是因为中国的小说不发达。今天的人来判断梁启超这句话,你可能觉得很荒谬,  相似文献   

4.
《哈利?波特》在全球的持续畅销以及形成的产业效应无疑构成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它立足儿童文学之领域,却延及到广泛的成人阅读世界,它具有精神趋向的经典性,但同时具有强大“悦读”的吸引力,它以文学文本为典范与资源,同时适时开发出关于“哈利?波特”的文化产业市场,形成一种成功的“文学消费”模式。这对于当下文学创造、生产、传播与消费,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视角看金庸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小说热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在中国大陆解放,香港市民阶层急骤膨胀的背景下出现的。在金庸创作武侠小说过程中,从“写武侠”到“反武侠”经历了一个否定“自己”的文化心态演变过程,同时在创作中表现了许多新的文化观念,使武侠小说不俗脱凡,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武侠小说是文学百花园中的一个品类,它可以与文学共存,但“武侠小说热”却不是文学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它不可能走向永恒。因此,金庸“挂刀封笔”,是明智的决定。  相似文献   

6.
重庆之于20世纪中国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学者提出“重庆文学”一说,我认为是言之有据,可以成立的。但若把重庆与“20世纪中国文学”联系在一起,其内含及意义却有了不同。因为在这里,以重庆为代表的文学,在内含及意义上都已经远远超出了狭义的“重庆文学”的界限。虽然,正如可以把“解放区文学”名之为“延安文学”一样,以重庆为代表的大后方或国统区文学,亦未尝不可径称之为“重庆文学”,但在这时,它和原本以巴文化为根基的“重庆文学”,确实有了明显的区别。在20世纪中国文学转型变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制导或者说统御文化与文学变革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是在沈雁冰集梁启超、陈独秀、周作人的功利思想之大成的基础上而成熟的。“为人生”是伪现实主义,它同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文以载道”思想却有相通之处。文学研究会诸理论家没有把握住“为人生”思想在理论上存在的重大突破的可能。“为人生”中过重的功利性促使中国文学由反复古走向复古,由反载道走向载新道,迫使中国文学走上严重缺乏审美性的不归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是以五四文学为开端的,所谓“五四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它起始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而终于1927年,大约有十年的时间。作为现代文学史的开端,许多文学史家都给予它极高的评价,而对五四文学中的功利主义倾向却少有论述,然这功利主义的倾向却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9.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最基本的特征是“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它把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重新推向了文学批评的前台。受解释学的直接影响,它把历史看成是多重阐释的结果,并用“文本性”消除了历史与文学之间的界限。然而新历史主义最终却由“回到历史”走向了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0.
刘嵘 《文教资料》2013,(31):109-111
20世纪40年代,“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在解放区文学中并驾齐驱,“荷花淀派”清新的艺术特色为中国文学流派提供了明亮的色彩。但是,自创作以来它却始终处于文学的边缘位置。本文以“荷花淀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孙犁为关注的焦点,以时间为发展阶段,结合每个阶段的创作特色及“荷花淀派’’成员的风格转向来探究其边缘化的原因,从中体会此文学流派的非凡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学趣味虽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但却不可能是随意的。文学趣味的形成,受到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因而,个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学趣味都带着一定的时代、阶级和民族的审美理想的鲜明特征。今天,中学生文学趣味的培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具有下述意义:第一,抓好中学生文学趣味的培养,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美育”的重要环节。通常所讲的“美育”,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文学作品作为艺术美的一个门类,它  相似文献   

12.
(一) 《徐霞客游记》既是一部地理名著,又是一部文学名著。当前对它在地理学上的价值,研究的人很多,声誉日隆,而对它在文学上的价值,专门研究的却很少。因为它本身并不是一部纯粹的文学著作,书中有不少记述近乎是流水账,从文学角度来看,比较枯燥难读,但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流水账”又往往是很有价值的“富矿石”。然而它那文学色彩浓厚的部分,是完全可以同我国古代众多的优秀散文相比美的。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记实的山水描写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13.
刘勰的《文心雕龙》虽不是一部文学史巨著,但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史思想。它包括以“文原于道”为核心的文学起源论;以“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等为核心的文学发展论;以从史学到文学、从“博观”到“见异”和“唯务折衷”等构成的文学史方法论;以“六义”作为文学史评价标准等四个方面。这一系列系统而独到的观点对新世纪的文学史学学科建设仍具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比较文学是一门仅有一百多年历史,但却发展非常迅速的新学科。它不等同于古而有之的比较方法。首先,“它是一种前景,一种观点,一种坚定的从国际角度从事文学研究的设想。”也就是说,它是逐渐打破了民族文学的孤立状态,不断破除了狭隘的民族观念的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一种自觉的比较意识。第二,就方法而论,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也有特定的内涵,即它只限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比较,而不包括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之内的比较。第三,比较文学中的“比较”贯穿在整个研究的始终,已不再是一种一般的方法,而具有学科的性质。总之,比较文学是把世界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把各国文学置于这  相似文献   

15.
试论短信文学的文学合法性及其新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短信文学脱胎于被称为“第五媒介”的手机短信。它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学界对“短信文学”这一概念及其“文学性”的思考与论争。短信文学的“文学”名分是否合法,应综合以下两方面加以判定:首先看它是否应用了文学修辞技法;其次看它否具有文学审美功效。在确认文学合法性的前提下,方可进一步探讨短信文学的独特新质。  相似文献   

16.
苏轼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全才,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苏轼在政治生涯中却扮演着失败的角色,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被迫外任,“乌台诗案”的发生,标识着苏轼政治仕途的重大挫折,但这却成全了苏轼在文学上的“功业”。政治与文学的互动,使得诗人不仅收获了斐然的文学成绩,同时也在文学中释然自己苦闷的心情,从而为后人展现了面对不幸命运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7.
“文学”的定义,在流行的几本文学理论中没有明确的表述。到底什么是文学?似乎是一个谜,人们的回答往往在似与不似之间,譬如说:“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说它似,似在它的确说出“文学”定义的一部分,说它不似,不似在它仅仅说出文学定义的一部分。询疑者问: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除文学而外,其它种类艺术亦然,作何解释? 我们认为:“文学”的定义,呈现着多层次状态,是一个多层次结构。要充分地阐释  相似文献   

18.
摘要:“诗无达诂”是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命题.最初是为汉代儒生自主阐释僻经》提供的一个思路,但却运用到了文学鉴赏当中,并且它的应用很好地阐释了文学鉴赏的多义性,成为一种重要的鉴赏方法.“诗无达诂”的产生是有其来源的,它之所以能广泛运用到文学鉴赏之中,一定有重要原因促成了这一结果.但是,“诗无迭诂”的应用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也存在一定的误区.  相似文献   

19.
<正>近几年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文学因素的教学受到了重视。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语文修养,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人们对文学教育的理解却囿限于两个方面:一是情感,以为进行文学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一是想象,以为进行文学教育,就是刺激学生的想象力,以达到训练其形象思维力的目的。抓住这两点进行文学教育是正确而且有见地的。但是,再仔细地考察却会发现问题,刘勰说:“披文以入情”,阅读文学作品产生情感是通过“文”来实现的。这里的“文”是指文学作品的语言,即文学语言。文学语言通过它特有的功能唤起了存留于人们头脑中的事物表象和再造  相似文献   

20.
简论意境     
周琳 《考试周刊》2012,(87):17-17
叙述文学和戏剧文学中最重要的问题是通过典型环境创造典型人物,借以完成它们反映社会现实的职能。所以如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是从古至今作家们努力的课题。“典型化”这一荚学“范畴”也是文学家们注意的中心。然而抒情文学要完成同样的使命却另有自己的法规和美学手段。它不借助于典型性格的塑造.而是通过完美的典型“意境”的形成完成它反映客观现实的使命。虽然手段不同,但它们都在各自的范畴里反映了客观社会的本质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