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隐含条件是指题目的已知条件并没有明显给出,而是隐含在题目中。在解含有隐含条件的物理问题时,找出隐含条件是解题的关键。如何找隐含条件呢?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认为,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从已知条件中找隐含条件有些物理题目中的必要条件就隐含在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中。例如“眼睛能看清茶物”就隐含着视角为1’;“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隐含着合外力为向心力;“冰水混合物”隐含着温度为OC,等等。2在物理过程或现象中找隐含条件某些物理题所描述的物理变化过程常有其特定的规律,而运动规律就是这道题的隐含条件。…  相似文献   

2.
在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时,不少同学由于忽视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致使解题时出现错误.现剖析几例,从错中悟理以提高同学们挖掘隐含信息的能力.根号外面的因式移到根号里面,那么原式等于错解分析因为已知式中字母的取值必须使已知式有意义,所以本题隐含条件是,即,上述解法忽视了这一点.(1994年山西省中考试题)分析题目本身的隐含条件是,且x,y不同时为零,并没有制约条件,也就是说是许可的,当时,上述变形过程中就相当于分子、分母都乘以零,这显然是错误的.例3当m为何值时,最简根式是同类根式?错解令.解得.分析上述…  相似文献   

3.
罗华 《广东教育》2005,(10):15-16
三角函数中有这样一类问题,在已知条件的背后隐含着某些约束关系,看不到它,问题可能增解。对此,不少同学无所适从或心有余悸。常有同学提问:有什么便捷方法让隐含条件真真切切“浮出水面”呢?本文介绍用单位圆揭示隐含条件、剔除增解的办法,同学们不妨试试。  相似文献   

4.
一、隐含在物理常数中例1重为7.02牛的铁块一个。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为多少牛?(已知ρ铁=7.9×10~3千克/米~3)分析根据题意有:W排=V铁,g和ρ水是我们必须记住的两个物理常数,故本题可解。解一7、9X10’干克/米’X10牛/千克—”—””“””米’·FO一p*gym—L0XI矿千克/米’X8.9/10-‘米’XIO牛/千克一0.89牛.二、隐含在物理术语中例如“浸没”意思是物体全部浸入液体中;“悬浮”是指物体浸没液体中,且有FO一b。pw一p。;‘“漂浮”是指物体只有一部分浸没液体中,另一部分浮在液而_卜,F。一G。,且…  相似文献   

5.
周维龙 《广西教育》2006,(1B):75-75
物理习题给出的条件有些是明显的,有些则隐含在题目中,这样,在审题时需要认真分析,寻找隐含的已知条件,选用适当的解题办法。那么,如何挖掘出题中的隐含条件呢?  相似文献   

6.
初中的物理题目,往往存在隐含条件,这些隐含条件可隐含在题目的已知条件、物理过程、物理图像、定律应用范围及答案中.如果能及时挖掘这些隐含条件,就能够越过“思维陷阱”,突破解题障碍,提高解题速度.那么,怎样快速、准确地找出这些隐含条件呢?有以下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隐含条件呢?所谓隐含条件是指数学问题中那些若明若暗,含而不露的已知条件,或从题设中不断挖掘并利用条件进行推理和变形而重新发现的条件.[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三角形的定形问题,是指根据已知条件,判定三角形的形状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应熟练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三角公式等相关知识内容。另外,还应注意灵活运用上述定理、公式,把已知的边和角的三角函数关系变换成只合边或只含角的关系式,化简后,再考察边或角之间的关系,进而确定三角形的形状。例l、在凸ABC中,如sinBsinC—cOSZtr,试确定三“““”一‘———’—”一‘”——””“——一2””””‘——一角形的形状。则面ABC为等腰三角形。例2、在凸ABC中,已知acosA—bcosB试确…  相似文献   

9.
解数学题离不开已知条件,然而不少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并没有明显地列出来,而是隐含在题目中,称之为隐含条件.一般来说,初中数学题中的隐含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相似文献   

10.
通常情况下,“你是谁”译成英语用Whoareyou是完全正确的,但倘若你不分场合、地点,把“你是谁”都翻译成Whoareyou,就可能闹出笑话来。我们要根据英语的习惯,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说法:1.面对面问“你是谁”时:—Whoareyou?—I’mDavid.或者:—What’syourname?—MynameisDavid.2.当你隔着门窗,看不到对方是谁,比如有人在敲门或敲窗户时:—Who’sthat?—Itisme.3.电话中询问“你是谁”时:—Whoisthat?—ThisisHanMei.或者:—ThisisHanMeispeak-ing.值得一提的是,电话用语中的“你是谁?”除上述两种…  相似文献   

11.
本刊1993年第1期《构造二次方程证一条件不等式》一文所讨论的问题是:已知作者利用已知条件,巧妙地构造出一个二次方程,再由判别式大于0推出这个结论此命题可予以加强.因为题设条件还隐藏了关系事实上,假设(下转第3页)(上接第38页\.L毗十。c+k。0,与。。>Z。>c>0矛盾..’.C<0.又假设0<0.’.’a=lr-b-c>1,二.O‘X,与O’干护十。‘=1矛盾,.Lb>0.由于有隐含关系。<0,。>]>入改a+6=1—C>5.所以此题可加强为:已知a>卜c,a十已十。=1,。’个护十C‘=1,求进;1<。lr+b<:.,——’”3.对…  相似文献   

12.
张丽 《中学理科》2007,(12):57-58
在许多物理题目中,题目本身除了有较明确的已知条件外,还常有一些不引人注意、易被忽视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对于题目的解答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儿姑且称这些条件为隐含条件.面对这些题目,很多考生深感“条件不足”而一筹莫展,于是隐含条件在题目中将成为这些学生的“神秘杀手”.在这类题目中,这些“神秘杀手”就在跟学生进行着“捉迷藏”,若想把这类题目轻松的拿下,就需要我们的学生有较敏锐的洞察力把“神秘杀手”给“捉”出来.那么,物理题目中的“神秘杀手”在哪里呢?我们又怎样去“捉”它们呢?这儿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常见几种出现“神秘杀手”的情景.  相似文献   

13.
数学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是分析和解题的依据,在已知条件中,往往还隐藏着“隐含条件”。所谓“隐含条件”,就是指在题目中未明确表达出来,而客观上已存在的条件。“隐含条件”往往隐含在有关概念、知识的内涵中,含而不露,极易被忽视,从而导致解题出错或解答不完整,甚至造成解题困难。若能及时发现和运用隐含条件,不仅可以迅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在学习key,stamp等22个生词、词组的基础上,着重学习动词一般现在时态的被动语态。教材在编排上,由简单的句子结构操练到综合的长篇文章阅读理解,再到被动语态结构的巩固、运用,由易到难,顺序渐进。整个单元由句型“What’s thismadeof?和“What’sitused for?”贯穿始终。学生通过对这两个句型的学习、理解,触类旁通,进而学会其他动词一般现在时态被动语态的肯定、否定和疑问句式。本单元的重点除上述内容之外,还包括be made of sth,be ma…  相似文献   

15.
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几何题证明过程中,常对如何添加辅助线甚感困惑。其实,添加辅助线因题而异,其主要作用是集中题目的分散“元素”,使隐含条件明朗化。那么,如何正确、巧妙地添加辅助线呢?一是根据已知条件和待证结论,把有关的“元素”迁移、靠拢、集中起来组成相关图形。二是按已知条件的引申来添加,扩大和产生更多的已知条件,使隐含条件凸显出来,以架设铺向结论推导的“桥梁”。以下试举一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16.
一、做作业前首先要认真阅读课本内容,仔细观察、思考例题的解题格式、步骤和方法,回顾老师是怎样分析、引导、寻找、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的.其次,动笔前要认真审题,把握题目的类型、特点,对题目要做认真细致的“解剖”,题目中已知的条件是什么?隐含的条件是什么?要求(证)的是什么?和例题(或已做过的、熟悉的题目)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分析 乍一看此题有点困难,无从下手.其实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此题的已知条件和隐含条件:最大边长为11,为了排除重复情况,则不妨设其余两边分别为z,Y∈N’,且z≤Y≤1l;由z,y,11能构成三角形,则由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知其隐含条件是z+y〉11.  相似文献   

18.
解答物理习题时,有些题的已知条件并还有给出而是隐含在题目中,就要认真分析,找到实破点才能解题。 一、条件隐含在已知条件中 物理题解题的条件隐含在题目已知条件中,如“物体做均速运动”必定所受合力为零。“物体做匀速贺周运动”肯定合外力方向指向圆心且大小不变。”导体处于静电平衡”必定是等势体。“理想气体”必定分子势能为零。  相似文献   

19.
如何挖掘隐含条件铜陵县永丰中学陈教玉,许士顺所谓“隐含条件”就是指隐藏在题设或题断里面含而不露的条件。解题时,不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往往会造成失误而影响解题。一、从题中涉及的数学概念中挖掘隐合条件有些题目,一部分已知条件隐藏在数学概念之中,对这类...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每道数学命题都可以分为“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条件是命题的已知事项,结论是从命题所提出的条件经过推理而得出的事项.一般情况下,多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是较明确的;也有的命题会直接告知,已知什么,求证(求)什么,但是,有些命题则不然,它不明确地点明已知是什么,它的条件是含而不露的,这种隐蔽在题设中的条件,是为隐含条件,设制隐含条件的目的,就是为了加深题目的深度,因此,能否挖掘和利用好题目的隐含条件,是解题中的一个关键,挖掘和利用得好,必然会大大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