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山东教育》2008,(10):64-64
作为学校的主要管理者,校长不仅要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还要全面掌握师生所思所想。要做到这些,校长不仅要“沉”下去,还要“浮”上来。  相似文献   

2.
浮与沉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木人要探海的深浅,下海一游,上岸后夸夸其谈地说:“大海并没有多深,海水连我的膝盖还没淹着呢!”别人笑他,他找鸭子作证。鸭子呱呱地说:“是呀,我在大海各处都游过,海水只齐我的胸膛。”读罢,我不禁哑然失笑。笑之余,又觉得颇有哲理:木人为探海之深浅,身体力行,确有可嘉之处,但其只驻足于表面,浮在水上,焉能知海之底细? 看来,看问题、做事情决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应潜心深入,力求能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因为只有沉得下,探得深,才能  相似文献   

3.
浮与沉     
《母婴世界》2014,(6):104-105
小朋友,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妈妈的绣花针这么小,却沉在水里;大轮船超级巨大,却能在海上航行,这是为什么呢?这里的奥秘在于“浮力”!  相似文献   

4.
浮与沉     
赵国娟 《学周刊C版》2010,(4):169-17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浮与沉》。  相似文献   

5.
当前,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面对现实都有困惑与彷徨。他们满腔热情,很想努力做好工作,成为真正的“孺子牛”,但现实的各种困难和烦恼,使他们缺乏“沉”下去的决心。  相似文献   

6.
当前,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面对现实都有困惑与彷徨。他们满腔热情,很想努力做好工作,成为真正的“孺子牛”,但现实的各种困难和烦恼,使他们缺乏“沉”下去的决心。  相似文献   

7.
<正>浮力知识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的难点,也是中考常考知识点之一。近几年来,虽然试题中浮力的繁琐计算大幅减少,但在各种题型中会出现比较、判断、简单计算浮力大小等。正确理解浮力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以及灵活运用物体浮沉条件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确地解题。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浮力的知识点,并通过一些例题探求浮力大小变化及计算的解题技巧。  相似文献   

8.
当前,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面对现实,都有困惑、彷徨。他们想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成为真正的“孺子牛”,但由于各种具体的困难和烦恼,使他们缺乏彻底沉下去的决心。  教师,特别是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儿王”,生活将永远是清贫的。教师要沉下去,在这片青草地上耕耘,就要有甘于清苦的决心。目前经济改革的大潮一浪高于一浪,商品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巨变中人们的不平衡心态,使许多人踏浪而去,随波逐流。教师队伍中当然也不乏其人,但小知识分子的秉性又往往使他们观潮不语,望洋兴叹:“还是安份守己的好!”但心里毕竟还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l、了解水的性质。 2、了解沉浮现象。 3、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讨料:1各种水果、石子、铁制物。 2、胶泥.3、茶杯、碗、盘子。玩法:(一)什么东西会沉?什么东西会浮? 1、把各种水果放在水巾,观察其现象o 2、把其它物品放入水中(包衙百子、铁制物、胶泥等),观察其沉浮现象。 (二)用胶泥做船 1、观察一团胶泥的沉浮。 2、让幼儿想办法让胶汜浮起来。 3、用胶泥制作小船,使之浮在水面。 (三)碗、碟的沉浮 l、让幼儿自由地把茶杯、碗、碟』波入水中观窖其沉浮现象。 2、观察什么时候碗碟会沉(侧披)?什么时候碗碟会浮(平放)。 一1玩水游…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教育中,教师总是不能很好地将区域游戏和课堂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探索和发现,有效地开展区域游戏首先要正确认识到开展游戏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其次将课堂的学习内容分布在各个游戏环节中,让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使区域游戏和教学环节更好地融合,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纸沉针浮     
在今天的自然课上,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一根针和一张纸放在水里,哪一样会沉下去?”这算什么问题?那还用问,当然是针啰。可老师神秘兮兮地说:“那可不一定。你们按照我说的方法回家试试看就知道了。”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句俗语,但它却反映了发生于上新世的喜山运动晚期在我省的地壳变动情况。喜山运动是一次时间最长,范围强度最大的断构运动。这运动的结果使原为高山之地陷为大洋,深洋却变成高山。我省正处于太平洋到喜山之间,所以断裂层多,变动大。南澳岛原为一座海底山,由  相似文献   

13.
材料: 一块橡皮泥,一个鸡蛋,一个玻璃杯,食盐。我的问题: 为什么一艘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而一块小石头却会沉入水底呢?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 大象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 设计理念: 1.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将教学建立在学生的兴趣和原有经验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分析 《浮与沉》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四单元第九课,本课在学生已有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判断物体的浮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感受浮力”这三项逐层递进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可以改变,并让学生亲自感受浮力。  相似文献   

16.
教学分析 《沉与浮》是大象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在前面研究盐的溶解特征后,引领学生进一步探究“其他的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由此引导学生发现,放到水中的物体除了溶解外还有其他的情况,从而引出沉与浮的内容。首先,让学生亲身感受浮力的存在。接着又通过实验探究“沉到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然后再引导学生应用和拓展,让他们设法“改变鸡蛋的沉浮”,  相似文献   

17.
同学们从生活中知道,密度比液体小的物体总是上浮到液面上.钢铁的密度比水大得多,用其制成的空心铁球却能浮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呢?不少同学纳闷.其实判断物体的浮沉有两种办法.当物体浸没液体中时,①根据重力与浮力进行比较,如G<  相似文献   

18.
这句俗语常常被用来比喻办一件事情有利也有弊,也就是说既有得益,也存在缺点或害处。潮州方言的说法是“沉东京,存南澳”,与它同一个意思。这句俗语源于一个关于地貌变化的民间传说。  相似文献   

19.
背景分析:本教学案例是笔者的一节省级赛课,案例突出了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为途径,探究学习为目的新型教学模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自己动手归纳得出了物体的浮沉条件,简化了教学的难点.笔者设计并实施了本节课的教学,现将其展示如下:案例描述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魔术表演"浮沉子",念"下沉"小瓶很听话的下  相似文献   

20.
设法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水面,浮在水面的物体沉到水底,这是去年大班组织的一次区角活动.当时,孩子们探索热情很高,想出了很多主意.如在一根小棒的两头插上泥工团,制成小哑铃,让小棒沉下去;把泥工团压扁,再包上小纸盒,让泥工团浮起来.我想:既然整个活动深受去年大班幼儿的欢喜,而且又能有效地培养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和运用已有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何不把它作为"保留节目",在今年的大班再组织一次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