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时报》自2001年创刊后,一直面临着强劲的竞争。为了在先行者的压力下创出自己的品牌,《青年时报》坚持以特色版面和专刊专栏来培养读者的忠诚度,培育报纸品牌,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效。一、开辟特色专版专栏是细分市场和争取受众注意力的有效途径。由于报纸可选择性的增多和读者的日趋成熟,读者对报纸品牌的认识已很理性。因此,争取读者注意力是打造品牌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各个版面、专栏,每篇稿件,都将对报纸品牌的形成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作为团省委主管的都市类青年报,《青年时报》的受众定位一直很清晰,以18岁至45岁的青年人为阅读对象。他们是高中以上学历,有生活激情,追求发展的年轻人。他们关心新闻事件,关注时代发展,关注社会财富,关注流行生活,是具有强大消费力的浙江社会主流阶层。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想方设法针对他们的心理需求,有  相似文献   

2.
年轻人办《年轻人》刊物,跟年轻人交知心朋友,为年轻人说话,替年轻人办事,做年轻人的良师益友,这是《年轻人》杂志的一大特点。据了解编辑部都是年轻人,平均年龄二十九岁。读了创刊号(第一期),不知不觉产生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联想,因为年轻人最了解年轻人。青年们在想什么?干什么?需要的是什么?编辑们就有  相似文献   

3.
电视的普及,推动了电视专栏节目的发展。专栏节目在每天的电视广播中,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与新闻和文艺(包括电视剧)形成三足鼎立。可以说每天的电视广播,少了专栏节目就不成局面。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寄语中央电视台》的专题节目后,收到了3000多封信,观众纷纷建议举办《科技信息》《青年之友》《法律顾问》《妈妈和宝宝》《家庭主妇》《老年天地》等等专栏。听听观众的呼声,看看每天的电视节目,办好专栏节目,丰富专栏节目,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相似文献   

4.
电视的普及,推动了电视专栏节目的发展。专栏节目在每天的电视广播中,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与新闻和文艺(包括电视剧)形成三足鼎立。可以说每天的电视广播,少了专栏节目就不成局面。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寄语中央电视台》的专题节目后,收到了3000多封信,观众纷纷建议举办《科技信息》《青年之友》《法律顾问》《妈妈和宝宝》《家庭主妇》《老年天地》等等专栏。听听观众的呼声,看看每天的电视节目,办好专栏节目,丰富专栏节目,已经到了刻  相似文献   

5.
1995年12月22日,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的周末刊《长江周末》,在新开辟的以青年、学生为读者对象的《青春林》版头条位置,刊出了一时由打工青年王恒绩主笔的专栏《打工十年》的第一篇文章:《十五岁,我出远门》。党报为一个打工仔开设专栏,不仅读者们看着新鲜,就连王恒绩本人也大感意外。然而,《长江周末》的编辑们就是要让市民们通过王恒绩重新认识这个城市中数十万之众的打工大军;同时,也让打工青年们通过王恒绩重新认识自己。  相似文献   

6.
八十年代——阅读饥渴时代 20世纪70年代末,思想解放的思潮推动期刊的发展,文学期刊、青年期刊,如春雨滋润着年轻人干涸的大脑。《十月》、《收获》、《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国青年》、《山西青年》、《辽宁青年》、《青年一代》、《广东青年》(后改名《黄金时代》)等独领风骚。这些期刊思想开放、立意新颖,发行量都在100万-500万之间。《山西青年》还创办了刊函大学经营模式,既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又获得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新闻战线》自开辟了《致青年记者的信》专栏后,我总先翻阅这个专栏。这个专栏之所以能吸引我们基层通讯员,是因为它解答了我们正在思索的许多问题,并给人以启示。我是一个新闻报道工作的新手,缺少新闻采访的经验。以前在采访时,往往只满足于从  相似文献   

8.
靳畅栋 《青年记者》2022,(23):39-40
电视评论专栏《新青年,有态度》打造青年观察员IP,弥补了电视评论中的青年主体缺失。表达话语上,探索主流价值的年轻化表达,实现“三个平衡”。表达形式上采用“现场评”方式,以丰富视觉元素提升信息量、佐证观点和增强可看性。媒体融合背景下,专栏还需不断扩展评论话题,拓展内容深度,注重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市民报情感倾诉专栏的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玲 《新闻前哨》2006,(4):25-26
在目前热销的市民生活报上,流行着一个口述实录文体的副刊专栏——由普通百姓倾诉自己生活中的情感遭遇,记者聆听记录而成。它们被统称为情感倾诉栏目。情感倾诉最早出现在电台晚间节目中,像几年前广为人知的《夜渡心河》、《心灵之约》等节目。1997年《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第10版记者安顿主持的“口述实录”专栏首开报纸先河。由于读者青睐、市场效益看好,于是各报纷纷开辟情感专栏。短短几年,情感专栏迅速风靡了大江南北的市民生活报。如大打情感牌的《楚天金报》的《真情倾诉》专栏,湖北发行量最  相似文献   

10.
今年7月底,天津日报为青年记者张建星开辟了一个《今早相会》专栏。该报总编辑鲁思说:“我们开设这个栏目,目的是沟通记者与读者的心,加强交流,共唱一首‘同心曲’。”《今早相会》专栏每周至少两次。不回避重大问  相似文献   

11.
韦祖伟 《新闻窗》2008,(6):43-44
当前,时评正成为各种媒体树立社会公器形象、争夺读者的有力武器。一些传统严肃大报开设有时评专栏,如《人民日报》的“人民时评”;开设有时评专版,如《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走大众化、市场化路线的都市报更把时评当作步入主流媒体行列的重要手段,纷纷创办时评专版或专栏,如《南方都市报》多的时候每天就有三个时评版,包括“社评”、“个论”(“众议”、“专栏”)等。不仅如此,时评版在众多报纸中的版序还比较靠前、位置相当醒目,深受读者欢迎。另外,几乎所有的综合性网站都开设了时评频道。时评影响范围的大大扩展,给时评作者提供了更多的表现舞台。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1995,(4)
做‘爱的天使’──漫话《当代青年》“爱情,婚姻,家庭”专栏邝彩琴我从1985年起主持《当代青年》“爱情、婚姻、家庭”专拦已整整10年了。有人开玩笑,说我“爱”得执着,“爱”得专一。真实,并不是我多么有能耐,而是这个栏目使我幸运地面对了数十万名热情、宽...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我国出版界增加了一批新人。他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同志对出版工作还比较陌生。本刊根据读者的建议,自本期起增设《出版工作常识》专栏,陆续介绍一些有关出版工作需要了解的基本常识。希望出版界的同志们出题目,供稿件,帮助本刊办好这个专栏。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青年报》的新闻评论专栏“冰点”时评自创办以来,越来越受到众多读者喜爱。2000年《中国青年报》读者和专家两个评价系统中,7个新闻版里,“冰点”时评所在《青年话题》版的阅读率都得分第一。在2001年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新闻专栏评选中,“冰点”时评荣获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时至今日,“冰点”时评仍旧是《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的记者队伍中有不少年轻人,他们生龙活虎,但是缺乏经验;他们好学上进,但是也很需要老记者帮助指点。本刊特开辟这个专栏,陆续刊登老记者与青年记者谈体会谈经验的书信。年轻的同行,你们希望老记者们谈点什么,请来信告诉本刊。  相似文献   

16.
自1980年以来,从大学直接分配和调到我们报社做记者、编辑工作的青年同志已达83人,占全报社记者、编辑队伍总数的53.2%。几年来,我们责成编委会一位成员专门负责,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做好培养提高青年记者、编辑工作。现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们当中绝大多数进步较快,有两名同志被评选为大连市劳动模范,有6名同志被提拔为部主任、副主任。去年以来,有9名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3名同志荣获大连市优秀宣传工作者称号;有36人次获大连市以上好新闻作品奖;有的撰写的经验性文章被《新闻战线》发表;有的采写的报道被《人民日报》转载。去年年底,大连市8万名读者评选出的“十大新闻人物”中,有4位新闻人物是由青年同志采写的。本报23个专刊、专栏,有14个是由青年同志采编的,他们富有热情、锐意创新,大部分专刊、专栏办得生动活泼,深受读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17.
章颖莹 《报刊之友》2014,(2):155-156
在1956年创作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王蒙塑造的青年形象林震“口袋里装着《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并决心“按娜斯嘉的方式生活”。《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不仅构成主人公林震阅读谱系中的重要一环,更值得强调的是,作为作者的王蒙同时也是其读者。如果从“阅读史”的角度切入,那么《中国青年》杂志在1955年第23、24期连载的苏联中篇小说《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及其后围绕这部小说展开的相关讨论,就构成了重新理解《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具体语境。《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及其讨论不只是作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创作背景,同时还携带着20世纪50年代独特的政治、社会能量,它在穿透后者的过程中发生变形和创造性转化。考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这些特别的部分,为将之从主流文学史中打捞出来,重新发掘其与社会历史语境构成的动态关系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杂感式专栏言论是专栏言论中又一种重要形式。它属于务虚型富有文艺色彩的轻型的言论文体。它的名目繁多,散见各报刊的辟有随笔、随感、漫笔、杂谈、漫谈、札记、时评等等专栏,似可统称为杂感式专栏言论。从广义上说,都可称之为杂文。在我国,这类言论专栏较早见诸报刊且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有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面世的《新青年》“随感录”、“湘江评论”“放言”、《政治周报》“反攻”、《向导》“寸铁”,以及于三十年代初期业经改革后的上海《申报》《自由谈》和由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周刊的“漫笔”专栏等。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十多年来,办得较有影响的杂感式言论专栏,有作家个人主持的专栏,如邓拓于1961年3月19日《北京晚报》开设的“燕山夜话”、林放(即赵超构)于上海《新民晚报》长期开设的“未晚谈”等;有  相似文献   

19.
中央和地方报纸,都辟有《读者来信》专栏。唯人民日报的《读者来信》专栏办得较好,已成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人民日报的《读者来信》专栏,不但篇幅多,坚持每周的星期六有一整版、星期三有半版多,而且各版经常刊登《来信》外,还以丰富的内容,精心的编排吸引读者。各种小专栏  相似文献   

20.
余丽蓉 《新闻前哨》2004,(11):41-42
以某位编辑或记的名字命名一个专栏或栏目,正在成为时下新闻媒体面对激烈市场竞争进行创新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仅以武汉地区报业为例,就有《楚天都市报》的经济专栏《龙女看市》、寻医问药专栏《寻呼方琳》,武汉晨报的舆论监督专栏《王浩峰的眼》,《武汉晚报》的知名个人专栏《范春歌工作室》及其民生新闻、服务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