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元璋颁布《大诰》,建立起以《大明律》为中心的明朝法律体系,以法律修辞取代传统的政治修辞,法律在社会统治中的作用大大加强。通过确认回避制度、御史对于皇权政治的批评权以及确认以考试来选拔官吏,官僚集团和皇权政治力量之间对话的权力场扩大成为社会与皇权政治进行对话的权力场,制约了皇权政治的权力和力量。皇帝拥有最高司法权,司法权隶属于行政权,以及皇权政治力量的不断膨胀,打破了皇权政治和法律之间的平衡,破坏了法律制度的安排。当制度正义根本缺乏的时候,"礼""刑"并用改变不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本质,这是我们今天检讨明朝皇权政治和法律之间关系应该具有的清醒认识,也是今天我们建设法治社会借鉴传统之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唐代诗人向往长安,留恋长安,从很大程度上是由唐初的关中本位政策决定的。长安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同时也是文人志士谋取功名的最终战场,这里汇聚了唐王朝最优秀的文人学士,他们在这块热土上抒写着大喜大悲的人生。长安是唐代诗人心中永远放不下、解不开的"心结"。本文从政治、科举取士的角度分析、阐释了唐代诗人的"长安情结"。  相似文献   

3.
宋江是一个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被现实扭曲、对皇权抱有极大幻想的文学形象。“忠义观”是其外在表现,核心是儒家“三纲五常”演化出来的“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之谬论。  相似文献   

4.
在京派文学家中,沈从文和李长之留下的关于鲁迅的批评文字是最多的,他们代表了京派的鲁迅观。尽管李长之和沈从文对鲁迅的个人情感很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从文学的本体论立场出发。为我们勾勒了两个鲁迅形象:诗人鲁迅和战士鲁迅。他们理解和赞赏诗人的鲁迅,评论不乏真知灼见,对后者的鲁迅却多有误读。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专制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专制主义赋税理论是中国皇权赋税专制的理论基础,而皇权专制政体则是中国皇权赋税专制的政治基础.由于中国式专制主义赋税理论的理论基础单一,内容和性质具有绝对性和非人道性,在实施上存在主观随意性,会从根本上否认和扼杀创造精神,摧毁社会的公正基础,从根本上延缓了整个社会的民主法治宪政进程.由于皇权赋税专制具有专断性,中国传统的赋役制度是具有无限威势的皇权直接对编户民的人身管辖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诛求和役使.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骚学”的角度探索屈原创立“骚体”诗与政治斗争的关系 ,分析柳宗元为适应政治斗争的需要而“学骚” ,以及伟大爱国诗人对柳宗元的深刻影响 ,并阐述了作为政治家诗人的柳宗元对“骚学”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作为广西地域诗人群体的一个代表,"凹地"诗人群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并且形成一种憧憬原生态的质朴生活情怀,一种秉持卑微的创作姿态和努力还原本真生活的创作理想,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诗学理论。对于该问题的探究和分析,无论是对"凹地"诗人群,还是当代地域性诗人群体,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龙文化的演化和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龙文化始原于中原的原始农业经济保护神和氏族部落的族徽综合。龙的皇权化是奴隶主、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阶级斗争促使龙的皇权化泛滥和分化;劳动人民和进步思想家对龙的皇权化进行了长期斗争。无产阶级关于龙的文化观是对旧文化的扬弃,它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新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9.
聂绀弩的《我若为王》是一篇经典的杂文,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对皇权意识和奴性思想也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本文试着从"平民"的角度出发,站在"王"的立场上,重新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以发现其中的真谛,进而警醒世人。  相似文献   

10.
永徽显庆之际,高祖、太宗日常行政效仿“汉朝故事”的做法得以赓续。高宗利用“汉朝故事”为政治依据,执意更立武氏为皇后,废黜太子李忠,又一并清除了长孙无忌等辅政大臣,在此过程中皇权得以加强,皇帝威权得以树立,此后高宗行用的“汉朝故事”便较少关涉重大的政治事件。武则天统治时期“汉朝故事”同样被重视,但对政局的影响力有限,远不及唐初之时。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学发展到两汉时期, 在意识形态领域中逐渐取得独尊地位, 并称之为经学。经学与两汉专制皇权紧密结合, 加强了对史学的控制。其原因是统治者对史学功用认识的不断加深所致。其手段是皇权控制了史学工作的全部外在条件, 而经学则从内部控制了史家的史学思想与价值观念。皇权与经学对史学的控制使史学日益成为经学的附庸  相似文献   

12.
“方苞不作诗”是对于方苞和诗歌之间关系较普遍的观点.其不作诗的原因,既有他人劝诫的因素,也有自己创作上扬长避短的考虑,同时从他认为诗歌不能阐道翼教的思想来看,其对诗歌创作也并不是太过用心.联系到明清一代诗人无奈的生存环境,方苞不作诗的原因就变得更加容易解释.好在方苞出生在桐城这个诗人辈出的地方,虽然没有成长为一流的诗人,却也终生没有放弃过诗歌的创作.  相似文献   

13.
兼具强化统治与乖违道义双重特征的"质任"制度生成于汉末三国时代,西晋时期基本废止。其后发生严重暴乱,南渡后分别代表门阀与皇权政治的东晋、刘宋同样无法遏制频发的地方叛乱现象。研究三至五世纪时期质任制的兴废,有助于在一个特殊层面上增进我们对魏晋南朝政治史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郭志明 《阅读》2014,(47):1-1
<正>读书有很多方法。抓住"触点"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时时与读书为伴。冬天到了,诗人的笔下景如何?这是个"触点"。唐代诗人孟郊《苦寒吟》云:"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充分写出了冬天的特点。清代戏剧家洪升《雪望》诗云:"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这是一幅典型的冬景图。明宣宗朱瞻基《冬景》:"池头六出花飞遍,池水无波冻欲平。一望玻璃三百顷,好山西北玉为屏。"冬  相似文献   

15.
明朝中后期,随着内阁制度的完善,文官集团早已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皇权的极端集中与专制、文官集团的双重性格、宦官专政、以伦理道德为规范的一元化政治体制等使得文官集团与皇权的冲突愈演愈烈,最终加速了明王朝的衰落.《万历十五年》再现了皇权与文官集团的冲突这一微观政治图景,从中可以窥探明朝衰落之因.  相似文献   

16.
《旅夜书怀》一诗,以愁情选悲景,以悲景写悲情。从诗歌所涉的时空层面来看,“悲”的内核在于“独”。“独”既是诗人思考的背景,也是诗人当时生命状态的总结。在这一富有情感浓度的环境中,诗人思绪万千,感眼前之无望,念人生之坎坷,由“独”而陷入了对人生困境的沉思。诗人因万事潦倒、信念崩塌而痛苦愁闷,又因“破”而难以接受、无法释怀、矛盾挣扎。尾联中沙鸥意象的运用,是诗人试图为摆脱困境探寻出路,但心有重负又何谈自由洒脱。沙鸥孤独却自由,诗人孤身却迷茫无措,踟蹰不前。这一意象的观照,赋予了“独”更为深刻的内涵:不仅是人生状态,也是人生归宿。  相似文献   

17.
陇西李氏并非魏晋旧族 ,而是鲜卑贵族、汉士族合流时出现的新士族。陇西李氏先世前汉时是武将世家 ,在汉魏晋门阀形成、发展过程中 ,已衰落为陇西寒门。晋末十六国时期 ,陇西李氏开始崛起。北魏初年李建立西凉 ,其家族成为小王国的王室。西凉灭亡后 ,李子孙仕魏。李氏作为亡国小朝廷的后裔加入北魏政权 ,失去了豪强割据的社会基础。李氏为保持自己的社会地位 ,只有依附皇权 ,并和皇权紧密结合。正由于李氏对皇权的依附性 ,与皇权利益的一致性 ,仕魏后很快取得了与五姓七家并列的地位 ,成为当时盛门。  相似文献   

18.
唐爱莲 《阅读》2015,(14):18
先说个谜语给你猜猜:“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坐在绿船上。”你一定猜到了吧?对,是荷花。荷花盛开在夏季,它清雅高洁,被称为“六月花神”。自古以来,荷花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代诗人李白写出了荷花的“天然之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代周敦颐赞美荷花是冰清玉洁的“花中君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杨万里笔下的西湖因荷花而格外美丽。  相似文献   

19.
晚唐诗人郑谷,创作了大量堪称“诗史”的诗篇。他通过运用典型化的手法,将叙事、抒情巧妙地结合。广泛而深刻地揭示了唐末的社会现实及世人的心理状态,呈现出沉郁的风格,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始体"代表诗人嵇康、阮籍诗作中的意象世界,依据内容性质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飞翔意象、短暂易逝意象、讽谕意象。魏晋鼎革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正始体"诗人在忧生忧世的情感激荡下,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价值理想的坚守,对内在超越的想望,对个体生命的珍摄,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