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秀凤 《广东教育》2007,(11):66-67
解答历史选择题除要审清题目的类型、选项的干扰设置外,还要弄清题目涉及的时间和空间,题目涉及的历史现象的性质、立场、相关理论及其与教材的联系。1.弄清题目的时间限制。选择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息,但有些题目的时间要素不是显性的,而是包含在题目的题干、材料或材料出处甚至是题目的释文中。这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表述,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教材,正确提取题目中有效的时间信息,确定这一历史现象的时间位置。  相似文献   

2.
习题在《数学》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学生通过解答《数学》教材上的习题,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还可以在无形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但是许多教师在审读教学教材上的题目时,总感觉不太切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所以经常会改动习题的内容与形式,想让练习题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但是由于改编时没有研读教材题目的内涵,造成改过的练习题更加不适合学生,甚至取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下面,笔者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单元第53页中第6题的两次教学,谈一谈自己对改编教材练习题的看法.笔者在教学之前备课这一道题目的时候,总感觉这一道题目太简单了,所以笔者在备课时,决定对这一道题目进行改编.  相似文献   

3.
试验教材在习题的处理上进行了重大改革,最突出的表现为*号题的出现.教材说明中指出,"少数标有*号的题在难度上略有提高,仅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用".但是,这些题目中也有难度很小的,比如试验教材第二册(上)P44第12题,同一册P88第17题都应属于容易题,这是否是教材编写者的失误?笔者对实验教材中的所有*号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发现这些题目具有较高的价值.现分析如下,恳望同仁和专家赐教.  相似文献   

4.
<正>1题目与疑问1.1题目[人教版教材必修3P.43"自我检测"第3题]在下面这张概念图上,填上相应神经细胞的名称及其功能(图1)。  相似文献   

5.
立体几何的学习,既要学好坐标法,也要学好综合法;还要重视平面几何知识的学习;要重视基础,吃透教材上的定理、性质,同时学会应用它们解决问题.通过解题研究挖掘题目背后蕴藏的数学观点、数学思想,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相似文献   

6.
在教材的“基础训练”和各种形式的考试题中,常有“给下面一段话加标点”一类的题目,答案往往不止一种,这是与标点符号运用中的两可现象分不开的。这就提醒语文教师,在命题时要尽量避免这种两可现象。如果出现这类题目,则有两种情况,决不可主观臆断,以“我”为准。标点符号运用中的两可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7.
化学是一门理工类基础学科,其涵盖知识存在着一定的抽象性.高中化学考试中中往往会有一些考察化学原理和物质实验现象的题目.由于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将教材上的实验完全都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演示,造成很多物质的化学实验现象都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只能通过死记掌握知识,无法深入理解知识.图象法就是一种能够有效的将化学知识的抽象性转化为具体性的解题方法,学生需要通过对题目信息进行有效提取,运用已学知识将其联系起来,然后建立相关的图表信息,根据建立的图表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8.
来源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这是高考命题的一个指导思想.纵观近几年的各地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确实有很多教材中的题目与高考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就推理与证明这一部分略举几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在高中化学教学辅导书中,时常出现一些判断物质熔沸点的规律或判断熔沸点高低的题目.在分析、解决这类题目时,常常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抑或运用大学化学知识来进行解释,没有准确地定位教学的内容和难度.针对这种现象,在分析文献、课程标准、教材和高考试题的基础上,提出定位物质熔沸点教学内容及难度的重要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教材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教材中有一些典范性题目,它们有的是重要的结论,有的体现某种数学思想方法,有的是某个数学结论的具体形式.对这些题目的延伸和拓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数学内容,这往往是  相似文献   

11.
<正>一、重视教材习题的母题功能在二轮专题复习计划的间隙,要重拾被遗忘忽视的课本,重温基础知识,重做典型题目,重视教材"母题"的引领作用,发挥教材母题做一当十的功效.只有明白了教材经典题目的重要性,才不会陷入"高考高于天,教材放一边"的备考误区.高考试题试题中来源于课本有以下几种:"照搬"书中题目;对教材中题目的数据进行变更是编制高考题;对课本中题目的条件进行变换(形式);变换书中题目的背景让书中题目披上  相似文献   

12.
紧扣教材出题,是高考的命题原则.命题者以教材中一些重要的例题、习题作为基础,编拟高考题是较为常见的现象,每年高考中有不小比例的此类考题.高考题目大多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其中这"高"意味着对课本中的素材加以挖掘创新.课本素材是高考命题取之不尽的源泉.笔者就以2006年高考为例谈试题如何源于课本或变形组合、拓延而来,为考生提供启发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在六年级期末水平测试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 如图1所示,要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必须先测量出谁的长度?请你量出所需要的长度(取整厘米数),然后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 这道题是对教材上题目的改编,教材上的原题如下: 计算下面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测试结果是,全区学生的得分率是61.3%.这引发了我们对教师日常教学中作业设计的思考.目前部分教师在作业设计上,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仍然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式作业模式中,作业的设计缺乏开放性,不能从多方面检查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需要改进作业设计.  相似文献   

14.
“文题善,佳篇成一半”并非夸张,因为题目牵系文脉,关涉文理,囊括文思,预见文旨.近年来,学生照抄话题代替拟题的现象十分严重,弱化了写作动机,削弱了构思能力.因此,探究中学教材文章题目(以人教版初、高中课本和读本为例)对学生作文拟题的启示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正不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开学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教材,可以说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是教师备课的首要环节,也是教师教学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但是通常情况下,教师对这一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包括一些工作也有多年的教师,也会认为上物理课,就是学生做做题目,老师改改题目,上课时评讲题目,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目标游离不清,精力分散不够集中,教学效果不随人意,有的人教的学生可能考试成绩还可以,但是学生负担压力很大,学生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因此,引导教师准确  相似文献   

16.
高教版中等专业学校教材(工科专业通用)《数学》第三版在内容上作了较大的增删,系统上作了局部的调整,文字叙述上作了必要的修改,习题的题型上作了适当的补充,并纠正了不少错误,不失为一本较好的教材。但在本人使用该教材的过程中,发现尚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现按教材章节顺序提出如下意见。 一、关于教材第一册第96页例题4。教材原来的解法是错误的(见94年9月第二次印刷时的版本),后来在96年2月第七次印刷时,编者在例题的后面附加了“y1,y2的公共取值范围为X>5”这一条件,得出了正确结果。本人认为编者作这样的处理欠当。主要表现为:1.不利于学生巩固和掌握对数函数的基本概念与性质。2.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容易让学生造成一种错觉,错误地认为如果题目本身不注明公共取值范围这一条件,解题时就可以不考虑函数定义域的问题,这正是学生在初学这部分内容时最易犯的错误之一。4.例题与书后的习题(见第98页第5题)要求不一致,给学生尤其是职高学生独立解题带来困难。因此本人认为对这一道例题应作如下处理:不必在题目后面附加“公共取值范围是X>5”这个条件,因为题目本身并没有错误,主要是编者的解题过程有问题。教材应在解答过程中增加使两个函数有意义的条件,即增加“X~2-2X  相似文献   

17.
现行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多数为验证性实验,教师除做好教材上规定的实验外,还可选编一些实验,开拓学生的思路。高中化学第二册《盐类的水解》这一节教材仅安排了以指示剂验证CH_3COONa、NH_4Cl、NaCl在水溶液中是否水解和水解后溶液呈酸性或碱性的演示实验,而在习题中却出现了泡沫灭火器中硫酸铝和碳酸氢钠混和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二氧化碳的题目。学生在解题时可以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推断和解释,至于反应的现象只能  相似文献   

18.
以顾泠沅提出的数学认知水平分析框架为依据,对中美教材"二次方程及函数"的习题进行比较,可发现:4个水平中,水平-1操作性记忆水平和水平-3说明性理解水平的题目,中美教材所占比例相似.水平-2:概念性记忆水平的题目,中国教材给与了充分重视,安排了更多练习.美国教材中水平-4的练习题类型较丰富,注重开放题、推理题、非常规题,也注意培养学生一般化(归纳)的能力.而中国教材不但在数量上很少,而且类型也较少.  相似文献   

19.
中考作文常有自拟题目作文的现象.那么题目就是你作文的第一道风景,老师在一秒钟内就可以看到这道风景。是让老师的眼神在一秒钟内从题目上滑过,开始读你的作文开头?还是让老师的眼球接触文题一秒钟后,有所心动,停留几秒、几十秒……侧  相似文献   

20.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用方程组解决问题》中有一道应用题:现有鸡兔同笼,上有35头,下有94足,问鸡兔各几何?这是一道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这道题目安排在这个章节里,教材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利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然而,教学实际中的情形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