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董希文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2):83-86
文本理论是20世纪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学观念,其关注的中心是文学作品本身及其意义的生成过程和多种释义的可能性。文本理论的兴盛和发展与20世纪初人文科学领域出现的语言学转向有着直接联系。就较浅显层次而言,语言学的兴起导致了研究者对文本语言乃至表达技巧的重视;从较深层次上讲(这也是更为重要、更为内在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对文本研究很有启发,人们可以用语言哲学方法研究文学作品本身;更进一步讲,语言学转向直接导致了对文学本质的重新定位,全新的文学本质观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2.
骈文在南北朝时凝结为一个美文学的象征 ,其文体语言结构 ,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规范的仪式 ,也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形式 ,表征着汉字的意化特征和骈文“文”的属性以及中国文化精神 ,有其形式的自足和完满。这种文体语言结构同时受时代精神、时代情绪、社会审美风尚 ,诗性的高涨的影响 ,从而凝结为一种士人文化精神的符号 ,使骈文逐渐走上诗化 ,非功利化和程式化 ,导致骈文不仅有一种不断追求语言新形式的动力 ,同时为其自我否定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鉴赏古典诗词首先必须进行语言分析 ,准确解释词义、深切体悟含蕴、恰当分析修辞、综合考察用典 ,是进行语言分析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小说《毒瘾难戒》被视为澳大利亚一部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作。该小说的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在于作者加纳的语言艺术,她很善于使用形象具体的词语将抽象的人物内心表达出来,语言细腻而流畅。本文精选了小说中一些有特色的语句,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在语相层、词汇层、句法层、修辞层四个层次上分别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该作品朴实、形象和细腻的语言特色并借此更好地体会女主人公痛苦矛盾的内心状态。徐小琴 相似文献
5.
于宏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19-122
本文从英国文学内在的特点出发,结合文学的特征,着重阐述英国文学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掌握文学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文学流派、代表作家及作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握,并培养其文学鉴赏力和实际运用英语的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6.
刘勰与亚里士多德对语言的理解大相径庭。亚里士多德认为语言是摹仿现实存在的工具,它的基本特征是明晰、适当和准确。因而,一切与文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修辞手法诸如隐喻等主要是修饰而已。刘勰则认为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它本身也是创作主体进行文学创作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学创作中思维的枢机,其本身的能指层面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且与创作主体的个性和生命力息息相关。因而,语言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主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刘凤泉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30(2)
在魏晋文学自觉风气熏染下,葛洪强调文学本体,主张文学进化,重视文学鉴赏,探索美与美感,其文学思想有着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审美蕴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闾海燕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1,15(3):39-42,46
文字狱横行2000余年,与中国封建社会相始终,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政治无疑是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但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诗文阐释方式也是导致文字狱产生的重要原因,弄清它们与文字狱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文字狱这一中国社会非常突出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9.
中外诗论强调诗要有诗味。中国优秀古典诗歌往往诗味浓郁,含蓄隽永,其深层意蕴具有不可描述性和不可尽性。审美阅读时靠读者心灵与诗的语义编码融合才能解悟。而读者的审美阅读又因经历、知识水平、心境的不同而见仁见智,正所谓诗无达诂。因此对诗歌的语码解悟和旨趣阐释拒绝一次性阅读,也拒绝一切权力话语。 相似文献
10.
蒲晓彬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5):80-82
文章鉴赏是一种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的重要目的是接受主体对作家创造的文本的积极能动的再创造,即对文本的创新,文章鉴赏中鉴赏主体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鉴赏主体对文本设置疑窦,对文本综合、概括,对文本分析、理解,还要善于捕捉自身的灵感。 相似文献
11.
谢丹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0,(1):82-84
唐寅狂放不羁,恃才傲物,其狂放人格的形成有其先天因素也有其后天因素。他的文学创作重情尚真,大胆表露自己的真实性情,不拘一格,不避俚俗,这与他狂放的人格是有一定联系的。 相似文献
12.
张世民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1(1):13-16
出身于邠州宜禄(今长武县)的张舜民是北宋中后期一位知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勇于反映民间生活,其《卖花声》、《打麦》及《长城赋》等诗文名篇,受到了历代文学选家的青睐。 相似文献
13.
魏莉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3(1):110-115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国家形成背景及文化传统渊源有很多相似之处。加澳两国都曾是英国殖民地,秉承着相同的源自英国的人文思想和社会风尚,其英语文学均源于英国文学传统。由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状况不同,伴随着从殖民拓荒到建立国家的历史进程,加拿大英语文学和澳大利亚英语文学体现出了鲜明的差异,形成了独立的国别文学,成为世界英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国内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两个新的板块。 相似文献
14.
LIU Jian-xia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1)
文学鉴赏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个性和创造性的体现,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应当注重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再现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驱遣联想和想象,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调动情感,产生共鸣,培养学生"披文入境"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联想力,培养创造品质。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文学教学忽视学生在文学意义构建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读者的主体地位、文学语言的偏离意识为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文体意识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语言的分析作出有理有据的判断。但文体意识的培养在整个文学教学中也只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并非全部。 相似文献
16.
刘辰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6):106-109
<河岳英灵集><丹阳集>是盛唐殷璠所编的唐诗选本,也体现了他的诗学观声律、风骨并重.而且殷璠首次提出了兴象这一美学范畴.殷璠的诗学理论既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在中国古代诗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丹弟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5(4):30-33
通过对言语交际过程的整体阐释,可以发现整个言语交际过程其实可看作是一个力学系统,可以分析出语言力的作用过程以及决定语言力强弱的因素。在日常言语交际中,调整语言力,可以提高话语的切适性,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虽然以得意忘言式的批评为主流,重内容而轻形式,但在诗话词话中对语言形式问题的论述则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尽管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论述并不具有明确自觉的语言学意识,但与注重文本形式分析的语言学批评则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9.
20.
温潘亚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3(4):101-105
学史理论是从学实践史和学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对学发展规律的种种见解。学史作为一种学术范型和大学课程在中国出现始于上世纪初,回首年学史之路,不难看出存在着一定的“学史八股”现象, 诸如学史观单一化,研究方法简单化、语言表述社论化等。因而亟须建构并运用多元化的,科学的学史模式理论和方法,指导学史的研究、述和教学。在学史教学中注意在大化视野中把握学史现象,树立以学现象把握的独立品格,引进多元化的参照系统,拓展思维空间等,从而使学史这门传统的大学必修课程在改革中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