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言是存在的家”,语是学生精神的故乡。语,表征为各种语言现象,而各种语言现象的背后,是深厚的思想化。因此,语教学应唤醒语,追寻本真语,呼唤语情怀。回归作品欣赏、阅读理解的固有真义。  相似文献   

2.
阅读是获取语知识,提取有效信息,提高语素养的有效途径。中学语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学语课从初一到高三,每学期按30篇计,应在300—400篇之间,从初二开始,散、小说、诗歌、戏剧各种体具备,古今中外的佳作名篇、优秀的科技短不乏其例,可以说阅读达到丁一定的量。在教师有效指导下,掌握阅读分析方法又具备了一定的质。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素养。因为“读写听说”是相辅相成的,而阅读是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教学大纲》写道:“高中阶段……能比较熟练地阅读……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学作品的能力。”《考试说明》也说:要“具有初步的学鉴赏能力。”这些都在告诉我们,高中生不仅要有读懂、理解学作品的能力,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地阅读实践,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从而达到发现美、体味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目的。“鉴赏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章的思想内容和作的观点态度”,都有一些“现成话”可资利用。笔特收集,整理鉴赏评价学作品常用词语多条,现分类辑录如下,以备同学们不时之需。  相似文献   

4.
1997年《北京学》以“忧思学教育”为题,将中学语学教育的讨论推向了全社会。2001年,中学的学教育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争论后终于告一段落——被明确地写进了课程标准。虽然“语”与“”是否要分科教学的讨论还在继续。但中学语开始有了堂堂正正的学教育,这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进步。那么,中学语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学教育呢?我想一方面要遵循学作品的阅读规律。另一方面也必须考虑阅读的心理、年龄特点,对学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在各个学段应有所侧重。因此。初中学作品教学必须正确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包括两层:一是引导学生阅读欣赏经典文本.使学生的人格精神得到熏染和提升:二是要让学生在阅读经典文本的过程中学会欣赏.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纯正趣味”(朱光潜语),并且让学生逐渐形成欣赏文学作品的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致说来,前者是显性的.通常体现在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之中:而后者则是隐性的.蕴藏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6.
马立新 《学语文》2008,(5):49-49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丰富、意境空灵、意蕴雅致,能够启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广阔的艺术理解空间和文学欣赏再造空间。婉约含蓄、气象万千、飘逸洒脱、情韵飞动是我国古典诗词的基本特征,为古典诗词增添了无限光彩。《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的阅读与欣赏的评价中。要求:“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体体验和创造性的解读。”“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的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拓展想象和联想,能否通过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有独到的感受和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等。”  相似文献   

7.
钱方 《文学教育(上)》2010,(22):110-110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有创意的阅读”。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通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认为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必须破五关,将“整体阅读关”、“理解阅读关”、“比较阅读关”、“欣赏阅读关”、“应试阅读关”一一攻克: ●整体阅读,全面把握,力求能总揽全书,步步推进,单元过关。●理解阅读,深入浅出,力求能理解语句,分析结构,概括段意,提取主旨。●比较阅读,求同存异,力求能通过比较辨析,为教者与学者打开一条新的思路。●欣赏阅读,化读为写,力求能使读与写得到深化,能领悟到作品的意味或情味,领会作者的意图。●应试阅读,量化效果,力求能审清题意,排除干扰,准确作答。  相似文献   

9.
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阅读与欣赏是必不可少的。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行为,是读者在感知文章语言符号的基础上,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思维,掌握文章思想内容的精神活动。欣赏足在阅读认知的基础上,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活跃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以及深刻的情感体验。托尔斯泰曾指出:“艺术足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没有丰富的情感内涵,文学作品同然难以成为文学作品;没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欣赏主体也难以走进作品的艺术境界。所以别林斯基批评那些仅凭理性去理解作品的人说:“没有心灵的参与,而这,几乎比用脚趾头去理解作品更坏。”因此,中小学的语文阅读欣赏课,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让学生读懂几篇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阅读形成气质,阅读改变人生,阅读塑造个性。只有把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新理念贯彻到当前的语文阅读中去,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才能把语  相似文献   

11.
关艳霞 《天中学刊》2004,19(4):74-75
小说评点在读者阅读、作品接受中所表现出的价值主要有三方面:评点家通过点明书中的“智慧”来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实现读者对作品的充分理解;读者在小说评点家的指导下,在阅读过程中摆脱了“知闲事”、“广见闻”的阅读心理,阅读层次由“猎奇”,上升为审美;在提高读者的艺木感悟力的同时丰富读者的阅读经验,使其在以后阅读同一部作品或者其他作品时都能以自己的思维去阅读。  相似文献   

12.
许平 《文教资料》2007,(14):180-182
从欣赏音乐的元素里移植出阅读元素,开启阅读的新视角。抓基调,使之成为阅读的第一步,从而形成“定调阅读”的习惯与方法。关注作品中的转调,循着这条红线阅读。把握作品中的内在节奏,开辟阅读新渠道。寻找作品中的休止符,发现言外之音。阅读是多样化的,可以像欣赏音乐那样阅读。音乐元素丰富阅读元素。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教会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品读作品.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初步理解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施晓燕 《现代语文》2006,(2):116-116
学作品在语课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阅读学作品包含理解和鉴赏两个层次。理解,指搞懂学作品的词义、句义、全大义。亦即弄明白它说的是什么意思。鉴赏,指鉴别和欣赏学作品的语言、写作方法、篇章结构,将别和欣赏它的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社会意义,并对于这一切作出恰当的评价。亦即体会它写得怎么好,怎样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品味它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的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参考资料解读作品。根据时代背景、作介绍、分层分段、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的套路分析课,甚至要求学生能理解“词与词、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教师成为作、作品与读之间的“二传手”或“中介人”。这只能算是肢解课,是程式化的解读,而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生是阅读教学中的阅读主体,是作品的再创造。在语的阅读教学中,我是通过以下几点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让学生能真正走进作品中解读作品。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鉴赏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它要求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辨别内容的真假好坏,区别品级的高低文野;欣赏作品的美好之处,领略其中的韵味,得到阅读的愉悦和享受,并对作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所以说,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较高层次体现。鉴赏的含义是“观”j即身入其境地用整个心去感受;鉴赏的态度是“玩”,即把玩、品味、揣摩;鉴赏的本体是“我”,主张读者的主动性。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的教师还是停留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层面,很少深入去品味鉴赏作品。如在小说教学中,往往是抓住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几个方面去分析理解,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殊不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征,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如何提高高中生的小说阅读鉴赏能力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中学文科》2005,(9):26-48
[考点梳理]《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语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根据近年来中考对文言文的考查,其考点可归纳为: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明确7- 9年级课程标准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要求明确了阅读的理解层面和欣赏层面。强调了学…  相似文献   

19.
阅读过程即读者和作者基于文本的交流过程,是根据文本构建意义的过程。“叙事角度”是当代西方叙事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叙事学“既关心文本解读又关心文本的实际效果”。叙事视角分析能有效地提高对作品理解和提高审美鉴赏力,它为阅读文本指明了一个新的理解角度。将叙事角度分析运用于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文本表现手法所孕育的意义,有效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作者的意图,会大大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学会批判的阅读。  相似文献   

20.
吴海丽 《师道》2023,(7):22-25
<正>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相应的目标要求:“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这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指明了方向。基于美存在于形象之中,以及小学生形象思维异常丰富的特点,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着力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融情入境,联通生活,思接古今,在“阅读、观察、表达”一体化的语文实践中,强化对美的感受、理解和创造,培植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涵育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