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当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本质特征和内涵,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本科院校能否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是其能否实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关键.针对我国产学研模式的现状,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现有产学研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3.
魏会茹 《科技风》2014,(7):183-183
新建本科院校对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与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方式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但由于受到资金缺乏、建立合作平台较为困难等原因的影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行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针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租教育模式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要模式,最后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实施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赵良忠  夏湘  黄大川 《科教文汇》2010,(36):29-30,32
应用型高等院校多为地方性院校,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和保证。目前国内本科院校已有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工程研究中心模式、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模式、国家实验室模式、大学科技园区模式、校内产学研结合模式等产学研模式是以经济发达地区和研究型高校为基础建立的,不完全适合应用型高等院校。本研究以食品类专业为研究对象,探索构建学校、企业、行业协会(政府职能部门)三位一体化的多层次,多途径、共生型产学研结合模式,对丰富我国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述产学研合作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指出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必须转变传统观念、优化资源、健全工作机制、提高馆员素质、不断延伸和创新服务模式,才能为产学研提供深层次优质服务,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动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针对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服务产学研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与方法。本文讲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构建了由"实践教学平台、人才培养方案、产教融合"三要素为核心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型,提出了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相似文献   

7.
地方院校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地方院校必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分析了地方院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应用型本科院校正处于转型期,寻找适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迫在眉睫。校企合作教育作为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将有效地帮助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中高端应用型人才。在分析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现状的基础上,概括了校企合作困境的4个方面,并以武汉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为例,分析总结出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的4条建议。  相似文献   

9.
邹艳 《科教文汇》2009,(14):190-191
从专业课程的设置、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以及人才培养环境上探索了应用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如何实现“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产学研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也是企业寻求科技支撑、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江苏高职院校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针,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问题。本文结合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江苏高职院校产学研教学实践,对深化江苏省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徐育新  崔雪红 《科教文汇》2020,(11):185-186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开始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迅速成为高校乃至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实用英语修辞学教育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从应用型人才以及实用英语修辞学课程的内涵出发,就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实用英语修辞学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大方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追求在自己层次上培养出优秀人才.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必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问题.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全方位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教师也要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方面不断提高自己.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以适应卓越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以智慧芽专利数据库中的发明专利申请、授权及PCT专利申请文献作为数据源,从时间维度和技术领域两个维度综合考察中美量子计算的发展趋势,由面带点深入挖掘典型专利人及高价值专利。研究发现,美国的量子计算技术起步早,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期,且已从学术研究到产业化阶段;中国的量子计算发展势头虽然很猛,但专利权人主要还是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且核心专利偏少。因此,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要从国家层面加强量子计算顶层设计,强化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层次人才,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的现实呼唤不同类型高校差异化的发展策略。本文提出以生命周期理论来观照大学学科发展问题,并基于知识生命周期理论对不同类型的大学分层发展进行了研究,深入刻画了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科发展图景,并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学科交叉融合是推进科学研究重大成果、创新人才涌现和引领全球科技前沿发展的核心举措。该文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和作用,探索面向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交叉融合思路,进而阐述以跨学科协同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措施,并进一步提出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既是满足育人工作的内在需要,也是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到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要求。为了实现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目标,我们需要抓住重要的历史时期,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有效支持。广大高校应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在优化治理结构的同时促进内部的内涵发展,建设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应用型院校。  相似文献   

17.
周孝 《科学学研究》2020,38(7):1338-1344
绩效工资总量管理仅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一个细小环节,但它却是绩效工资、收入分配、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度改革与政策创新无法回避的关键节点。本文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为例,系统探讨科研院所创新发展面临的制度困境。原有管理体系无法适应科研院所差异化、动态化的发展需要,而现有改革创新仅治标不治本、用新问题掩盖旧问题,使得科研院所改革与创新发展陷入困境。当前,应当推进以社会化为导向,以科研院所而非科研人员为对象的系统化改革,使科研院所成为以提供公益类科技服务为职责、依法实行法人自治的官办社会组织。同时,构建涵盖内部治理、绩效管理、市场竞争、社会监督等多重约束的宏观调控机制,确保科研院所不失公益属性,真正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主体。  相似文献   

18.
国立科研机构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解决事关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过程中面临严峻挑战,为了更高效地发挥中国科学院等国立科研机构在核心技术攻坚体系中的关键牵引作用,文章选取著名的欧洲国立科研机构——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分析、归纳和总结其在战略定位、顶层设计以及攻关体制机制等方面成功的经验并凝练启示。基于此,文章进一步思考在新形势下,我国国立科研机构应如何在核心技术攻坚体系中,探索服务重大技术突破的制度设计与组织机制创新,明确核心平台的战略定位和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的战略任务,完善对相关知识产权成果的现代化、科学化管理机制,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形成基于深度信任的协同合作研发,为全面提升我国核心技术攻坚体系的效能,作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科技平台建设,对增强科研院所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研水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养科技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环境支撑。本文结合科技平台建设方面的实践,就科技平台建设对促进科研院所快速发展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0.
构建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目的在于准确评估院所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院所的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本研究选取与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的典型指标,建立量化比较的考评指标体系,并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院属各单位科技创新考评为案例验证了其科学合理性,期望能够给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