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同质化,表象化、浅层化的情况比较严重。同质化,实践证明可以通过选取新闻角度来加以克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巧。角度选得好,可以以一当七角度雷同,就会浪费题材,影响传播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同质化、表象化、浅层化的情况比较严重。新闻表象化、浅层化可以通过采写深度报道、巧妙运用背景材料等手段来加以解决。而同质化则可以通过选取不同的新闻角度来加以克服,做到人无我  相似文献   

3.
地方民生新闻,在中国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由最初的让受众耳目一新,到今天的日渐式微,悉数其中原由,这与民生新闻选题内容的琐碎化、同质化、表象化、一般化有直接关系。民生新闻要想创新和突破,留住一批忠实观众,首先就要从选题和策划入手。在前期谋划中,对民生新闻的内容和报道方式进行筛选和研究,创作出能被受众接受并对受众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邓天文 《新闻界》2001,(4):46-46
一、新闻要讲角度新闻贵在角度提炼,如同照相要选择角度一样。我们日常接触的所谓新闻,严格地说在未进行角度提炼之前,只能是原材料,用新闻行话来讲叫素材。必须经过提炼筛选,选准角度。古人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位置高度,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能否抓住被表象掩盖的新闻,在于自己是否有一双新闻慧眼。我从事新闻工作已近20年,下面想从自己的新闻实践来谈一谈角度的提炼。1983年,什邡两路口镇有位养鸡专业户,去信用社存款,数额超过了万元,但…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资源同质化的今天,新闻的“快”越来越稀缺,“人无我有”的独家报道是可遇不可求的。要让自己的作品在众多报道中脱颖而出,我们必须更加强调新闻的“新”。当然,这里的“新”不是新闻事实的“新”,而是写作技巧的“新”,也就是通过独特的解读视角和生动的新闻语言让作品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新闻策划这个词语频频出现于媒体从业人员之间,反映出对这一做法的高度重视。广义的新闻策划可以是和新闻媒体的这个活动相关的一切策划活动的总称,而狭义的新闻策划则只能是对新闻报道活动中策划的概括。按照大多数人认同的定义应为:“新闻策划是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传播活动及其过程的谋划和设计。”一个出色的新闻策划可以拓宽报道视野,将表象化的新闻采写向纵深推进,并可以最大限度地提供受众希望得到的更多的信息和资料,在报道效果上出新、出彩。 直线推进 将报道做深 进入信息社会,媒体之间的同业竞争日…  相似文献   

7.
倡导民生视角、表达百姓话语、体现民生关怀的民生新闻,曾经是电视新闻创新的代名词,媒体提高影响力和收视率的重要利器。随之而来的观众和业界对电视民生新闻同质化、琐碎化、表象化、低俗化的批评也越来越强烈。电视民生新闻亟待转型和提升已成为业界的共识。笔者认为,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提高引导水平是电视民生新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江萌 《新闻前哨》2009,(10):36-38
近年来.媒体目标受众的同类化、传播内容的同质化现象日益明显。这一现象不仅引起受众的微词,也引发新闻业界的反思。 为摆脱“你有我有全都有”的传播内容同质化。各新闻传媒都急欲寻找和树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张斌 《大观周刊》2012,(43):48-48
近十年来,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浪潮愈演愈烈,已经成为各级电视台,尤其是地面频道的兵家必争之地。在勃兴的过程中,这一电视新闻体裁存在诸多的问题,如报道内容单一,尽是琐事堆砌,同时安于表象;同质化现象严重,使受众心理负担加剧;正负报道失衡,娱乐化向暴力化演变,一些民生新闻已经成为花边新闻、媚俗新闻的代名词;媒体角色错位,从业人员常以“无冕之王”自居,“帮办”色彩浓厚,舆论监督“过犹不及”,新闻传播面窄,关注点过度倾斜,忽略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受众等。  相似文献   

10.
电视民生新闻近些年取得长足发展,也因同质化等问题有了众多诟议,本文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民生新闻走栏目集群化、向公共新闻转型及在全媒体时代进行多渠道传播等论点,借此来打破电视民生新闻停滞不前的现状,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转型。  相似文献   

11.
新闻的发现     
有些新闻事实是显性的,自然呈现在人们面前;但也有些事实是需要我们发现的。我认为新闻的发现有六种方法: 由浅入深——我们之所以常常把现象称之为“表象”,正说明事物外在呈现的现象往往是浅层化、表层化的,只有把表层的现象深化剖析了,才会从平常中读解出  相似文献   

12.
在目前媒体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由于受到地域性的相对限制,新闻的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这不仅表现在与在当地市场上发行的外地生活类报纸的新闻“同质化”问题,而且还表现在与当地电视台、电台、网络等各种媒体的新闻“同质化”问题。要提高报纸的影响力,在竞争中求得发展,就必须防止“同质化”,做自己的“独家新闻”,办出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张学法 《记者摇篮》2000,(11):30-30
初学写稿的人往往不知写什么,写稿时间较长的人,往往出现还有什么可写的困惑,那么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妙法呢?我的体会是拓宽视野,处处留心。由此及彼觅新闻在采访“此”新闻时,我们只要留心,往往会发现新的新闻线索,你若是个有心人,就会通过这个新线索写出“彼”新闻来。1996年5月,我去建设局采访该局举办的“爱我城建”晚  相似文献   

14.
新闻照片同其他新闻形式一样,都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但新闻照片因其自身的特点,更存在一个形象语言的表现力问题,本文就此谈些个人看法,我认为可以被称为表现力强的新闻照片应该具有以下几种因素:一、有一个能反映新闻事件本质的“点”即在新闻发展过程中选择好的典型瞬问:二、有一个较为理想的画面即选择合适的角度.把握恰当的距离;三、强化摄影记者的新闻意识。四、加强新闻摄影表现形式与表象联想。  相似文献   

15.
人物新闻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新近的行动和思想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如何避免人物新闻的同质化?一些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注重策划、改变报道方式、修改记者考核标准等。但笔者认为,这些只是避免人物新闻同质化“治标”之招,而非“治本”之策。重视对人物在“第一现场”中的采访,才是走出人物新闻同质化怪圈的最根本方法,然而这个方法却被一些人给忽视了。那么,什么叫对人物“第一现场”采访?笔者认为,就是将被报道人物置于其工作学习或生活的现场环境中所进行的采访。这样,才能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从根本上走出人物新闻同质化的怪圈。  相似文献   

16.
潘凤亮 《新闻前哨》2012,(11):77-78
市场竞争中的同质化现实需要正视。新闻产品的同质化与差异化并不是不可调和的。顺应用户需求和新闻传播规律,通过不断探索产品创新的策略和方法,是可以在提供基本信息服务的同时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的。本文以门户网站的新闻专题为例,分析了新闻产品同质化现象的成因,就如何突破同质化困局,进行个性化产品的有效创新,提出了一些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忠运 《青年记者》2005,(12):68-68
新闻贵“新”,新在能抢先一步,迅速出手捉“活鱼”;新在能有独特发现,善于从老题材中挖好新闻;新在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透过表象看本质。从而言人所未言,喊出自己的声音,形成自己的独家报道。  相似文献   

18.
新闻悟性是记者对新闻工作的一种独特感悟。有无新闻悟性是衡量记者优秀还是平庸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著名新闻学者范敬宜曾经说过,“我认为有五种人不可以做记者:不热爱新闻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风险的不可以,慕浮华的不可以,无悟性的不可以。”  相似文献   

19.
王继田  谷子 《记者摇篮》2009,(7):102-102
广播和电视不同,电视有“声”有“画”,便于用故事化和情节化的手法表现新闻事件。其实,广播同样可以“声画并茂,细节达人”,通过生动的音响、故事化和细节化的写作手法来刺激听众想像,把听众带到新闻现场。这种广播新闻的故事化与情节化的处理,可以令听众在脑海里有情节、有视象、有画面,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际新闻评论节目日渐升温,相较于央视媒体的国际时评节目,地方台同类节目遭遇新闻滞后性、选题同质化等掣肘因素,地方台可以通过选题定位的本土化、拓展节目合作渠道、提升制作团队的专业性等途径来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