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确应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攻击性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经常发生的不良行为,成人常见的压制、漠视和鼓励等错误态度与做法都不利于儿童的人格社会化和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为正确应对儿童的攻击行为,成人要科学地认识儿童攻击行为的起因,形成攻击行为是可以控制的正确应对态度;树立“杜绝儿童攻击行为的最佳途径是预防”的观念,优化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资源;成人还要采取心理宣泄、移情训练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以最终实现对儿童攻击性的控制、矫正。  相似文献   

2.
陶陶和沙沙正在画画,陶陶缺少一支红色的蜡笔,看见沙沙笔盒里有一支,伸手就去拿,嘴里还说:“这是我的!”沙沙不肯给他,陶陶气得把沙沙的东西全扔掉了,还用脚去踢沙沙。在幼儿园,陶陶总爱打人,一会儿打哭了佳佳,一会儿碰伤了丁丁,把小朋友都得罪了。老师经常跟他妈妈谈话,小朋友一见他妈妈更是纷纷“告状诉苦”。  相似文献   

3.
谭洪波 《天津教育》2001,(12):27-29
攻击性行为是指行为个体对他人进行言语和身体的攻击,是小学儿童品德心理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它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固执或违拗,喜欢与人争执、讲粗话、骂人。2.强烈的情绪反应,乱发脾气、哭闹、尖叫、乱摔东西。3.故意去侵犯和伤害同学,如恐吓、打人、推人等。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在小学儿童中属少数,而且以男孩居多。它一方面影响到儿童自身的长远发展,因为儿童这种行为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矫正,就可能积累和发展到少年期、青年期,易形成暴躁、易怒、任性等不良品格,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研究表明,70%的暴力少…  相似文献   

4.
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主要受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认知因素的影响。虽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其生理层面的因素,但它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后天的环境和个体的发展则促进或抑制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是生来俱有的,它是儿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对于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我们主要从社会因素和认知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低龄犯罪"、"校园暴力"、"欺负弱小"、"幼儿园中儿童之间的打架"等事件增多,已引起人们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关注.儿童的攻击性(或称侵犯性)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减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攻击性行为也称为侵犯性行为,是儿童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如打人、抓人、推人、咬人等,有时还伴有言语攻击。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同伴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那么,当班级中攻击性行为发生时,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和处理这样的行为呢?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先不  相似文献   

7.
浅析体育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主要阐述了运动攻击性行为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运动攻击性行为预防和控制方法的指定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促进体育运动的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在儿童身上比较常见的不良社会行为,不仅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学业进步具有明显的不良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生活和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深入研究儿童攻击性行为及有效控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英 《教育革新》2007,(7):23-23
“老师,新月打我了”、“老师,新月用脚踢我了”、“老师,新月抢我的水彩笔,还都给我扔在地上”……像这样状告新月的事件每天都会发生。新月是开校新插到大班的孩子,她是一个很活泼的女孩,从不带一点忧伤,时间久了,我们发现她个性霸道,攻击性行为强烈,经常给班里制造各种麻烦。老师每天给她不厌其烦地讲,怎样与小朋友交往,  相似文献   

10.
幼儿期是幼儿道德和人格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形成幼儿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品德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教育者根据品德形成过程的规律对幼儿进行教育和指导。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道德问题的突出表现,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和分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并可以从培养幼儿道德行为、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三个方面着手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11.
钱静 《成才之路》2014,(29):57-57
正中班幼儿的身心发育尚不完全,他们的行为表现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对于那些存在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应及时予以矫正,否则,不仅会影响其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其攻击性人格、行为,不仅会给以后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带来不利因素,甚至引发犯罪倾向,给我们的和谐社会带来危害。本文试图通过幼儿个案的分析,探寻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生理、心理、家庭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并提出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干预措施,促进孩子的身心能健康、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大众媒介的不断丰富和多样化,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也出现了多极化虚幻化的苗头,特别是儿童动画片中攻击性行为的出现,极大地刺激和影响了儿童对现实世界的社会情感和认知理念,成为当前广大家长和社会研究的重大课题。针对于此,本文充分论述了动画片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和危害,指出了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客观原因和社会基础,提出了控制和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攻击性行为是常见的幼儿行为问题,不仅是孩子亚健康心理状况的反应,更折射出家庭教育的诸多缺失。正确及时的引导是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并帮助其掌握正确的同伴交往方式的关键。对案例中的一名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教育观察,并深入家庭分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包括缺失的亲子陪伴、专制的家庭教育、二胎出生的影响、沟通交流的无效等。对于攻击性幼儿园的教育,应立足"家园合作"的视角,要理解孩子的情绪、多陪伴多鼓励、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和支持,才能较好地削减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两则案例,分析了目前家长在对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的不当处理及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原因,进而提出纠正策略。  相似文献   

15.
王民君 《早期教育》2006,(10):34-34
攻击性行为有口语攻击、身体攻击和破坏物品几个方面。一般来说,小班幼儿攻击行为大多表现在身体攻击和破坏物品两个方面。引起幼儿攻击行为的原因有:  相似文献   

16.
17.
顾鸿 《华章》2007,(11):139
本文探讨了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指出攻击性较强的儿童家庭教育方式往往介于溺爱型与专制型之间,且更倾向于专制型.这种溺爱加惩罚的养育方式不利于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应从改善家庭教育入手,寻找预防和矫正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主要通过调查幼儿园大、中、小班各10名幼儿产生的攻击性行为以及教师的处理方式,了解教师应对幼儿攻击行为的方式方法;对取得的素材与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寻求原因,探究"自然后果法"在幼儿攻击行为矫正中的具体运用,从三方面入手,即教师在何时运用此法、教师在运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不足,今后如何更好的运用此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9.
共感能力指的是从他人的观点感知某种现象或体验他人感情的能力,心理学上称之为“移情”。这类攻击性行为的根源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的共感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20.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典型的外化行为问题,已成为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社会顽疾。其早期形态主要体现在年龄与性别、攻击方式、指向对象、攻击诱因的差异性上。家庭生态系统作为幼儿身心发展最初的场所,对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发展影响甚大,主要表现在教养风格、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隔代教养模式上。有效地预防和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必须以家庭为蓝本,充分重视对家庭风险因素的控制和处理,并给予科学的教育关怀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