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插班的小翔来到我们的集体中有一段时间了,他的行为表现常与众不同。在组织幼儿游戏时,我们发现小翔不见了,找到他时,他躲在钢琴的罩布下,全身缩成一团。我轻轻将他拉出来,抱抱他,他依偎在我的怀里,小声说:“他们来了。”他从来不主动找小朋友玩,小朋友找他玩时,他马上跑开。他喜欢独处,总躲在角落里,不愿意和小朋友在一起。当小朋友高兴地和他—起玩时,他紧张地捂住耳朵,躲到老师的身后,喊着:  相似文献   

2.
星期天,我家来了个小客人,是个只有四岁多一点的小男孩。大人们在兴奋地聊天。冷落了他,他显得很寂寞,大人们聊得越来越高兴,他却噘着嘴越来越不高兴。我便和他一起玩,我问他,你会画画吗?他冲我点点头。我拿来纸笔给他,他毫不犹豫,信心十足,上来大笔一挥,弯弯曲曲的线条占满了纸上上下下的空间,仿佛他在拿水龙头肆意喷洒,浇湿了花园里所有的地皮和他自己的全身,那样的好玩,那样的惬意。  相似文献   

3.
小丑     
小丑有了一个梦想了,以前他没有过的,所以他想有一个。他希望那些专程来看他表演的人们,都能记得他的名字,那将会是多么让他自豪的事情呀。小丑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细细,这是他自己给自己改的。自从成为小丑的那一天,他觉得自己的所有都变细了,细得可以这样轻易地跳上钢丝。他常常恍惚起来,这是钢丝吗?这样宽广啊,他觉得那是好看的铁路,宽阔的磨得发光的铁轨的铁路。小丑开始上了瘾一样喜欢走钢丝,他小心翼翼地走,摇摇欲坠地做一个又一个华丽的动作。台下爆发出惊叫与欢呼,小丑觉得大家都陌生地喜欢着他。在绚丽的灯光下,他时常幻想人们大声呼喊起他的名字来,细细,细细…然后他开始笑了。  相似文献   

4.
收集快乐     
《中学生阅读》2007,(12):56
他曾经是日本最大,零售集团八佰伴的总裁,他把所有的钱都投入到集团中了。当他72岁时,突然遭到了致命的打击——他苦心经营的集团倒闭了,一夜之间,他从一个全国知名企业家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有人以为他从此将一蹶不振,潦倒余生。  相似文献   

5.
仇恨     
战争戛然而止,抓到希特勒之后押解到了阿姆斯特丹。军事法庭判了他死刑。但怎样处死他呢?枪毙他或绞死他,都未免让他死得太快,太便宜他了。后来有人说出了大家的心声:这个恶魔带来的灾难灭绝人寰,烧死他才行。  相似文献   

6.
我与藏策是忘年之交,说来我们正好认识20年了。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他只有20几岁。后来,他送给了我一本他那时出版的介绍文学的精神分析学思考的小册子,我读后。觉得他很善于吸收和应用国外新的学术思想,便建议他读一些语言符号学的书籍。我的初衷。是让他把符号学理论与对中国文学的研究结合起来,他是学文学的,又有研究精神,有这个基础,也就有这种可能。不久,他对我说,他读了一些。但是没有怎么读进去。我后来去法国工作了几年,到我回来后与他见面时。发现他对符号学不仅有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所知甚多,并且在文学方面已有所思所想。他催促我将法国符号学著述的翻译工作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7.
晚饭之后,他要上一会儿网。输入密码,打开电子信箱,删掉那些杂七杂八的广告,他的眼睛在一封邮件上停留了半秒,那是《一个陌生女儿的来信》。他打开,果然是大女儿的信,信里空空如也,除了一个微博痢址。他点开那个网址,素净的微博页面里,关注1,粉丝0,只有17篇微博,持续了4天时间。她关注了他,但他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他也不知道...  相似文献   

8.
德克诺是一位年轻的教师,他工作不久便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了,他的学生让他十分头痛,他甚至考虑换一份工作。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一位天使对他说:“你的学生中有一人将会成为世界领袖。你准备如何启发他的智慧,增加他的自信心,培养他的才能与思想,还有他坚强的性格?  相似文献   

9.
孔乙己后传     
孔乙己不愿讨饭,虽然他已经快活不下去了。他如今只去两个地方,一是能使他得到安慰的学堂,另一个便是施舍斋饭的古庙了。每天早上,孔乙己先去古庙争得一碗稀饭,然后再用手走着去学堂转一圈。自从他折了腿,也没有了烦人的哭。他从没有吃饱过,但他总说他不饿。有一回他竟拾到了几文钱,他内心非常激动,但他始终没笑;他想去咸亨酒店再喝一碗酒,但他没有去。他到宝文店里买了一支毛笔和一些墨纸,把笔墨插在腰间,纸塞在怀里,便来到了他熟悉的学堂。他掏出纸来,找一个破碗研了一些墨,写了一个孔字,自己端详了一阵,不由得嘴角抽了…  相似文献   

10.
沈岚 《教育文汇》2007,(5):10-11
4年前,我第一次做班主任。当时班上有个男孩叫吴宇,上课时特别活跃,时不时冒出什么话而引起哄堂大笑。他的“说功”不赖,但“写功”差矣,打开他的作业本常常是空空如也。一次,他竞谎称“家里有急事”,请假半天溜到了网吧。当时我气炸了,这样下去还得了!于是,我立即向他家长反馈。可没过几天,我听说他又趁父母做生意的空儿,拿家中的钱在外乱花。我真是忍无可忍了,便把他列为重点教育对象。一天,他又犯了错,我把他找到办公室,当着他父母的面,狠狠批评他一顿。我十分生气地说:“你这样做已经失去了老师的信任,以后我还怎么信任你呢?”他什么也没说,在父母和我“恨铁不成钢”的目光中,只是把头垂得低低的。之后的半个学期,他再也没有上网,但成天无精打采,学习亦无起色。一个寒假过后,听说他随做生意的父母转学了。他走时,没有和我告别,以后再也没有他的消息。我呢,心中好像缺失了什么,看着他的空座位,总是有一种涩涩的滋味。  相似文献   

11.
史铁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残疾人作家。经历15年的地坛生活,史铁生看透了生死,看透了生活,与老一代红卫兵张承志、张伟等的理想主义相比,史铁生的理想主义更为深刻,是一种个人的开放的、宽容的、注重过程的、充满爱心的理想主义。赋予荒谬以意义,并能证明其意义。人格上富于激情,富于理性,注重对灵魂的拯救。有淡泊、宁静、清醒的个人意识与精神定力,有宽宏大度,超凡而不脱俗的精神圣者形象。  相似文献   

12.
于沐阳 《丹东师专学报》2010,(6):121-125,151
19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下,中国知识分子的角色认同与话语方式又一次面临危机,再一次陷入到了"失语"的窘境。而始终坚持精英立场的张炜在几部长篇小说中为我们提供了为数不多的执着寻找精神家园的人物。《家族》与《柏慧》中的"我"始终固守着最后的精神伊甸园,在抗争中坚持的是高蹈的道德理想主义。《能不忆蜀葵》中的淳于阳立在商海中碰得头破血流之后,开始了不知终点的精神朝圣之旅。这些人物为我们提供了知识分子寻找精神家园的艰难历程,他们的存在也昭示着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依然存在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血液之中。  相似文献   

13.
张承志早期的创作并没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在"前定"的呼唤中,他进入了大西北,回族的血性在追寻中被真主唤醒。哲合忍耶是穷人的宗教,具有神秘主义特点。哲合忍耶精神与张承志的个性、审美原则、文学理想达成了一致。张承志皈依了哲合忍耶后,伊斯兰成为他创作的题材和文学精神指向。为了更好的表达虔诚的宗教情怀,张承志后期的小说中出现了诗化的特点。随着宗教情感的升腾,为了表达的需要,张承志的创作从小说转向了散文,视野逐步开阔,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伊斯兰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童静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7):118-119
自从张承志以知识青年的身份登上文坛以来,一直在精神追求的层面上探寻。试图通过对其作品的研读,探索张承志寻找生命之根,守护精神家园的灵魂之旅及其对物欲时代人们的警醒与警示。  相似文献   

15.
张承志是位理想主义者,追求理想与真理,是其创作的重要主题。内蒙古草原则是承载他乌托邦之梦的第一块大陆。《黑骏马》通过对母亲对草原的礼赞,让我们理解了草原的生存法则,草原母亲的博大胸襟和守护自己精神家园的顽强毅力,而这也是张承志面对失落的现代文明后的精神皈依。本文将从母亲的角度分析草原女性形象,理解张承志对草原母亲的崇拜热爱。  相似文献   

16.
张承志的小说一直以来致力于民族、宗教、历史的发现与思考,努力确立自己的终极人文关怀。其急迫的危机感、执著的民族意识,逐渐融合到以“人”为个体的最深层的“尊严”中去。在这个“尊严”的背后,各种中西方的情结交织、意识纵横、自由想像,以及自我低吟,都是构成张承志小说民族主义的最基本的部分。张承志所代表的文化身份已经超越个体而达到集体身份,这可以从“知识分子”的角度加以体察,也涉及宗教与信仰问题。在其创作阶段中可以清晰地找寻到一切有关“战斗、征服、家园、族裔”的文本世界的价值指向,这包括许多零散的甚至破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承志是一个有着特殊教徒身份和强烈族属意识的作家,回族伊斯兰教文化背景为理解他激烈超越的神性人格提供了某种深层的文化内部的阐释.以“清洁”为要义的回族信仰本位型文化和讲求世俗功用的汉儒文明之间先天的异质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作家被理解的隔膜,因此张承志最本质的精神模式实则是孤独的,而且这种孤独有一种宿命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8.
知青叙事中塑造了许多“他者”和“局外人”形象,尤以作家张承志和其作《黑骏马》中的主人公白音宝力格最为明显。通过文本细读法,从“自我书写的‘他者’——找寻存在的‘局外人’——‘他者’和‘局外人’的精神复归”的过程来分析张承志的经历和展示《黑骏马》中的白音宝力格的情感经历,研究知青叙事里的“他者”和“局外人”形象,对于重返知青叙事、理解张承志作品的生命意识和人性关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面对20世纪末文化转型中的主体性普遍沉沦,张承志以信仰对作家以及人文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做出了自身确认和价值坚守,其信仰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心灵自性的呼唤在人本哲学层面对人所作的形而上价值还原,但对现实常态的绝对超越与摒弃又最终使这种形而上的努力沦为单向的价值僭妄,并最终导致反抗的虚无。作为在时代变迁中自觉承担了"历史中间物"悲剧命运的作家个体,张承志的存在既是有限的又是意义无穷的。  相似文献   

20.
在张承志的新疆经验和新疆书写中,对自然环境和日常生活认知的高峰体验开启了观察新疆的魅力之门,考古学学术素养和知识分子情怀引导作者走向了对边缘文化的认同。他以一种外来者的身份融入了当地人的自然、历史和文化生活,通过"美文"的言说方式解决文化隔膜的困境,由此形成其"文明内部的发言"的观察位置,为后来在写作中警惕和批判狭隘民族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提供了精神和生活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